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诗中的芳草
作者:卜尚尚
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08年第07期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以芳草比喻象征,写到许多的花草,如兰、蕙、杜衡、芳芷、秋菊、芙蓉等等,大多喻指为国家培养的美好人才。这种比兴寄托的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后便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构成了特殊的意象,诗人们也用香草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陈子昂的《感遇》:“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意思是说,兰花、杜若这些香花芳草,春夏长得很茂盛,绽开了美丽的花朵,发出芬芳的香气;可是生长在空寂的山林中,无人欣赏;时光飞逝,秋风来了,美好的生命就这样很快摇落死亡了。这首诗让人联想到古今许多才智之士,都有过美好的理想,但得不到实现的机会,有志者事难成,白白地度过了短暂的一生。“兰若”实际上是智士才人的象征,“芳意”则比喻美好的理想。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翻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意思是说,怎能再经得住几回风雨摧残,春天即将匆忙地过去了,(言外之意是说,国事一误再误,已经很危急了)我珍惜春光,老是担心花儿开得太早,何况现在已是落花满地呢!春天啊,你暂且留下吧,听说天边长满了芳草,你回去的道路早已遮断。春天走了,不再和我攀谈。(国事日坏,热心北伐的人量力微薄,不可能挽回大局)诗人采用“芳草”的比兴手法,通过暮春的愁思,来暗示对国事深重的忧虑、遭受排挤打击的愤慨和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懑。诗人的这番心事不便明说,又因诗贵形象,所以用芳草来寄托。
“芳草”还用来怀人盼归。其源出于一个文学典故——《楚辞》所收淮南小山的《招隐士》。这首诗中写山中环境险恶,不可久留,盼望隐士(即诗中的“王孙”)早日归来,其中有这几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大意是说,王孙游历山中还没回来,从春草生到秋虫鸣,将近一年了,我们盼望得好聊赖啊。诗的结尾是:“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后来的一些诗歌中,“春草”、“芳草”、“青草”以及“萋萋”就成了怀人盼归的意象。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王孙”指朋友,“远芳”、“晴翠”、“萋萋”都是形容草木茂盛,又暗寓作者心中充满怀念的情意。杜牧《长安送友人游湖南》中“山密夕阳多,人稀芳草远”,是暗中用典,“芳草远”,是说朋友到远方去了,很是想念。又如罗隐《孟先生墓》:“数步荒榛接旧蹊,寒江漠漠草萋萋。”表现怀念之情。 “芳草”还可表示思乡之情。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烘托出了诗人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