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历史、现状和前景 一、历史
50年代后期在体外循环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之前,冠状动脉外科手术包括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冠状动脉节段性切除、以大隐静脉和乳内动脉为移植物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在跳动的心脏上进展的,1967年Kolessov在不用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将左胸廓内动脉与前降支作吻合。但早期的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遇到三方面的困难,第一,靶血管的移动影响了准确的血管吻合;第二,来自侧枝循环的血液影响了手术视野;第三,在搬起心脏作底部血管吻合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人工心肺机的发明和晶体液冷停跳心肌保护的研究,使心脏外科医生在静止、松软、无血环境下进展心内操作和冠状动脉搭桥术。1967年Favaloro 成功地应用大隐静脉作主动脉—右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奠定了现代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根底,使体外循环心脏冷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成为一种安全易行的常规手术,并取得了良好的短期和长期的疗效。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仍具有内在的缺点,手术死亡和术后并发症主要和体外循环有关。虽然在八十年代心肌保护有了较大的开展,冷血和温血停跳对心肌有更佳的保护作用,但主动脉阻断仍然对缺血的心肌有缺血损伤。体外循环能激活补体系统引起全身炎症反响,造成重要器官损伤。凝血因子的消耗可引起出血并发症。对粥样硬化的主动脉插管、钳夹和微栓可引起脑中风。另外,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和手术过程复杂,一次性耗材多。从理论上说,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并不需要打开心腔,不需要阻断肺循环血流,所需要的只是一个相对稳定和无血的血管吻合环境,完全可以通过药物控制心跳和暂时阻断冠状动脉血流来达到。九十年代早期,二项开展促进了冠脉搭桥术式的改良。一是胸腔镜技术在胸部手术的应用;二是八十年代Benetti和Buffolo二位学者在南美二个心脏中心成功地进展非体外心脏不停跳搭桥手术(Off-Pump CABG, OPCAB),并取得1000例的临床经验。1995年Benetti在胸腔镜辅助下取下左乳内动脉(LIMA),通过左胸小切口,进展冠脉直接吻合(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MIDCABG)。从此,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引起了越来越多心脏外科医生的兴趣, 并推动了这一领域外科技术和器械的开展,先后有Benetti 应用CTS? , Jasen 应用 Octopus? , Cohn 应用 Genzyme? 冠状动脉血管固定器进展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
二、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
从理论上说,所有病人均适应微创冠脉搭桥术,尤其适用于高龄〔≥70岁〕、心功能低下(EF<40%)、肝肾功能不良、升主动脉钙化、有出血倾向、中风后遗症等体外循环高危患者。Subramanian认为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比拟理想的对象为:(1)目标血管直径≥2mm;(2)血管严重阻塞但有丰富的侧枝循环;(3)血管无弥漫钙化;(4)左心功能不良;(5)再次搭桥患者;(6)对MIDCABG而言,胸壁较薄,肋间隙较宽。相对禁忌症为:(1)心肌内血管;(2)弥漫钙化血管,直径<1.5mm;(3)巨大左心室合并肺动脉高压;(4)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现在一般认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适应症更为广泛,除去有暴露血管困难的病人,均可行OPCAB。MIDCABG适用于单支血管病变,主要是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的吻合,也可适用于对角支和右冠近端病变〔应用右乳内动脉〕。OPCAB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包括盘旋支和后降支。由于转至外科手术的患者多数有多支血管严重狭窄,故OPCAB较MIDCABG开展更为普与。
三、手术技术
MDCABG采用肋间、胸骨旁、局部胸骨劈开等小切口,通常8—10cm,直视下或胸腔镜辅助下取下左乳内动脉蒂,用血管固定器固定前降支,将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作直接吻合。OPCAB采用前胸正中切口,胸骨全部劈开。通常肝素剂量为1-1.5mg/Kg,维持ACT在
1 / 5
word 200-300秒之间。对于OPCAB,先进展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的吻合,这样心脏才能耐受进一步的牵引和压迫。然后依次完成对角支、盘旋支和后降支的血管重建。放置心包牵引缝线,将手术床头低脚高位(Trendelburg)并向右倾斜,可满意地显露、固定盘旋支和后降支,此时血压可能下降,需麻醉师配合补充容量和应用升压药物,使收缩压维持在100mmHg以上。在阻断、切开右冠状动脉时,房室结血供受到影响,心率减漫,应准备提高心率药物或起搏器。作在局部钳夹升主动脉作近端吻合口时需麻醉师控制性降压,收缩压在85-90mmHg左右。
使用冠脉腔内阻断器和分流管可减少冠状动脉切口出血,向两侧牵引能显露切缘便于缝合,并能防止缝至后壁。分流管还可保证吻合口远端的血流灌注,减少心肌缺血。术中应用β— 阻滞剂(艾司洛尔)和钙通道抑制剂(硫氮卓酮)减慢心率,也有助于减少靶血管运动幅度,便于血管吻合。
术中应注意保持病人的体温在36℃以上,包括室内温度,静脉补液和冲洗液的加温,并应用变温毯,否如此术中有发生室颤的危险。手术台上应常规备好除颤器和体外循环插管。在作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起步阶段,应准备体外循环机并预充和排气。
