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学概念 2014.12
? 透视的实质是投影,是经过视点的中心投影。在平面的画纸上把物体在空间中的近大远
小的现象用几何作图方法准确地表现出来,称为透视图。
? 透视学原理的发现,最早是在古希腊时期,公元前五世纪就有了关于透视画法的记载,
即在透明平面上用线依样描绘景物。
?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提出第一幅依照透视学原理绘制的透视画是
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画家阿格沙克斯为悲剧大师爱采路斯作的布景画。
? 透视学真正作为一门学科,是从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约相当于我国元代至清
初)开始的,当时的绘画、雕塑、舞台戏剧等艺术在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双重影响下蓬勃发展,绘画理论也逐渐形成。
? 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杰出的建筑家、雕塑家兼工艺师布鲁涅列斯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
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透视原理,并教授中心透视法给画家马萨乔,在绘画中加以运用。
? 著名建筑师兼画家阿尔贝蒂,在1435年《绘画论》中专门论述了透视学。
? 画家弗朗西斯卡,在1485年所著的《绘画透视学》,把透视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
阿尔贝蒂与弗朗西斯卡的理论,象征着这一时期绘画最突出的成就——掌握了空间表达的规律。
? 达·芬奇在他的《绘画论》中阐述了绘画中的空气透视和形体透视的规律。
? 18世纪英国数学家B.泰勒在1915年出版的《论线透视》一书中简要阐明了一点透视、
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原理及图例,对欧洲及今天的透视学影响深远。
? 散点透视叫“多视点”,即把众多视点所见的场景放置在一幅画中,打破时空关系,体
现“可游”、“可行”、“可居”的境界。中国画由于视点位置变化而产生三种常用透视构图法,即“平远法”、“高远法”、“深远法”。
? 在中国画中有特殊的名称,纵向升降展开的称高远法;横向高低展开的称深远法;远近距离展开的画法,称平远法。
? 研究透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素是视点、物体、画面。
? 视点到画面心点的垂直距离为视距。其距离越远,视域的范围越大。视点为 立
体角, 60°是透视作图时所用的最大视角。
? 观画者眼睛的位置叫视点,由观画者的眼睛到画面的距离叫视距,与画面成45°角的线,
它的灭点就是距点。
? 凡是与画面平行的直线都是原线,在透视方向和分段比例上不发生变化,原来是水平看
上去仍然是水平;原来垂直,看去仍然垂直。只有近大远小的变化,不消失。不与画面平行的线都是变线,互相平行的变线在画面中不再平行,而是向一个灭点集中,消失在灭点,其中各段的比例离画面越远越小;凡是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都是变线,相互平行的变线,都向同一个灭点集中。
? 灭点一般在视平线上。平视时,地平线与视平线重合,地平线即是视平线。俯视时地平
线在视平线的上方,仰视时地平线在视平线的下方。
? 人眼向前方凝视时所见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域,.而人眼正常观察范围是以 60°视角所
构成的视锥,这个视锥被画面相截后所获得的视圈就是60°视圈。就是透视图所在的最大视域范围. 在 60°视圈内,物体处于常态透视变化中,超出了这个范围,物体透视形状就会超常失态。
? 当观画者注视前方,中视线与画面垂直相交的一点叫主点(心点),通过主点的水平线
叫视平线。
? 视点到画面心点的垂直距离为视距.视距越远,视域的范围就越大;视距越近,视域的范
围就越小.
