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第一章总述思考与练习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两课”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它是一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的一门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高等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2.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
答: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 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 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 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 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普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有这辨证统一-的关系, 他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3.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 答: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律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有助于大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有助于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成才立业。
4.如何学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 答:第一,认真学习理论知识;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三,身体力行,切实践履。
第二章珍惜大学生活,坚定理想信念思考与练习 1.大学生活有哪些特点?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答:(1)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做贡献。
3.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何重要意义? 答:( 1 )理想与信念的作用:
①指引人生的目标。 ②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③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2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①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②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③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它的基本内容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体包括:
(1)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任。
5.在大学生实际生活中如何将理想化为现实?
答: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6.如何认识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三章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考与练习
1.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答: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以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付诸实际的行动。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除了汉族之外,还有众多少数民族,而汉族本身也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团结和睦,始终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 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神圣职责。同仇敌忾、抗御外侮。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自由,但决不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面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总是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反抗。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答:
一、爱国主义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二、 发扬爱国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 三、以国家、 民族利益为重 是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
综上,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内容,向人民.提出新的要求。但毫无疑问的是,它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包括:
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就必须要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维护统一 ,反对分裂.(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从小的个人方面来说,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爱国主义不仅代表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更体现为现实的义务和责任!作为中华儿女我们须自觉维护国家利益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三、增强国防观念增强国防观念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国防忧患意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价值意识、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献身意识等.增强国防观念,不仅是保障国防安全的需要,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 四、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4.怎样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答: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这是因为民族精神是指一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中的精神源泉。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爱国主义始终发挥着民族精神的核心作用。正是出于对自己故土家园、骨肉同胞和灿烂文化的眷恋与热爱,中华各民族才能够求同存异, 维护整体,在自己的国土.上繁衍生息、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民族的尊严和利益,中华民族同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对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卖国败类极端鄙视,对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民族英雄无比崇敬。可见,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5.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答: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自觉做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模范,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 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增强国防观念,它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效国家的志向结合起来,身体力行,为
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的人生追求。
第四章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考与练习
1.在当今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许多人都十分讲求“实际”,思考人生目的这样的大问题有意义吗?为什么? 答:有意义。
每个人活着都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应当怎样活着?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这是人生观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目的既是人行为活动的起点,也是全部过程的终点。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都讲实际的今天,更应该思考人的价值。因为人的价值是最实际的问题。我们在思考自我价值的时候要涉及到价值的标准和评价。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成为社会评价-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这一观点已成为共识。思考人生目的,以及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是任何时代的人们都要考虑的问题。我认为,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许多人讲“实际”, 为了更好的应对整个社会对我们的考验和挑战,思考人生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和价值观是十分紧急并且有必要的。
2.如何认识人生态度与人生观之间的关系?
答: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人生态度的形成既是一定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认知、情感、意志是起着主要作用的三种心理要素。认知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推理等心理现象。情感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包括满意不满意、愉快不愉快、喜爱不喜爱等倾向。意志指人自觉确定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调节行为,并按主观意愿排除障碍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方面,也是人的主体性的心理表现。当这些相关因素和条件发生变化时,人们的人生态度往往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
1、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当反过来,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重要的影响。
2、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一个人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定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反之,则是有错误的人生观在支撑。
3.如何认识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答: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4.如何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5.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答: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与道德良好等方面因素的整合与统一,这是对健康更为科学、 系统、深刻的理解和阐述。( 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也为其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2 )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还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3 )合理地调控情绪。在产生心理困惑时,首先要弄清自己的情绪状态,对不良的情绪和生活中的烦恼要及时合理地宣泄或转移,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4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交往各方的学习进步、个性完善、情绪稳定。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答:
1、个人与他人:
A遵循成功交往的基本原则,第一,平等原则; 第二,诚信原则;第三,宽容原则;第四,互助原则。
B.掌握成功交往的方法和艺术,第一,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二,注意交往的第一印象;第三,应用适当的沟通方法。 2、个人与社会:
第一,科学把握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质; 第二,在社会发展中认识自我,调整和充实自我;第三在个人发展中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
7.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答:首先,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的发展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其次,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是人类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最后,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代世界出现的尖锐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所以,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现代化,一定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
第五章提高自我道德修养思考与练习
1.大学生应如何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答:( 1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 3 )讲究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 5 )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