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凡是来看东乡君回归的人,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谢弘微生性谨严端方,举止必定遵循礼度,事奉嗣父的亲族,恭敬小心,超过常人.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微为宜都王文学.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道著称,除服后超过一年,仍旧素食不变.谢弘微的兄长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他多时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事奉兄长如同事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代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人坏话,而谢曜则喜欢评议人物,每当谢曜在言谈中涉及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别的话题岔开.元嘉九年,东乡君薨,留下资财巨万,园宅十余所,奴仆尚有数百人.而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以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去世,死时四十二岁,皇上十分痛惜,派二卫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葬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题。 答案:(14)(3分)C
分析:C项“意在表现他们之间的地位悬殊”错误,这两句写权势者的态相,看那王侯象星月一样骄耀罗列,宾客如烟云一样聚散缭绕.
(15)(3分)答案:对当权者的讽刺、蔑视,怀才不遇的愤慨,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对大唐帝国前途命运的隐忧.
解析:此题考查了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四句写了骄横的王侯补衬赫然的国容;腐朽的权势者与辉煌的国势对比,由此揭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本质,隐含了诗人的愤懑之情.此题考查了分析评价作品的观点态度.要紧扣题干“内容不合常理反而能达到一种艺术效果”的表述,找出诗中不合常理之处“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加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6)(5分)能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阐述具体、准确、深入,思路清晰,;语言通顺、流畅,表达清楚、得体,;字数不足,每少字减. 译文:
唐朝自开国一百四十多年来,国容赫赫,是何等强盛!东都的五凤楼,远望隐隐,高入云天,巍峨地耸立在洛阳的三川大地.王侯权贵星月一样拱绕着太阳,洛阳城来往的宾客多如云烟.金光闪耀的宫殿内也盛行着斗鸡之戏,蹴鞠运动在京城里广泛举行.他们的举动震动着白日,其气焰可使天气由晴变阴.当权者气势显赫,得意洋洋;失势者永久被弃置一边,不再被重用.唯有像汉朝的扬雄那样的守道之士一心关门著书,草《太玄》以为娱,淡泊自守. 赏析:
唐自武德开国至天宝初年,计有一百二十多年.首句“一百四十年”中的“四”字似有误,或谓夸张而言.
天宝年间,唐代进入了史称的“盛唐”时期.表面看当时繁荣鼎盛之极,但统治阶级内部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已呈露盛极而衰的征象,以至酿成天宝十四载的“安史之乱”.此诗以非凡的胆识和巨大艺术概括力,刻画了当时唐王朝外盛内衰的真实面貌.
全诗可分为三段.开篇的四句为第一段,描写唐王朝的威盛.前两句勾勒盛唐赫然辉煌的面貌.劈头一句“一百四十年”,囊括了唐武德开元、“贞观之治”等等一百多年发展的丰富的历史内容;随后“国容何赫然”一句,以赞叹的语气,发人想象,那唐王朝的国容威势是何等显赫!此为纵写历史,采用虚笔.接下的两句“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则是横写国势状貌,采用实笔.“五凤楼”代指长安都城宫阙建筑.“三川”代唐朝江山.“隐隐”,形容宫阙楼阁掩映层叠,深邃莫测.“峨峨”,形容楼观翅翼巍峨,俯视三川之势.诗人描状唐朝都城雄伟的建筑和虎踞山河的气势,意在突出经过一百多年发展的唐王朝的威势,使人感受到国容“赫然”的具体形象.这四句诗字字精凝,笔法超绝.诗人先勾勒后特写,虚实相间,纵横交织,气势磅礴;仅用二十个字就刻画出唐王朝百年兴盛的威赫面貌,展现了一幅看来富丽堂皇的历史画卷,其巨大的艺术概括力,令人叹止.
“王侯象星月”以下四句为第二段,描写权势者的腐朽和骄横.前两句写权势者的态相,看那王侯象星月一样骄耀罗列,宾客如烟云一样聚散缭绕,比喻贴切传神,大有尽态尽相之妙.中间两句写权势者的行径.“斗鸡”和“蹴鞠”都是贵族的一种戏乐和玩好.“金宫”和“瑶台”都指唐朝皇帝的宫廷居处.权势者在宫廷以游乐邀取帝王的宠幸.后两句写权势者的气焰.“摇白日”和“回青天”形容权势者气焰之盛.这六句写来,不但层次分明,而且章法上同开篇的四句相补衬,并形成对比.骄横的王侯补衬赫然的国容;腐朽的权势者与辉煌的国势对比,由此揭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本质,隐含了诗人的愤懑之情.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借用扬雄的故事,表露诗人对权势者的鄙视.“当涂”两句出自扬雄的《解嘲》:“当涂者入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扼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诗人以“当涂”和“失路”对比,意谓一时得宠升官何等快便,不过翕忽之顷,然而一旦失宠,则至于捐弃不用,揭露唐王朝政治的腐败.最后“独有”两句,借用扬雄闭门草《太玄》的典实,表现诗人自己对权贵的决绝态度.汉代的郎官掌执戟侍从,宿卫诸殿门;扬雄曾为郎官,故称“扬执戟”.汉哀帝时,外戚佞臣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扬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汉书?扬雄传》)《太玄》,亦称《太玄经》,模拟《周易》,扬雄著.扬雄不肯趋炎附势,闭门著书,自守高洁.有人嘲笑他,他以《解嘲》作答.这里诗人以扬雄自比,表现自守节操,鄙视权贵.
此诗短短十四句,腾跃跌宕,气势充沛.第一段四句描述唐王朝国容威赫,纵横吞吐,高屋建瓴;第二段六句刻画权势者形象,淋漓尽致,气韵酣畅;最后一段四句抒发诗人对权势者的决绝态度,横眉冷对,托意嘲讽.三段诗一气贯下,笔力雄健,表现了诗人独有的艺术特色.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久作长安旅(2)在水之湄(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4)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5)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3分,共12分) 17.D 18.D 19.D 20.C 四.写作(60分) (略)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逸,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用心躁”而无法“用心一”。
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 --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
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选自2016年4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浮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它所困扰,也都无法逃避。 B.浮躁是人们喧嚣的本质,杂乱吵闹则是其表面现象。
C.浮躁是人们心中产生急躁,失去了定力,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表现。 D.因为人们面对浮华世界而欲壑难填,所以社会风气变得浮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3分)
A.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人们都会有无可非议的各种各样的奢望,这奢望也会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 B.如果社会上浮躁风气盛行,那么这就会使社会中多个行业的人们变得急于求成。
C.一些地方的工程出现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又劳民伤财的现象,是因为工程负责方一心求快而忽视了施工的细节和质量。
D.有些人做事由于用心不专一,只顾着忙赶场子,看似在勤奋忙碌,可到头来往往也难成大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道德经》所言“静为躁君,躁则失君”,呈现的是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法。
B.无论是古代,还是日新月异的今日社会,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保证不被社会的喧嚣浮躁所裹挟,要静心定神、扎实做事。
C.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是一种能穿越世俗、撇开浮躁,进而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的宁静心态。
D.每临大事有静气,是一种“大家”风范,也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虽然不是常人所能及,但是大家都要专心致志,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负重的河流
黄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
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与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醮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他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流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会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惶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有删改)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