? 视角:视锥的顶角,理想清晰的角度在28 ° -60 °之间。
? 凡是与画面平行的直线都是原线,原线在透视方向和分段比例上不发生变化,原来是水
平看上去仍然是水平;原来垂直,看去仍然垂直。在透视长度上是越远越短。
? 凡是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都是变线,相互平行的变线,都向同一个灭点集中。
? 透视线段经过延长,逐渐向远方延伸,愈远愈靠拢,最后集中消失于一个点,这个点叫
灭点或者消失点。
? 原线:和画面平行的线,在画面中仍然平行,原线和地面可以是水平、垂直或倾斜的,
在画面中和地面的相对位置不变,互相平行的原线在画面中仍然互相平行,离画面越远越短,但其中各段的比例不变;
? 变线:不与画面平行的线都是变线,互相平行的变线在画面中不再平行,而是向一个灭
点集中,消失在灭点,其中各段的比例离画面越远越小;
? 灭点包括四种:
? 焦点,是作画者和观众看的主要视点,与地面平行,与画面垂直的线向焦点消失; ? 天点,画中近低远高的,与地面不平行的线都向天点集中消失,天点和焦点在同一垂直
线上;
? 地点,画中近高远低的,与地面不平行的线都向地点集中消失,地点和焦点在同一垂直
线上;
? 余点,与地面平行,但与画面不垂直的线向余点集中消失,余点有许多个,和焦点处于
同一水平线上,每个和画面不同的角度都有一个不同的余点。
? 当画家平视时,焦点和余点都处于地平线上,仰视图焦点向天点靠拢,俯视图焦点向地
点靠拢,余点始终和焦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 灭点一般在视平线上。平视时,地平线与视平线重合,地平线即是视平线。俯视时地平
线在视平线的上方,仰视时地平线在视平线的下方。
? 既然定点透视的视点、视高、视距,在每个单一的画幅中不变,那么,它就只有一种视
向、一种视高、一个视域中心,因此,只要确定了视域中心点----心点,以及通过这个点的水平线----代表视高水平的视平线,和通过这个点的垂直线----代表视向的视中线,我们就有了一个表现它的空间坐标框架,依据这个框架,我们就可以使其他错综复杂的关系归于统一。
? 直线形体透视是研究由水平、垂直、倾斜等直线组成轮廓的形体的透视变化,分为平
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三种。
? 平视透视的基本概念:以水平视向观察物体即为平视。观察物体时,视心线与水平线,地
平线呈平行关系,透视画面与水平线,地平线呈垂直关系,物体放置在水平面上的空间透视关系 即为平视透视.
? 在一个视域中,立方体及类似形体,只要有一个面平行于透明画面,就与视点构成一点
透视关系,即平行透视关系。也就是说,凡是在方形物体的平面中,存在着平行于画面的面,这种情形的透视,就称为平行透视。也称 一点透视。
? 心点,是立方体唯一的消失点。物体上与画面平行的垂直、水平原线不变,与画面垂直
的变线,消失于心点。与画面平行的面,只有近大远小的变化。
? 平行画面的平面保持原来的形状;平行画面的轮廓线方向不变,没有灭点,水平线保持
水平,垂直线仍然垂直。
? 与画面不平行的轮廓线垂直于画面,是变线,这些变线集中消失于一点即主点。
? 与平行透视相对照,当平放在水平基面GP上的立方体,与垂直基面的画面PP构成一定
夹角关系时(不包括0度、90度、180度角,这样的立方体与画面构成了平行透视),称之为成角透视。
? 成角透视规律:原线只有近大远小变化,不消失;变线均消失,与画面呈不同角度的线
各有自己的灭点,与画面呈45°的线其灭点是距点,与画面呈任意角的线其灭点是余点(量点)。
? 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分别在 心点左右的视平线上。左右距点与心点等距,与视心
线等长,位置不变。左右余点始终一个在距点和心点之间,另一个在相反方向的距点之外,余点的距离随着变线与画面夹角的变化而变化。
? 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客观物体(指立方体)的前面与画面平行,底面与地平面平行;
视平线上只有一个消失点(心点);与画面垂直的平行线都消失于心点。 ?
