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基于民族文化和人文素养提升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研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基于民族文化和人文素养提升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研究

作者:艾清华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7年第12期

【摘要】随着国际间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愈加频繁,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和飞速发展,英语作为一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几乎可以通行世界。这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沟通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一些较弱势的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有走向消亡的风险。基于保护民族文化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双重目的,大学英语在我国的英语教育体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在分析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素质培养现状的同时,提出结合中西方民族文化和人文素养的新型教学策略。 【关键词】民族文化;人文素养;大学英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05-02 一、大学英语教育中对文化素养培养的现状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的弊端表现在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强调考试,进而导致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考试,忽视对语言(无论是英语还是母语)本身的学习,对语言技能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至于语言文化和人文素养则更是摆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许多大学生尤其是一些教育较落后地区的大学生,缺乏积极的文化学习意识,只是把英语作为通过一门技能来掌握。其实这是一种短视的做法,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学语言而忽视对其相应的文化的了解,是难以真正熟练掌握一门的语言的精髓的。

出现这种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的原因,但更大程度上在于大学英语的考核方式过度的单一性,即以四六级考试作为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的唯一衡量标准。标准化考试固然有许多优点,但是也正因为试题难以综合评判学生的语言水平,在大多数高校英语学习的目标和方法就变成了研究考试题型。

之所以英语在全球范围形成了对许多小语种或弱势文化的冲击,笔者认为从许多中国大学生的学习历程可以找到原因,那就是学了英语忘了母语,对西方文化仅仅一知半解的同时却又忽视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需知优秀文化具有相互包容的特性,作为非英语为母语的大学生,对母语学习的轻视必将导致对另一种语言另一种文化的误读和理解偏差,只有深入到文化层面的语言学习才能消除民族的隔阂与偏见,提高个人以致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人文素养。这一点,在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强调学以致用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我们回忆一下我国那些在英语学术和教育领域的大师,就会发现他们也几乎都是国学大师。鲁迅先生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东西方文化是具有共通性的,对本国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理解和接纳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进而可以更深入系统地学习英语这门语言,而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简单堆砌。对民族文化和人文素养的提高,甚至比语言水平本身的提高更重要,影响更深远。

二、如何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教育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学英语作为公共课,一般都安排在大一大二,授课教师有较长的时间与学生接触,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能力和文化背景。在保证基本的四六级考试通过率的前提下,实现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教学中结合中西方文化的传统风俗和历史地理人文知识,既可以提升本身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增进对本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了解。要将这一点做好需要首先转变观念,盲目的崇洋媚外或者排斥西方文化都是不足取的。鉴于中学阶段对课外知识缺乏足够的重视,许多大学生对本土和国外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都较为匮乏,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很容易因为本身学习上遇到的一些困難而产生对英语的厌烦和对西方文化的抵触,若是文化背景差异更大的少数民族学生这种情况可能会显得更加突出。出现这种情况,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和学生交流沟通,校方也可以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划分不同级别的班级,组织外籍教师与中方教师共同教学,以改变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越学越不愿学或者学了英语丢掉母语的情况。

2.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的职能是不同的,大学教师不仅仅承担教学任务往往还有一定的科研工作量,作为大学英语老师,应该去深入了解本国的民族文化,借助英语为媒介,撰写介绍本国民族文化的人文双语读本或著作。这些作品,既可以为本国的学生学习英语所用,对英语教材起到补充拓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功效,又可以成为外国人了解本国文化的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得许多固步自封缺少交流的传统文化连同他们的语言文字一起走向了没落衰亡,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固然存在,这是当前的时代背景,是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教师无法回避的客观环境,但是文化传承的契机正是在于交流,若是能将自身的文化体系与大文化环境融合,则能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3.英语之所以可以成为“世界语”,成为几乎能够通行全球的语言工具,原因在于,这是一个属于互联网的信息时代,现代文明几乎已经无法脱离网络而单独存在,而网络上接近70%的文字信息是以英语为载体。因此我们想要继承和发扬本土的民族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极有必要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将其本土化,借助英语,保存和弘扬自身的民族文化。大学相比中学,学生有着更多接触网络的机会,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文化交流。例如少数民族学生可以借助学校的校园网创建民族文化交流平台,用各种多媒体的方式记录下各

自的民俗文化并将网页做成中英双语版进行展示,学校如果有外籍留学生或者出国留学进修的学生教师,也可以让这类网站成为他们对外交流的工具。优秀文化所特有的魅力如果能得到充分展示的机会,那么也就有了传承和发扬的机会,这种文化也就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在这一方面,我们有现有的例子可以参考。纳西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拥有自成体系的语言文字,其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但又独树一帜。尤其是纳西古乐,其魅力源远流长,驰名中外。纳西古乐极有可能是中国唯一保存下来的是宋时期皇室贵族创作的宫廷音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之一。纳西族的主要居住地区在云南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总人口数只有30多万,但是纳西族文化却能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名望和较强的影响力,究其原因,纳西族学者宣科先生功不可没,而他正是纳西族第一位会说英语的人。正是他借助英语,将历史悠久的纳西族传统文化推介给了世界,展现在了全世界面前,而宣科先生原本只是一位中学教师。那么作为大学教师,所掌握的更优的研究条件,所处的更开放的学术环境都更应该促使我们把文化传承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首位,至少应该着意去培养大学生的这种意识——对优秀文化发自内心的由衷热爱。

三、基于民族文化和人文素质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细分

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往往只根据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成绩或者专业进行分班教学和课程设置,这使得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接触是狭隘片面的、以应试答题为目的,无法真正实现对文化的深入细致了解,英语语言能力的学习效率也收到限制。

笔者认为,首先有必要将现有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进行细分,让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开设更多围绕英语学习的趣味性课程或根据专业进一步的细分英语学习,例如英文电影鉴赏、儒家文化在西方的发展现状这一类课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双语教学,也可以划分为全英文授课、英文教材汉语授课、汉语教材英文授课这几种方式供学生选择,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将学生调整到适合的班级。又或者将外教和留学生与本国教师及学生组成混合班级,外教更多时候应该是以英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专业课老师。

其次,文化教育和素质培养不仅仅针对学生,教师自身也有必要定期进行自我提高。大学英语教师基本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自身的英语水平基本都已足够胜任一般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但是英语教学更要求教师具备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鉴于大学生入学英语水平差异巨大的情况,即使是按成绩分班教学,为避免英语课堂上“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玩”的现象。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将枯燥的英语教学融入人文教育以增加趣味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对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达到这种要求,绝不是强制性让教师参加培训或进修就能满足的,这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之余用大量时间精力去自我提升,通过厚积薄发才能在课堂上有所施展。因此,作为管理层的校方绝不能以大跃进的方式要求教师去提高文化素养,而应该尊重教学规律,在减少英语教师行政任务的同时,以学生评分等激励性的方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基于民族文化和人文素养提升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民族文化和人文素养提升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研究作者:艾清华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7年第12期【摘要】随着国际间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愈加频繁,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和飞速发展,英语作为一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几乎可以通行世界。这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沟通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一些较弱势的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严重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cjtc9l9z39epjx24qwd4i6jo0x1tb0127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