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的语言 温情的故事
——二年级上册《浅水洼里的小鱼》文本解读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二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三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我”清晨到海边散步,看到无数的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继续往前走,看见一个小男孩将小鱼儿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扔向大海。他不是凭着一时的好奇在玩着一种游戏,而是在执着地完成一项使命。这么多的小鱼,他是捡不完的,但他在尽力地捡着,扔着。在他眼里,一条小鱼就是一个生命,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了一个生命!
本文故事简短而富含情趣,语言细腻质朴,是学生获得情感熏陶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良好载体。以下我将分三方面来深入解读文本。 一、故事温情,语言细腻 1.故事温情,以小见大
浅水洼是小小的,小鱼是小小的,对于浅水洼里的小鱼,作为成人的“我”视若无睹,但小男孩却不断地弯腰捡起小鱼,把它们扔回大海。“我”甚至怀疑小男孩的做法,认为他是徒劳无功的,劝他不要捡了,“谁在乎呢”。但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小鱼也在乎??多么童真而质朴的回答,却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包括作者,包括我们读者。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在这篇课文里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化为了小男孩实实在在的动作和语言,融在了回归大海的一条条小鱼身上。这样的故事浅显易懂,却又以小见大,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并在情趣体验中获得启迪。
而通篇文章,很明显地采取一种侧面描写的方法。成百上千的小鱼儿被海水送进了海滩上的浅水洼,多么有趣!也许有人要捡回家慢慢享受这海中的美味,也许有人会驻足观赏这些小生灵在烈日下的沙滩上如何挣扎至死,也许有人会将正在跳跃的小鱼儿埋起来,然后用沙子为它们筑起一座座精致的坟墓??作为课文中的“我”是视若无睹,继续前行。但小男孩却不停地捡鱼、扔鱼。“我”认为不可理解,但小男孩却回答得异常坚定,还一边回答一边捡。“我”的言行不正好反衬了男孩对生命的异乎寻常的在乎吗? 2.语言细腻,耐人寻味
1)贴切的语汇展现小鱼处境
本课语言质朴中闪耀点点光华。说质朴是它没有特别华丽的语言,也没有很抒情的表达,但却于细节处发光。如写小鱼留在了浅水洼里,作者用了一个“困”字。何为困?陷于艰难处境而无法摆脱。小鱼被水冲上了沙滩,如果没有外力的帮助,只能在浅水洼里等死,这不就是陷于危险境地却无法脱身吗?此处用“困”字,多么传神。
同样是表达干的意思,作者用了“吸干,蒸干,干死”三个词。沙子吸水,所以是吸干;而太阳是用热把水蒸发了,所了是蒸干;小鱼最终是干死。“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都会干死”,用得多么准确!
再来看,“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上千条。”被困的小鱼很多,无法尽数,一个“也许”表示大概猜测,体现出用词之准确。而“甚至”则是表达了作者的惊叹,惊叹鱼之多,也更显小鱼处境之惨。 2)连贯的动词构筑男孩形象
本文用了较多的篇幅写了小男孩的作为。“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一句中,一连用了走、弯、捡、扔四个动词。做一次这样的动作也许没什么,而男孩是不停地捡,用力地扔,连续为之,足见其辛苦累人。但小男孩却不在乎,他在乎的是一条条小鱼的在乎。而在后来我问话时,他也是“头也不抬地回答”,“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从这一连串动词中,我们看见的是一个小男孩对小鱼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在乎,没有掩饰,荡人心扉。 3)生动的对话突显人物内心
本文人物的对话非常生动。细看标点符号的运用“那你为什么还在捡?谁在乎呢?”一连两个问号,充分表达了“我”的疑问,反衬了男孩的坚定与博爱。男孩的回答“这条小鱼在乎!”,一个感叹号印证了他内心的坚定。紧接着“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小鱼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还有这一条??”,不说句中的感叹号和省略号,单是几个“这一条”之间使用的顿号足以写出小男孩的紧迫。为什么?本来这一条,这一条,作为并列的短语之间要用逗号,而此处是顿号,正是可见小男孩之急切,因为他要救更多的小鱼。
再看本文的对话形式也非常多样,它有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省略提示语等三种情况,使得对话紧凑而富有可读性。 二、编排精心,同中求异 1.插图贴合文本内容
人教版的教材大都文质兼美,且配有精致插图。本文的插图描绘的正是小男孩在沙滩上的浅水洼旁捡鱼扔鱼的情景,非常贴合文本内容。 2.单元间的整体观照
本单元是以“关爱自然,关爱生命”为主题编排的。相对于《识字七》的拍手歌和第26课的诗歌《“红领巾”真好》,《浅水洼里的小鱼》更富于故事性;相对于《清澈的湖水》本文更有情趣,内容更新颖。而泡泡语“看到小动物受伤了,你在乎吗?你会怎么做呢?”以及课后题的想想说说和园地七中的口语交际主题“保护有益的小动物”一气贯之,可以整合处理。 3.课后题编排精心
本课安排有“我会认”的七个生字。其中读音上的难点在于“甚至”的翘舌音,“蒸”字读音上的翘舌后鼻。字形上的难点在于“蒸”的复杂和“继”易于“断”混淆。
