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 第二语言习得除了在理论上侧重从学习者的内部机制探讨第二语言是如何

习得以外,主要还包括三个方面:

A对语言习得过程和学习者语言特征的研究,如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

B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人因素的研究,研究学习者生理、认知和情感等方面。 C对语言习得外部因素,即语言习得环境的研究,包括课堂教学环境和社会大环境。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对我们的特殊意义: A我们是汉语的故乡人,对汉语习得规律研究责无旁贷

B西方语言学理论取得了很多假说、成就,但这些研究是以西方语言为基础的,是否适用于汉语,有待于我们的研究。

C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大都以汉语为母语,无法亲身体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过程,感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规律。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一、对比分析

1、对比分析的目的

? 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

一种语言分析方法。始于40年代的美国, ? 代表人物——著名教育家弗赖斯,及其学生拉多。

? 拉多1957在《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指出:凡跟学习者的母语相似的项目,

对他们就比较容易,而和他们母语不同的项目学起来就很困难。教师应该把目的语和学生的母语进行比较,找出差异,确定教学难点和重点。对比分析还用于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体系进行比较,预测差异所造成的难点,从而在教学中采取预防性措施,建立有效的第二语言教学法。 2、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步骤

? 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结构进行客观、静态描写),心理学基础

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把语言看成是习惯,习得第二语言就是克服旧习惯并形成一套新习惯)和迁移理论(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就产生迁移理论)。 ? 负迁移对学习产生两种干扰:一是阻碍性干扰,指目的语中需要学习的某一

种语言项目是第一语言中所没有的,第一语言中所缺少的东西在学习时就要受到阻碍,如汉字的学习;另一是介入性干扰,即第一语言的某一语言项目虽然在目的语中没有,但在学习过程中要顽强地介入。 ? 对比分析的四个步骤:

A描写:对目的语和学习者第一语言进行详细、具体的描写。 B选择: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 C对比: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D预测:在对比基础上,预测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 3、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难度等级模式”(普拉克特提出) A零级:指两种语言中的相同成分,在学习中产生正迁移,不会发生困难,如语序。

B一级:在第一语言中分开的两个项目,在目的语中合成一项。如,他(she/he) C二级:第一语言中有而目的语中没有的语言项目,学习者必须避免使用,防止介入性干扰。

D三级:第一语言中的某个项目在目的语中虽有相应的项目,但在项目形式、分布和使用方面有着差异,学习者必须把它作为目的语的新项目重新习得。如,被动句。

E四级: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其第一语言中没有相应的项目,学习时会产生阻碍性干扰。如,把字句。

F五级:与前边一级相反,第一语言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到了目的语中分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需要学习者克服第一语言所形成的习惯,逐渐加以区别。如,visit可译为:参观/访问/看望。 4、对比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 对比分析盛行于20世纪50、60年代,对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贡献:

通过目的语与第一语言的对比,从差异中发现了学习中的干扰性因素,发现了学习的难点,揭示了教学重点,加强了教学针对性,便于有效地制定

大纲、设计课程、编选教材和改进课堂教学与测试。近年来,对比分析把研究内容扩大到语用、文化和话语结构方面。 ? 局限:

? 第一,对比分析的主要观点是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不同之

处产生负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越大,干扰越大,困难也就越大。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语言的差异与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成正比的关系。

? 第二, 对比分析只研究第一语言(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

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只是来源于第一语言的干扰。事实上,学习者困难和错误来源是多方面的。

? 第三, 对比分析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只对语言的表层结构

进行对比,而且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没有语义、语用、话语和文化方面,因此是不全面的。

? 第四, 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是把学习者看做机械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对

学习者的研究,甚至根本没有涉及到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现和学习者特点。因此,有学者认为对比分析只是一种语言的研究。

? 沃德霍把对比分析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两种。

? 强式:是以事前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对比分析为基础来预测学习者在第

二语言习得中可能产生的错误,这种预测常常不能达到目的。

? 弱式:则是从两种语言的相似与不同点事后解释学习者已形成的错误的原因。

这样对比分析在更大范围内寻找错误的来源方面仍能发挥作用。 ? 于是,从70年代开始人们的研究重心也就转移向了偏误分析。

二、偏误分析(P191)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把研究重点放在学习者语言本身,对学习者所产生错误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 1、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作用。

?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

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

律。

? 偏误分失误和偏误两种。(科德) ? 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 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

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语言学基础则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

论。

? 科德认为偏误分析的作用是:

A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

B通过偏误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的语的,有助于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和步骤。

C通过偏误分析,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检验对所学的语言规则做的假设。 2、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和偏误分类

A搜集供分析的语料:从第二语言学习者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听力理解中 B鉴别偏误:区分有规律性的偏误还是偶然的失误,是结构偏误还是语用偏误。 C对偏误进行分类 D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E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 ? 对偏误的分类:

? 传统的分类方法:按语音、词汇、语法等不同方面的偏误来分类(着眼

于语言形式,忽视语言交际方面的偏误)。

? 偏误的严重程度:整体性偏误(涉及到句子总体组织结构的错误,影响

到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局部性偏误(指句子中某一次要成分的错误,不影响对句子的理解)

? 语内偏误:根据学习者在学习中由于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面或因错误

推断而造成的偏误。

? 语际偏误: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造成的偏误。

? 理解偏误:表示学习者对某一语言规则并不了解,这类偏误较为严重,

需要及时纠正。

? 表达偏误:不一定是对该规则不了解,可能是有其他因素,如因交际中

的快速反应二监控不够,也可能是一定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 另外,也区别对待口语中偏误和书面语中的偏误。

? 科德提出显性偏误(明显带有结构形式错误的句子)与隐性偏误(语法虽然

正确,但在一定的语境或交际情境中显得不恰当的句子)的分类方法。 ? 科德还根据中介语的发展过程,把偏误分为三类:

A前系统偏误:指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形成之间的偏误。

B系统偏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正逐渐发现并形成的目的语规则和系统,但还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则,因而出现的规律性错误。 C后系统偏误:指目的语系统形成后的偏误。 3、偏误的来源

A母语负迁移,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 B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

C文化因素负迁移,如,姓名称教

D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

? 迁移:主要指学习者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求助于已知的第一语言知识去理解

并运用目的语,而产生的偏误。(母语负迁移)

? 过度泛化:主要指学习者采用推理的方法,把新获得的目的语知识不恰

当地扩大使用而造成偏误。(目的语负迁移)

? 简化:指学习者故意减少他们认为目的语的冗余信息,将复杂的句子分

成几个简单的句子。

E学习环境的影响。外部因素也会使学习者产生偏误,如教师不够严格的解释和指导、不正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 4、对待偏误的态度

A完全从消极的方面看待偏误。行为主义认为学习者必须通过正确形式的强化来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而偏误对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是极其有害的,必须避免出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六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二语言习得除了在理论上侧重从学习者的内部机制探讨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以外,主要还包括三个方面:A对语言习得过程和学习者语言特征的研究,如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B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人因素的研究,研究学习者生理、认知和情感等方面。C对语言习得外部因素,即语言习得环境的研究,包括课堂教学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cx2x14cp68wrp7230mk0mq5e7eayt0181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