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口蹄疫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概述:牛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口腔黏膜、乳房和蹄部出现水泡、溃疡或烂斑。该病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一、传播途径
本病具有高度传染性,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比较强,很容易造成大的流行。病牛和带毒牛是引起口蹄疫的传染源,但是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有时羊和猪也起很大的传播作用。
病牛的水泡皮、水泡液中病毒含量最高,口水、眼泪、奶、粪便和尿中也含有病毒。病毒排出后污染牧场、饲草、饲料、饮水、空气、交通工具和圈舍等,健康牛接触后可感染,病牛和健康牛直接接触可引起疾病播散。病毒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染,也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入牛体内。大风可造成病毒的远距离跳跃式传播。
二、病牛症状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2~4天,最长的7天左右。病牛体温升高达40℃~41℃,食欲减退,流出较多的口水,咀嚼和吞咽困难,呆立无神。1~2天后,在唇和面颊的黏膜、舌面和舌的两侧、齿龈、硬腭及齿垫等处形成水泡,大小不等,最大的可达鸡蛋大。水泡内最初是无色或淡黄色的液体,后变混浊,呈灰白色。1~3天后,水泡破裂后形成浅表的糜烂,边缘不整齐,此时病牛体温可恢复正常。
三、预防措施
加强营养,提高动物机体抗病能力。对于周边已经发生疫情,有被传染的动物,要尽量增多饲喂次数或提供自由采食,让动物提前有一个良好的体质、体况,提高它的抗病力。
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减少应激,尤其是要保障适宜的环境温度,提供低的环境湿度,保持圈舍洁净、卫生。对于已经感染、发病的动物,还要给它提供土地面或添加柔软垫料,如:干草、锯末、沙土等。
生物安全和免疫:封闭养殖场、常规消毒、常规免疫,是防控本病的最基础、最根本的措施。带畜消毒碘消毒剂优于强酸,熏蒸消毒方法优于喷雾消毒的方法;环境消毒,强酸优于强碱。季节性免疫,每年最少要做三次,全年免疫要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合理安排。但是,不论什么样的免疫方案,都必须要在疫情来临前一个月进行。一旦突发口蹄疫疫情,要全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因为生理阶段或体质因素不能免疫的要在之后把免疫工作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