? 成角透视(两点透视):客观物体(指立方体)的任何一个面都不与画面平行,底面与
地平面平行;
? 视平线上有左右两个消失点。
? 平视时的透视有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斜角透视三种。
? 仰视透视包括平行仰视、成角仰视、垂直仰视。
? 平行俯视倾斜透视时,其灭点在地平线上的心天点,成角俯视时,其灭点在地平线上的
左右余点,与画面成45°的线段,其灭点在地平线上的左右距天点。
? 组成物体的平面和基面不平行也不垂直而是形成一定的角度,这些平面所产生的透视现
象是倾斜透视。
? 平行透视中的倾斜透视:有一个平面和画面平行或者距离画面最近的一条边与画面平行 ? 成角透视中的倾斜透视:没有一个平面和画面平行距离画面最近的一条边与画面不平行
? 与画面平行的线称为原线,映视在画面上的透视方向保持原来的状态,只有近大远小的
变化,不消失。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为变线,映现在画面上的透视方向发生变化,其远端向消失于画面某一点,相互平行的变线,则向画面上同一点汇聚消失,变线在画面上的这些消失点称为灭点。
? 察物体时视心线与水平线、地平线呈平行关系,透视画面与水平线、地平线是垂直关系,
物体放置在水平面上空间透视关系即为平视透视。平视透视主要包括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及斜面透视等基本透视形式。
? 从形体和空间关系来说,有平视透视,倾斜透视,从观察位置与观察对象关系来说,则
有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等空间表现形式。依据几何学和光学规律来说,有应用线透视和定点透视。
? 任何线段的灭点,都是从视点引一条实际上与这一线段平行的视线与画面的交点,这就
是灭点定理。常见的灭点有:高于视平线的灭点叫天点,低于视平线的叫地点。在视平线上的90°变线灭点是心点,45°变线灭点叫距点;任意角度的变线灭点叫余点。
? 透视变化的特点有:(1)近大远小与消失;(2)视觉的恒常性与透视现象的关系;(3)
形状的变化;(4)疏密变化;(5)重叠。
? 视心线与水平面呈倾斜状态,透视画面与水平面不垂直时,呈一定夹角(大于0°和小
于90°)的透视称为倾斜透视。其中透视画面中地平线高于视平线的为倾斜俯视透视,地平线低于视平线的为倾斜仰视透视。
? 曲线透视按占据空间形式可分为平面曲线和立体曲线两类,按形式规律来分可分为规则
的平面曲线,不规则平面曲线,规则立体曲线,不规则立体曲线几种。
? 物体在镜面、玻璃、不锈钢等反光物前,或在水面上,会产生与物体相对日光的虚像,
为反影透视。反影面的存在或放置位置方向及其视向不同,可分为水平、垂直、倾斜等几种状态的反影透视。
? 物体在光滑的物面上都能反射出虚像,反射的物体虚像与原物体形成对立,其虚像称为
反影,光滑的物面称为反影面,反影面的存在或位置放置方向及视向不同,可分为水平、垂直、倾斜几种状态反影透视。
? 由镜面反射出物体虚像一般称为镜影或镜像,由水面及一些光滑面反射出的称为倒影,
这两种成像原理 是成像原理相同的,都是反影。
? 阴影的形成是由光源的性质、物体形状和不同投影面三方面因素决定的。
? 光源照射物体产生了亮面与暗面,阴影透视中物体没被光源直接照射的部分叫阴面或叫
暗面。
? 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大类。
? 影响影子形状的因素有:受光物体的形状;光源的远近;光源的方位;光源的高低;受
影面的形状。
基础概念:
? 视平线——在画面中,过心点的水平横线即为视平线。
? 画面——就是我们所假设的透明平面,画面应置于被视物近景前。
? 视角——视锥的顶角,视角最大限度不超过60°理想、清晰的角度在28°——26°之
间。
? 视心线——与视平线垂直的线,是视光椎的中心轴线. ? 视线——视点与被视物各点的联线。 ? 基线——画面与基面的接触线。
? 平视透视——观察物体时视心线与水平线、地平线呈平行关系,透视画面与水平线、地
平线呈垂直关系,物体放置在水平面上的空间透视关系即为平视透高。
? 一点透视——平视的空间中,方形物体的一组面与透视画面构成平行关系的透视,称平
行透视,又称一点透视。
? 视平线——在画面中,过心点的水平横线即为视平线,视平线到地面的高度与视点到地
面的高度相等。
? 原线——与画面平行的线为原线,映视在画面上的透视方向保持原来的状态,只有近大
远小的变化,不消失。
? 变线——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为变线,映现在画面上的透视方向发生变化,其远端会消
失于画面某一点,相互平行的变线,则向画面上同一个点汇骤消失。 ? 落点——物体某一点至反射面的垂直距离的交点为落点。 ? 距点——凡与画面成45°角的线,它的灭点就是距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