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创立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该书对于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自然辩证法》于1925年在前苏联公开出版。从那以后,自然辩证法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尤其是在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逐渐发展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和一个新学科。
请大家阅读教材《绪论》一章、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以及龚育之、孙小礼写的《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主要了解和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2、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自然辩证法的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它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的内容: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自然辩证法的范围:其范围涉及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十分广泛。
3、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谈谈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 第三周
对党的十八大精神有所了解的同学可能都知道,“生态文明”成了十八大报告的一个关键词;而且“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写入了党章。
以下是胡锦涛于2012年11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第八部分的一段话:“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请同学们学习教科书《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三章的内容,并且阅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自然界和社会”一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995年版)。在此基础上对以下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1)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衣食住行、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自然。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是自然界是有它
自己的规律的,人们不能轻易改变,更不可能征服自然,而只能改变自己、适当改造利用自然。自然界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东西,在此基础上人类才得以建设人类社会文明和现代社会发展。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不存在。因此说,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2)对于以上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的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从胡锦涛的十八大报告中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对人们的幸福生活来说,至关重要。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只有这样自然界才能正常运行,才会带给人们舒适的生存环境。将生态文明放在重要位置,就是将民生放在重要的位置,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只有生态文明了,人们的健康生活有保障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才能更好地进行。
(3)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
中国是一个人口基数很大的国家,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很大。如果政策和管理上有一丁点疏漏,众多的人口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可持续发展。中国地域广袤,资源丰富,但是除以中国人口的话就发现人均占有量是很低的,早已不是之前所谓的“地大物博”。我们要认识到资源紧张、生态环境压力巨大的现状,保护好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为子孙后代考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政府需加大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力度,制定相应规章制度。我们自己也要注意自身修养,提高素质,努力践行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四周
李约瑟博士(Dr.Joseph Needham),英国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英国学术院院士(FBA)。1937年,在鲁桂珍等人的影响下,转而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医学。1946年春开始编写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他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人物”。1995年3月24日,李约瑟在剑桥寓所逝世,享年95岁。
李约瑟曾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语境中,对他提出的难题作过种种不同的表述。其中规范性的表述包括两个问题:“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成效得多”;“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这两个问题相互联系,构成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有人也将此问题简单地概括为“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之后,很多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各种观点针锋相对,经久不息。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个事件,也可以看作是对李约瑟难题的延续。 2004年9月3日,杨振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作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演讲,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时舆论大哗,国学家、易学家们纷纷出来批评杨振宁不懂装懂、说外行话,甚至对杨振宁破口大骂。10月23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杨振宁再次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和与会者进行了激烈争论。
实际上,杨振宁的观点可以说是对李约瑟难题的一个回应。他跟爱因斯坦等人给出的观点相似(“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发明了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人们不必对中国圣贤没能做出这些进步感到惊讶。这些发现竟然被做出来了才是令人惊讶的。”——爱因斯坦《致斯威泽的信》,1953年),只不过他把原因进一步归结为《易经》的影响。他认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有5条,其中2条与《易经》的影响有关:中国传统里面只有归纳法而无推演法(即演绎法)的思维方法;“天人合一”的观念。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维方法,但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而没有推演法。近代科学的一个特点就是把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分开,而《易经》的“天人合一”观念却将天道、地道与人道混为一谈。 综上,请问你对“李约瑟难题”是怎么看的?这个问题的提法本身有没有问题?如果你认为这个问题成立,那么你认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可以参考网络资源或相关文章进行思考和总结。
答: 李约瑟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性,且对于广大中国学者来讲,“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关乎中国科学技术如何才能赶上西方国家的现实问题。因此“李约瑟难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一种观点认为“李约瑟难题”的确是一个难题,而且有着多种多样的解答。另一种观点认为“李约瑟难题”的提法或者难题本身的内在逻辑有问题,因而需要对它进行修改或干脆将它归之于伪问题。
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1)思维方式的影响:近代自然科学可谓是古希腊科学体系的发扬光大,而古代中国人的保守性和排外性较强,不利于科学发展。(2)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应有的土壤。(3)古代中国是农为本,商为末的经济,没有对系统的科学经济的诉求。(4)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外贸主动权,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5)文化专制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对自然界的观察研究。(6)中国科学技术满足于实际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7)教育落后。中国封建教育以儒学为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8)地理条件的阻隔使古代中国基本是在封闭的状态下发展自然科技的。 (第四页)
第五周
有些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科学家首先是通过观察获得观察事实,进而基于观察事实通过归纳获得全称形式的理论陈述。 也有些有见地的科学哲学家认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在他们看来,正是难解的科学之谜促使科学家去提出科学假设,进而通过检验假设来增进科学知识(经过检验证实的假说就成为科学理论)。 请阅读教材以及相关资料,试举例说明: 1.何谓科学问题?