四、临床疗效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可取得常规冠脉搭桥术一样的疗效,有些中心甚至优于常规搭桥术。术后病人恢复快,少数病人可在手术室拔管,ICU时间仅数小时,住院时间缩短至3~4天。出血输血少,60%~70%的患者术后不需输血。医疗费用下降可下降30%~50%。微创冠脉搭桥术手术死亡率为0~2.3%。Pfister(9)报道245例MIDCAB和318例OPCAB,死亡率为1.5%,1996年后降为0.5%,围术期心梗发生率为0.5%,中风发生率仅为0.2%。Puskas将51例多支血管微创搭桥与248例常规搭桥病人进展病例匹配,作前瞻性研究,结果为微创组无手术死亡,而常规组死亡率达1.6%,微创组无中风、围术期心梗、出血等手术并发症,平均术后3天出院,输血量减少50%,医疗费用下降1/3,26例患者术后冠脉造影,血管通畅率95.5%(41/43),所有乳内动脉保持通畅。对于体外循环高危病人,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能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Arom将3171例冠心病人分成低危〔预计死亡率<2.6%〕、中危〔预计死亡率2.6%-9.9%〕和高危〔预计死亡率>10%〕三组,OPCAB与常规CABG的手术死亡率均为3.4%,在低危险病人和中等危险病人组也无明显差异,但在高危病人组两者差异非常明显,分别为7.7% 和28.8%, p = 0.008。Rizzo报道高危患者微创搭桥组预计手术死亡率为6.1%,但实际无死亡,而低危患者常规搭桥组实际死亡率为2.4%。Racci 报道70岁以上病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中风发生率,OPCAB和常规CABG分别为0和9.3%。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并不降低吻合口通畅率,术中血管造影、多普勒、热敏显像等方法评价,早期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吻合口通畅率为92%~96%,使用血管固定器后提高到96-98%,而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吻合口通畅率为96%~99%,无明显差异。Bedi-HS报道100例三支血管病变病人行OPCAB, 平均搭桥数3.8,35例出院前冠脉造影提示血管通畅率为97.8%。虽然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远期生存尚无确切数据,但Calafiore报道早期随访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18月生存率为99%。Gundry等也认为多支血管病变的非体外循环手术病人和体外循环手术的病人相比也具有一样的寿命和远期效果。
五、国内外现状
OPCAB在国外已被广泛承受,在全世界各大医院与心脏外科中心均有开展,但开展并不平衡,对于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术,微创比例在20%~90%,平均约30%。Benetti等从1978年~1997年共行OPCAB 1551例,微创比例逐年增高,近年达90%。明尼苏达大学Arom报道1997至1998年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350例,同期常规CABG3171例,微创比例为11%。
2 / 5
word 瑞典Sahlgrenska医院97~99年三年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手术350例, 胸部小切口63例,正中切口287例,微创手术占同期所有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20%,目前这个比例还在上升。东京医院的Hirose 在1998年内行OPCAB94例, 占同期315例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29.8%。
国内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开展时间并不晚,1996年胡盛寿和万峰等通过胸骨旁切口和左胸前外侧切口行冠脉搭桥术,1998年某某某某医院赵强开展多支血管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但我国仅局限在和某某少数单位和外科医生开展常规开展OPCAB,病例数每年约 1000例,微创比例5%~100%。阜外医院1996年1月至1999年11月共行冠状动脉搭桥术1110例,其中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60例,占同期手术的5.4%。同年报告34例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至2000年5月共行微创搭桥手术163例。据个人统计,万峰已行OPCAB 600余例。赵强已完成450例OPCAB,死亡率0.5%,2000年后微创比例100%。
六、开展前景
由于人口逐渐老龄化,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将成为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的主要致死病因。冠心病人群的年龄在升高,同时伴随其他症状,许多病人成为体外循环高风险患者,如再次手术、高龄、左室功能不全、慢性肾衰、慢性阻塞性肺病、升主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其适应症的不断扩大,外科手术病人多数为严重多支血管病变。因此,进展OPCAB 的单位和病例数将不断上升。因为医疗费用低,特别是适应我国的国情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冠心病人的手术费用。 随着电脑和机器人技术的开展,以与病人的需求,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将朝着切口更小、创伤更小的方向开展,创伤和并发症率最终降低到接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而远期效果又优于介入治疗。1998年第一例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搭桥术已在欧洲获得,目前为止已有数百例的临床经验,但只局限于单支血管病变,机械臂辅助下取乳内动脉,通过前胸5cm小切口完成LIMA-LAD直接吻合。现该技术将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展,机器人系统不断完善,相关手术器械的发明和改良。通过孔洞完全在内窥镜下取血管和作冠状动脉血管吻合,先在心脏停跳下训练,最后在心脏不停跳下进展,将手术创伤减小到极限。估计5年后机器人搭桥术将在临床普与,使冠脉搭桥术的创伤更小,更为安全和容易。
承受停跳CABG治疗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5.7%,且10.2%的患者住院平均时间>14天,约3.6%出院后须承受康复治疗。
承受非停跳CABG治疗的患者近期心房颤动〔房颤,8.2%对9.7%,〕和呼吸辅助时间延长〔4.7%对8.7%,〕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但远期随访结果明确,非停跳CABG与远期心血管复合事件、再次血运重建治疗与发生心绞痛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
微创搭桥与常规搭桥谁更有优势〔〕
今年1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作者是来自英国帝国学院国立心脏中心的医生,他们对103位承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俗称“搭桥〞〕患者的临床调查结果显示,非
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