“我会写”八个生字,两个独体字,两个上下结构,四个左右结构均是左窄右宽。其中“死”的右边下面部分学生易少一撇,“被”字的衣字旁是第一次出现,需重点处理。
“想想说说”创设了情境,给了孩子表达关爱动物之情的平台,也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扶手。 三、基于学情,选择内容 1基于起点选择
二年级上册的学生,具备了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我们选取音、形、义上的难点作为教学内容,如“甚、至、蒸” 为翘舌音,“继”在字形上与“断”区分,“甚至”和“叨念”的意思理解等。
二年级上册的学生,具备了阅读浅显故事的能力,故事能够基本读懂,那么我们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体验作为学习内容。 2.基于发展点选择
教学应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本课语言价值与学生情况,我们确定本课的发展点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困、蒸干、吸干、继续、甚至、叨念’等词语和在阅读中体会问号、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而对于文本中呈现出来的侧面描写手法和对话表达提示语的多样性,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过于艰深,不作为教学内容。 3.基于情感体验选择
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在主动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有所启迪,爱到熏陶,习得能力。因此,需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不使语文沦为语言的机械训练。对于本文而言,对于主题的理解是人人都会的,但是情感共鸣可能不强烈,影响也就不深刻。因此,对于文中一连串动词的体验学习,对于“我”与小男孩的对话感情朗读,则是关乎学生情感体验的关键。我们将作为教学重点。
基于以上文本解读,我们预设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朗读、品味、复现等方式 ,正确认读“甚”等7个生字,通过观察、比较,正确书写“久”等8个字,联系上下文及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困、继续、在乎、叨念”等词。
2.通过情境创设与角色体验,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男孩动作、语言的句子,感受小男孩对动物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
3.通过感情朗读,体会问号、叹号所表达的语气。能正确地使用动词,结合课后题表达关爱小动物的良好愿望。
【题目一】
一、游记特点,突出重点
初读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从“记”字中可知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叶圣陶先生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细读课文,不难发现,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
本文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详略得当的叙述方式,简写途中所见所感,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详细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其中重点突出仰卧小船过洞的乐趣和内洞景象的黑、奇、大。
二、用词贴切,表情达意
本课语言质朴中闪耀点点光华。如“随着??时而??时而??时而??”这句,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状和流速。四个“时而”说明了溪流的蜿蜒曲折,听到的溪声才犹如“时时变换调子。”
此外“稍微??一点儿”这句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说明孔隙的小,非常逼真。“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真实感受。在品读关键词句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积累并运用这类句式。
三、编排精心,整体观照
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并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旨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本组第三篇课文,泡泡语“我能体会到这种感觉。我知道为什么叫双龙洞。”意在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从课后题2中可知,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有条理地复述作者的游览过程,再重点感受溶洞的奇观” ,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结合课后题3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学习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同时本文的写作方法可迁移运动到单元习作“写校园景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