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其次是要避免片面(相对于集中、现实和影响维度),如把局部的、细节的、边缘的东西等理解为特色;第三是避免功利(相对于发展、创新维度),如“投其所好”“巧出特色”“轻过程重结果”等。准确定位特色,需要在继承和创新中,全面分析学校所处环境和发展目标,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将特色凝练成一定的主题并细化,成为学校师生的共识,在充分依据学校传统、课程基础、资源优势以及实施条件、可能发展空间的基础上,对学校拟确立的课程进行特色定位。此外,对学校已有的特色课程进行特色挖掘和提升,并凝练成一定的主题词,以此引领师生自觉的课程意识和行为,不断提升特色课程的品质。 3.选择路径,有的放矢
在特色课程规划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选择实践路径的依据是: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既不是贪多求全,也不是仅将特色作为锦上添花。首先,全面分析学校信息,选择特色课程发展思路。如在挖掘提炼学校历史或办学传统、分析聚焦学校既有优势、引进先进教育理念、整体规划学校发展的基础上,选择“规划特色”之路还是“积累特色”之路、“继承创新”之路。其次,确立特色课程的“特色点”。这个“特色点”是在学校共性基础上打造个性与风格的过程,是提高学校课程辨识度和知名度的途径,是提升或重塑学校课程文化的工程,是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必须要明确的。第三,选择课程开发方式,确定课程形态。根据“特色点”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和实施计
划,将“设计课程”、“文本课程”转化成“现实课程”。当然,很多学校的特色课程源自优势项目,特色课程的提升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视野、深化研究,并按课程建设的要求逐步规范。第四,特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和带动课程的整体发展。特色课程成熟后应突出精品化和影响力,突出受益面和辐射范围,不断积淀特色,增强适应性,丰富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不断带动同类课程和领域课程的构建和发展,形成特色课程的体系,并进而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不断形成课程文化,彰显课程体系的特点。
4.保障激励,促进发展
特色课程在确立和规范发展中,重在相关课程条件的完善和课程运作机制的建立。学校应在条件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如保障教师课程开发和研究的时间,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等;在课程运作机制中,除前期的决策机制、设计机制和实施机制外,在后期发展中最重要的是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地区和学校应加强特色课程建设规范和标准的研究并提供给课程建设参与者参考。如上海市黄浦区对特色课程实施建立了一套考查评估办法,从开发课程(重点评估课程实施之前,该课程对学生差异关注程度)、运作课程(重点评估课程实施之中,课程特色与目标的体现程度)、支持课程(重点评估教师在课程文本开发、实施中的作用)、整合课程(重点关注特色课程的共享程度)、活化课程(重点考查特色课程的实施环境)和优化课程(重点评估课程的第二、第三
教学周期,通过学生反观课程的优化)六个方面对特色课程建设进行评估,评价的核心是“特色”和“共享”[5]。在激励机制方面,主要是调整晋升奖励制度,加大对教师的培养、激励力度,鼓励教师的协作和团队的专业成长。对于有能力进行课程规划、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制的教师进行适当的薪资、津贴等奖励;同时引导教师进行自我激励,引导教师加强自我修炼,主动积极地参与特色课程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与积累实践经验,以课程建设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