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一、例1
编写意图
(1)例1从学生举行联欢会引入,同时明确:图中的都是按规律排列的。使学生感受规律。
(2)让学生分析小旗的排列方式,从颜色的角度发现并表述规律。教材以圈出一组黄旗、红旗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一组”旗子的规律性排列中的重要性。再根据小精灵的话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这样的“一组”旗子的重复排列,同时学会用语言表述规律的方法。
(3)让学生发现并表述情境图中的其他排列规律,以圈出重复部分的操作活动,突出规律的“核心”,加深学生对于规律的理解。
(4)“做一做”是一个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自己创造规律,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学建议
(1)选择丰富多彩的素材。
教学时,除了借助教材中的素材外,还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或校园环境中的素材,从而呈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规律”,帮助学生通过对比性的分析,更全面、深刻地认识规律,又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设计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
在认识规律的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规律。例如,可以设计“请你用笔圈出重复的部分。”“请你根据发现的规律再摆(画)出这样的一组。”“这组按规律排列的图形中丢失了一个(或几个),你能补上吗?”“你来摆,我来说规律。”等多角度、多形式的学习活动,将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将观察与推理相结合,促使学生不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二、例2
编写意图
(1)例2主要是结合直观的图形的变化规律来教学数字的变化规律。这里,数字表示的是相对应的那种图形的个数,所以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数字的排列就有相应的变化规律。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虽然图形和数字的形式不同,但它们可以表示相同的规律。进而有助于学生认识规律中关系的多样化,并在“数”和“形”之间建立起联系。
(2)“做一做”让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几何图形和数字表示的共同规律,再利用规律确定有规律的数字排列中的下一项。既深化了对规律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3)“数学游戏”中呈现的是动作的规律性排列,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利用规律。使学生体验到“规律”无处不在。
教学建议
(1)找规律时,突出“循环单位”或“循环组”。
学生学习规律的过程也是认识不断抽象和提升的过程。特别是例2的教学,更是突出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教学时应让学生体会到规律的“核心”,这是认识规律的根本,它在例1和例2的体现是一个“循环组”。教师教学时可通过“把什么作为一组?”“一组中的第一个数(或图形)是什么?”等问题反复让学生进行体会,形成深刻印象,进而把握规律。
(2)用“规律”时,适度拓展。
在例2及“做一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度以“如果再摆(画)一组应该是什么?”“如果一直这样摆(画)是怎样的?”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想象,从“看到”到“想到”,从“有限”到“无限”,不断丰富学生对规律的认识。
三、例3、例4
编写意图
(1)例3的第一小题仍然教学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但与例2有两点不同:一是图形由实物抽象为几何图形;二是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要通过计算相邻两项数量的差来找出。
(2)在第一小题教学的基础上,例3第二小题没有直观图形规律的形象支撑,只研究抽象的数字的排列规律:等差数列,即后一项是前一项加或减一个固定的
数得到的。
(3)与前面的例题相比,例4的规律最为隐蔽,也最为复杂,学生要研究每一个完整的数组中3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现了数量关系即发现了规律。本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加、减法和数的组成的知识。为了降低难度,教材让一些数字保持不变,以方便学生观察和思考。
(4)“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重在让学生表述发现的规律和运用规律。 教学建议
(1)处理好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例3的教学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研究逐步过渡到对等差数列的研究,相应地,学生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过程。教师应处理好直观演示和数列分析的对应关系,避免出现过早抽象或过度依赖直观的现象。同时应借助方法的迁移,帮助学生完成这个过渡。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综合运用知识。
由于例4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不同学生对“数组”的观察角度也会有所不同。如:有的学生想“40+50=90”,还会有学生想“90-40=50”或“90-50=40”;有的学生想“40和50组成90,30和40组成70,20和40组成60……”;等等。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同时使学生体会所表述规律背后的共同规律。
四、例5
编写意图
(1)例5让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了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外,重在让学生运用知识,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是计算也不是数数,而是利用规律来解决。
(2)从解决问题过程的角度来说,例5都有所突破。在“阅读理解”中,关键是要发现珠子的排列规律,这也是对本单元知识的直接运用。在“分析解决”阶段,还应确定从哪一侧开始继续串珠子,既可以从右侧开始,也可以从左侧开始。在“回顾与反思”中,以操作的方式进行了检验,丰富了学生检验与回顾的方法。
(3)“做一做”巩固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建议
(1)侧重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
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和培养比知识的积累更重要,也更困难。需要教师长期关注,细致指导。在教材的编排上亦有所体现。例5的教学体现了对“阅读理解”和“回顾与反思”步骤的突破。教学中,应首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按规律”理解问题,并结合图找出规律;在分析解决时,应进行方法上的指导,确定好如何思考,进而找出答案;在回顾与反思阶段,使学生逐步学会根据问题灵活地进行验证与反思。对于本题,应是先确定起点,再检查答案是否符合发现的规律。
(2)侧重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提炼。
在分析“掉落的珠子”时,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充分交流方法的基础上,可提炼出“找起点”“圈一组”等具体方法,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练习二十
(1)第1题让学生在明确以什么为“一组”重复出现的前提下对“A、B、B”式的规律进行判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2)第2题和第3题以图形与数字结合的形式呈现,重点巩固数字的排列规律:其中,第2题中数字的排列规律是有循环组的间隔排列,第3题中数字排列的规律则必须计算相邻两项的差才能判断出来。两题的形式虽然一样,但规律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