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版七上课外古诗词十首赏析(修订精简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龟虽寿》

一、“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为诗歌第一层。诗人在这里以龟蛇起兴,说明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短暂的,都不能逃离“竟时”“成灰”的命运。这四句看似消沉颓伤,却有一种正视生命的勇气,这恰恰是一种人生感悟。如此才有了下面豪迈的气概的勃发。

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宏壮的音调,显示了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即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对前途的自信心。诗人以老骥自况,将其心思宣泄无遗。一个人体悟到人生易逝后,只剩哀伤和痛苦,并用他人的同情来抚慰自己受伤的灵智,就失去人生的目标和追求,在消极的苦境中苟活的话,那么,他的诗作和话语是不会给人精神上的豪放和情绪上的激昂的感发的。相反,曹操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人生难永,所以要用继续建功立业来消弥人生短暂这一大憾事。曹操的这一份要在暮年创建伟业的豪迈进取,使之成为传诵千古的规箴警言。

三、“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意思是说,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全在上天的支配,如果善于调养,也可延年益寿。这一句承上文“暮年”,表明了自己渴望长寿的心愿,因为时间对他这样暮年的人弥足珍贵,他需要时间施展他的理想和抱负。这一层的说理,把激荡人心的诗情和对人生的睿思哲理合而为一,耐人寻味。“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一句是为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

本诗是一首慷慨豪迈的抒情诗,体现了建安风骨的鲜明特点,读起来铿锵有力,透露着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内外如一的个性。不仅如此,这首情理交融,构思新巧,语言清峻刚健,将诗人之志表述得气雄力坚。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不讲虚礼的招待,心扉才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开轩”二字

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一开轩窗,外景映入户内,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莱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田园风情。我们不仅能领略到田园风味劳作气息,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连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风貌,在这里显示了它的魅力。“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题破山寺后禅院》

首联描写的是古寺周围的环境,还没有进入后禅院,而诗题是《题破山寺后禅院》,因此诗人所写的重点在后禅院,这样颔联就是随着诗人的行进而作进一步的描绘,写禅房的幽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穿过佛殿步入后禅院,经过的是一条修竹夹道的小径,置身在这翠竹掩映,静谧无喧的氛围中,自然会有一种超尘出世之感。禅房掩映在茂密的花木丛中,一个“深”字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僧人们居处的幽雅宁静。绿树成荫,百花盛开,这真是使诗人神往和留连忘返的“幽处”。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红日高照,林木苍翠,百花繁茂,风光无限,鸟儿在花木丛中婉啭啼叫,好象它们也为这旖旎风光所感染,欢快愉悦。“潭影空人心”,则是诗人正面抒写在后禅院幽雅宁静的特定环境中观潭影的感受。水潭清澈,山光、天色映于水中,是那样澄净,观之使人杂念顿逝。这就很有“禅悟”的意味。常建虽非虔诚的佛教徒,但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因而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审美体验,可能触发自己的情怀,并把某些自然景物视为契合自己主观“禅悟”的东西。这“潭影空人心”一句,正是诗人在清净无扰的破山寺后禅院,睹“潭影”而杂念俱消的感受。这一联是一个转折,由刻画后禅院的幽静转向表现诗人内心之静,静境得到深化。尾联紧承“潭影空人心”,通过静中有声,愈显其静的描绘,突出地表现诗人意中静境。“万籁此都寂”是诗人杂念尽净的具体表现,但“万籁俱寂”并不能成功地创造静境和表现静趣,因为静到没有任何音响的静境,是一片死寂,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不寒而栗,所以诗人用“但余钟磬音”作结。这就是说,在“万籁此俱寂”的时候,佛殿传来袅袅钟磬之音,给人的感受是那样强烈鲜明,很有余音缭绕的感觉。诗人成功地表现了一种富于静趣的静境,而难以表现的意中之静,也充分表露。这种以声显静的艺术手法,效果是异常突出的。诗人着力创造一种幽深寂静的意境,有禅味而又不用禅理说教,静趣浓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王昌龄以写边塞题材著称,尤擅七绝。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译文〗

杨花落尽,子规鸟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随着风儿伴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惜语而自见惜意。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之人格化的手法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优点之一。想像惊人,气概超逸,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此诗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夜雨寄北》

【赏析一】

“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来信,信中盼望诗人早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归去,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诉说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的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咀嚼着自己的孤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

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泊秦淮》

译文:

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说明]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诗人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渲染水夜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十分自然;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浣溪沙》

本词起笔平淡,首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状,对酒听歌应该是件享受的事,但词人却想到“去年”的情景,和现在一样,然而在似乎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到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词人不由得从心里发出这样的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总是给人以悲伤之感,如暮春让人惋惜,但又无法挽回,但词人仍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上阙词人由眼前景触发对美好事物情事的流逝,对时光飞逝的惆怅,以及对美好事物再现的渺茫的希望。这住要是写不变中的变化。下阙主要写变化中的不变。“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宛若天成,余韵悠长。花谢春逝,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所以“无可奈何”。燕子归来“似曾相识”却不知是否去年之燕。两两相对,一份感伤跃然纸上。在小园落英缤纷的小路上,词人独自徘徊着,沉思着,像是要对所见所感所思来一番反省与思索。这是词人在惋惜怅惘。

《过松源晨饮漆公店》

莫说下山容易无艰险,这只不过是你的错觉心诡诈的群山骗了你!下句一个“赚”字,一个“错”字,把行人在山间跋涉的刹那感受写得惟妙惟肖。不是吗?你兴致勃勃地爬过一道山峦,以为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一山刚过,一山又横越面前,拦住了你前进的道路,原来你又陷入群山的重重包围之中。这不令人扫兴得很吗?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如梦令》

这是追忆作者早年一次泛舟湖中寻幽探胜之作。开篇用“常记”二字点出所叙往事,因其印象深刻,所以历久不忘。词中通过对小溪、亭台、藕花、鸥鹭等等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误入”、“争渡”、“惊起”使词更加妙趣横生。整篇词的语言浅俗,通篇白描,风格清新自然。这首《如梦令》

从各个角度抓住生活片断的一瞬间,主人公沉醉于酒,亦在山水之间。 “争渡”一节,让我们真切的感觉到主人公的急切之情,以及当时情形下自然流露出的急切之容。“惊起一滩鸥鹭”仿佛看到暮色中白鸟纷飞的瞬间景色。景色清新迷人。灰暗的暮色与白色的飞鸟形成强烈的反衬,突显了立体空间中的灵动感。而船划,鸟飞又同时衬托了溪亭野景的幽静,这种动静之间的相互包容与自然切换,将种种的不调和与矛盾如交响乐般,在各种旋律中向不同的方向伸展,最终回归统一,由不和谐,达到更大层面的和谐。所有这一切最终在读者面前展现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真实生活场景。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获得新知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人教版七上课外古诗词十首赏析(修订精简版)

《龟虽寿》一、“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为诗歌第一层。诗人在这里以龟蛇起兴,说明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短暂的,都不能逃离“竟时”“成灰”的命运。这四句看似消沉颓伤,却有一种正视生命的勇气,这恰恰是一种人生感悟。如此才有了下面豪迈的气概的勃发。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宏壮的音调,显示了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即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c9qx64h2d1jxus0hkxz44s0w0d4pn00w1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