所谓科学问题通常是在如何对科学事实给予理论说明或解释时提出的,如果发现了背景知识不能说明或解释的现象,抑或已有理论的预测不符合观察的事实,也就出现了有待解决的疑难问题。它是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
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与它提出时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例如宇宙起源、人类起源、星际生物等。
2.何谓科学假说?
所谓科学假说是指自然科学研究中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它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出的一种假定性说明。科学假说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一定的科学事实依据,它是建立在一定的实验材料和经验事实基础上,并经过一定的科学论证的。既与毫无事实依据的迷信、臆测不同,也和缺乏科学论证的简单猜测、幻想有区别。二是有一定的推测性质,它的基本思想和主要部分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推想出来的,它是否把握了客观真理,还有待于实践的证实,因而和确实可靠的理论不同。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猜测性、可检验性等基本特征。
3.请基于你的学科背景给出理由,捍卫或者反驳其中一种立场。
我认为科学是始于观察的。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总结出自然界常见的规律。没有观察而提出问题就像闭门造车一样,是没有用的。比如我是环境专业的,处理一些环境问题,首先得先观察,看看存在哪些环境问题,然后才想出各种解决方案,并一一对方案进行判断看其存在的问题在哪里。观察就相当于人们的实践,没有实践提出的问题都是不实际的,也没有解决的必要。所以要多观察,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第六周
关于技术的本质,一般有三种理解:一种是技术决定论,重视技术的内在逻辑,认为技术是自主并价值无涉的;一种是技术建构论,强调社会因素对技术的决定作用;还有一种是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认为技术的自主因素和社会因素都起作用,它们构成一个“无缝之网”。
问题:
(1)你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理由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劳动的进化史就是技术的进化史。这样,可以把技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技术在本质上,马克思指出“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2)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答: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马克思对人的发展及社会生活的把握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实践是全部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正是作为实践的特殊的因素作用于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实践中介,为实践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科学技术是适应人的需要和能力而发展起来的文化世界,同时也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其次,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科学进步为条件;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第四,科学技术的进
步对人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最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统一的历史发展进程。
(3)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人的生活有何深远的积极影响?
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越来越发达,正是因为科技发达,所以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越来越方便。我们现在人口越来越多,多亏科技发达了,所以我们生活的一切都井然有序。所以说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但相对外国发达国家,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必须用科学技术“武装头脑”,为科技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4)技术的应用有何限度?如果不加限制地滥用的话,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
答: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双方面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例外。我们承认科学给人类的利端,但同时我们也不否认他给我们带来的弊端。科学其实是中性的,它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社会也能给社会带来危害。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诸多弊端。
(第四页)
第七周
关于科学家是否应该为自己的研究承担伦理责任,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一、认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但对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感到无可奈何。 二、不承认科学家有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科学技术被用于何种用途与科学家无关。 三、认为科学家不仅在科学研究中负有道德责任,而且还有义务使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谈谈你的观点,并给出充分的理由。
答:我认为科学家应该为自己的研究承担伦理责任。我同意第三种看法。科学家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不仅仅是为了科研而存在,也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也应承担做为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责任。科学的本意是造福人类而不是通过科研使人类受到伤害乃至灭绝。在科研工作过程中,取得科研成果固然重要,但是所研究的东西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对社会有益的东西,能够使人们生活更便捷、更舒适。这就需要科学家具有很强的道德责任感和人文主义精神。假若每个搞科研的人都打着科研的旗号做一些于人类有害的实验,那社会将会变的十分可怕,人类就会走向灭亡。因此,科学家应该为自己的研究承担伦理责任。(第二页) 第八周
这个题目属于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其限度的全面反思,涉及的范围较广。
如,科学技术可以做什么?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等。
科学技术不能做什么?主要是讲科学技术的限度,比如,科学技术是否可以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如果不能,它在哪些方面是无能为力的? 请同学们依此范围,自选子题目进行思考和讨论。 答:我选的是“科学技术可以做什么”。
科学技术有很多方面的应用意义,主要包括其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科技是人类
文明的基础,促进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近代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