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 治 害 虫 讲 义
一、储粮害虫的防治技术
是以防治方针和原则为指导,根据储粮害虫与储粮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采取人为地创造、改变对储粮有利,对储粮害虫不利的环境因素,从而控制储粮害虫的发生,发展,确保储粮安全。 二、害虫的传播途径
储粮生虫的根本原因是害虫的传播所致,因此做好储粮害虫的防治工作,必须掌握害虫的活动规律,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杜绝害虫的传播或发生。 其传播途径主要有: 1、害虫自身的传播。 2、借助风力传播。 3、随其动物活动传播。 4、随着粮食传播。 5、随人的活动传播。
6、从仓、厂的机具、器材或装运工具中传播。 7、从空仓和加工车间传播。
规 范 部 分
一、储粮害虫的检查 1、检测期限
粮温低于15℃时每月检测1次,粮温在15℃--25℃时,15天内至少检测1次,粮温高于25℃时,7天内至少检测1次,危险虫粮处理后的3个月内,每7天至少可检测1次。 2、采样方法
散装粮和包装粮分别按以下方法采样。
1
(1) 散装粮采样方法
采样点设置:仓房四角、柱周围、仓门内、人员进出口、排风扇口、通风道口、温度异常变化点和曾发生过害虫的部位各设1点,墙的长设两点,短边设1点,每点距墙0.10m—0.5m,按粮堆大小应在粮面中部区域设3—10点。
在每一采样点处分层采样,表层采样设置在粮面至0.5m之间,粮堆内采样层按粮高度设定,粮堆高3m以下设1个采样层,粮堆高3m—6m设2个采样层,粮堆高度超过6m的适当增设采样层,每层采样不少于1㎏。 (2) 包装粮采样
采样点设置:以货位为取样单位,根据包装物总包数确定采样比例,500包以下的取10个采样包。
500包以上的按2%确定采样包,采样包最多不超过500包,分区分层确定采样包位置,外层适当多设采样点。 采样:
首先检查包外害虫数,再扦取包内样品,必要时可拆包或倒包采样,花生、蚕虫等大粒粮食和油料应拆包采样,每包采样不少于1㎏,每包样品作为一个检测点的样品,当包处活动害虫密度(头/包)头数大于包内活的害虫密度(头/包)头数时,将包外害虫密度(头/包)头数视为该点害虫密度(头/包)头数。 (3)、检测方法 可采用筛检和诱捕检测。
筛检:采用虫筛筛出粮粒外部的害虫并计数,必要时按照相关规定检测粮粒内部害虫。
诱捕检测:适用于储粮害虫的预测预报。
检测粮粒外部害虫时,采用筛检方法,对样品逐个进行害虫筛检,筛下物和筛上活的害虫进行计数,经每千克样品中活的害虫头数表示该点害虫密度,检测谷蠹、玉米象等蛀食性害虫,对外贸易有特殊要求时,可按照相关规定检测粮粒内部害虫,检测粮粒内部害虫时可采用剖粒法、漂浮 2 法、X射线法等。
(4)、器材和场所害虫检测方法
装具和其他器材按2%--5%比例抽样检测,以件计算活的害虫头数。 空仓、货场或铺垫苫盖物等,选易发生害虫点检测,每点选1㎡,以每平方米活的害虫头数表示害虫密度。 二、确定害虫密度和等级 害虫密度和虫粮等级的判定。
按各采样点分别计算活的害虫密度(检测内部害虫时,计算粮粒内部和外部活的害虫数之和),以每千克粮样中害虫头数表示,以数值最大点的害虫密度代表全仓(囤垛)的害虫密度。 害虫指成虫、幼虫和蛹 按表1确定虫粮等级
表一 虫粮等级的划分 单位:头/㎏
粮油种类 虫粮等级 害虫密度 主要害虫密度 ≤ 5 原粮 ≤2 基本无虫粮3--10 一般虫粮6--30 >>严重虫粮 30 10
> 成品粮0(或粉类成品粮含螨>严重虫粮 30
感染了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储粮 所有粮食和 危险虫粮害虫活体的粮食和油料 油料
注1:害虫密度和主要害虫密度两项中有一项达到规定指标即为该等级虫粮。
注2:“主要害虫”指玉米象、米象、谷蠹、大谷盗、绿豆象、豌豆象、蚕豆象、咖啡豆象、麦蛾和印度谷蛾。
注3:进境植物检疫性储粮害虫以最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为准。
检疫对象目前执行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862号(2007、5、29)所列的最新检疫性储粮害虫,包括:菜豆象、巴西豆象、(属)
(非 3
中国种)、瘤背豆象(四纹豆象和非中国种)阔鼻谷象、大谷蠹、澳洲蛛甲、褐拟谷盗、斑皮蠹(非中国种)等。如有新规定,应以新规定为准。
检测结果应登记在粮情检测记录簿上。 三、储粮害虫防治的原则和基本措施 储粮害虫防治的方针和原则
防治害虫应遵循“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控制措施应符合“安全、卫生、经济、有效”的原则。 综合防治的内容 1、 检疫防治
2、 习性防治 又叫趋性防治 3、 物理防治 4、 机械防治 5、 化学防治 6、 生物防治 7、 生物激素防治
8、 清洁卫生防治(重点)
这是害虫防治工作的基础,因为储粮害虫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与粮食安全储存的条件是截然相反的,根据这一基本情况全面、持久地开展清洁卫生工作,造成一种不利于害虫生长与繁殖的环境,使害虫在不适于生存的条件下逐渐的趋于死亡,从而形成粮食安全储存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