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城市”?社会各界的观点和见解不尽相同。有的认为“生态城市”就是种树、铺草、造水、建景观大道;有的认为应 借鉴国外先进案例,只有花大价钱才能建“生态城市”;有的认为应当建立一套普遍适用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标准。依照这些观点,生态城市似乎有一个 共同的形象,就是“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处处水景”的现代化、国际化新城。然而,城市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庞大系统,必须用“复合生态理念”来认 识“生态城市”。也就是说,“生态城市”应当是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综合协调发展、整体最优的城市;应当在空间上实现内部环境与外部环 境的和谐共生,在时间上实现过去、现在、未来的效益统一。
任何一个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时空背景都是不同的。为了适应这种差异化的背景环境,进而实现本体与背景环境的和谐,必须采用“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的发展策略。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千城一面”的生态城市发展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只有“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生态城市,才 能让人“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生态城市的前提。人有亲近自然山水的本能,城市建设与山水环境和谐共生是生态城市的重要特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 出的“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是这种发展思路的生动体现。我们应当认识到,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迥异,所 谓“让城市融入大自然”,就是指让城市融入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顺其自然”,不是由人先臆造出一种主观的“自然”,然后把当地特有的自然景观 改造成人为的、主观的“自然”。例如,在江南水乡地区,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利用当地的河湖水网资源,发挥景观、生态、交通、供水等方面的综合作用 。但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的一些城市政府,不顾当地严重缺水、年蒸发量大的客观情况,开挖河流,远距离调水,营造“沙漠水城”。这种做法就是用 臆造的“自然”代替当地特有的真实的自然,是与生态理念背道而驰的,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公务员考试申论你把握以下六点。 第一:了解热点。(关注社会焦点)
第二:不要忽视公文写作。(把握调查报告) 第三:走出误区。(摆脱套路模式)
第四:把握申论变化。(勤写多类文章)
第五:请公务员朋友批改申论。(没有的话去中政申论批改系统)
第六:杜绝学生腔。(不要感天动地)申论写作的关键不是自己写不好,是没人指导,给大家介绍个吧:按住ctrl,点击查看,认真看,个人认为这是拉开与别人差距的地方。每一次都推荐一下对大家都非常有用的信息,只推荐三个有用的,至少是我自己用下来觉得很有用的东西,其他的我觉得都没什么意思,每一次推荐都不容易,希望大家珍惜。大家有选择性的看,都是个人觉得非常好的。一切都做了,离成功就近了,好运与机遇就会降临。请大家多关注,。1、推荐
快速学习一下思维导图法与快速阅读法,对理解与记忆的帮助十分之大,里面有针对公务员版本,对于时间不够用,效率低的同学特别适用,本人切身体验,没用不会推荐希望对大家也有帮助!建议练上30小时足矣。已经给大家找好了下载的地址,先按住键盘最左下角的“Ctrl”按键,请直接点击这里下载。)2、QZZN公考论坛,是国内最知名的公务员考试论坛和公务员论坛。3、自己考的时候用的软件(现在还留着),给大家做个链接吧,方便大家的查看,按住ctrl,点击查看,价格不贵,优点是:集成最新题库、大纲资料、模拟、分析、动态等等各种超强的功能,性价比超高,是绝不可缺的一款必备工具,结合上速读的能力,如虎添翼,让整个备考过程效率倍增。大家用一下就知道他的性价比。
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是生态城市的基础。人类文明社会经历了上千年的演进,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延续社会结构是生态 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但一些城市政府对社会文化的各种片面理解,导致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结果。在城市快速发展初期,有的地方领导将“西方文化”和 “现代化”划等号,大量复制西方建筑风格,甚至抄袭西方著名建筑,一时间假“白宫”、假“凯旋门”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城市快速发展中期,崇 洋媚外的风气逐渐褪去,借助商业旅游地产的经济推力,开始“炒作”当地的历史文化,许多城市大规模恢复“唐城”、“宋城”、“明城”,耗费了大 量人力、财力、物力。从“复合生态理念”的角度反思这些做法,也是用一种臆造的“文化生态”破坏当地原有的文化生态,有悖于生态文明理念。真正 尊重社会文化,首先就要尊重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将原物“原汁原味”地保护和展示,而不是造“假古董”。其次要延续整体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 ,保护和继承原有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在城市改造过程中避免对原有社会关系网络的破坏。
人与经济的和谐共存是生态城市的保障。任何城市都应当依据自身的经济基础和发展阶段确定发展策略。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著名城市景观固然优美 舒适,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它们都经过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形象是经济实力的物化体现。坐落在阿布扎比的马斯达生态城,是世界著名的 “生态城市”,它仅容纳5万人居住,总造价却高达220亿美元。这样高额的投资肯定是国内城市无法效仿的。反过来看,低成本未必不能建设生态城市。 比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建筑,具有冬暖夏凉、节约能源、施工简单、造价低廉等优点,是典型的低成本、被动式节能建筑。只要对窑洞稍加现代 化改造,也不失为某些地区的生态解决方案。
30多年的对外开放,使得我国已经逐步融入全球经济运行体系,城市职能的选择已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与行政级别、规模等级紧密挂钩,而更多地 通过跨国企业直接融入全球或区域经济分工,因此城市经济发展的快慢更多取决于能否在跨国分工体系中寻求到自己的定位。例如,法国的尼斯、戛纳, 瑞士的日内瓦、达沃斯,虽然城市规模不大,但它们
恰恰寻找到了独有而重要的职能,使其成为国际知名城市。这些城市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具有人文和 自然环境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后工业时期,城市需要通过吸纳高素质人才和高端企业来保持持续的竞争力,而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完善的 公共设施,往往成为吸纳“双高”的必备条件。
总之,必须用“复合生态理念”去认识“生态城市”。由于每个城市的自然、社会、经济背景各不相同,每个城市“本体”与其时空“背景环境”的 协同手段必然不同。体现在发展策略上,就是要求每个城市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和发展阶段来确定自身的特色化发展道路;体现在 空间形态上,就是每个生态城市的景观和形象必然各不相同。生态城市没有普适的量化指标,“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寻求“万象”中的“本质”,这 才是生态城市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