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审美教育中走向完整
作者:余惠珍
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09年第05期
人类文明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在感叹人类所创造出的伟大成果的同时,不得不深思这样的一个现象:现代社会形成物质的优裕和精神的贫困的重大悖论。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与此相伴,精神的贫乏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事实,高度的技术文明与深刻的精神危机和空虚形成巨大的反差。
文化和文学艺术都给予工业时代所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以极大的关注,文化艺术以极大的热情舍弃人类几千年来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进而关注人类的心灵世界,关注在繁荣的物质掩盖下的精神危机:现代社会出现了许多人性异化、道德沦丧、精神悲观、人性压抑、人格失衡而单向发展的所谓新人类。在人类生存的这种背景下,当代中学生精神状态如何呢?
1.升学的重负。因为升学,中学生除了无休止地做题、考试外,没有属于自己感情和兴趣的一方天空,呈现在他们面前的世界不是五彩缤纷、色彩斑斓,而是沉闷、压抑、紧张和忧郁,快乐与他们无缘。
2.现实的冲击。大众文化及电脑网络的兴起,信息垃圾、暴力、色情和网游,为中学生处处布下了陷阱、提供了诱惑。面临这么多的不良因素的围攻和埋伏,不少中学生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进取。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完整、和谐的人格,给学生以美的浸润和熏陶呢? 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利用经典名著唤起学生的感性,以情感人。
中国有着“诗教”的传统,我们提倡呼唤“诗教”回归,就是要弥补学生的人性发展中缺乏情感、缺少理想、缺少创造和缺少想像力的不足。中外文学史上的名著经典起码在感情上能打动人,体现慑人的美感魅力。教学中,师生在对文本意境、典型再造和还原中,去领略、体验作者情感抒发的历程,从而发挥出文本的陶冶功能。
审美是心灵的体操。艺术作品在表现美时总是同美感、表现丑时总是同厌恶感、表现喜时总是同幽默感、表现悲时总是同怜悯感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它在赞颂美的事物、抨击丑的东西、嘲笑可笑的对象、哀怜悲惨的命运时,实际上已经在这种情感的判断中渗透了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当我们以审美的态度去欣赏作品时,在我们身上所唤起的也不仅仅是感情,而是同时也获得了感知、认识和判断生活的能力。这种认识判断能力的培养,不是其他思想道德课程所能代庖的。
2.在语文活动课中让学生身体力行,以情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