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3典例: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⑵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ⅰ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ⅱ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ⅲ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⑶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
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图4.4~4.5)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区 分布 平原地区:松嫩大小兴安岭和西部高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长白山区 平原西部及部分和辽河平原。 林区草地 主要粮 玉米、大豆、小兴安落叶松、樟重要的羊、牛、(树、麦、水稻等作物 子松、红松、蒙马牧畜生产基地 畜)种 古栎、白桦等 ①玉米分布非常①大小兴安岭①呼伦贝尔市三 普遍,由南向北是我国最大的河地区的三河牛 种植比例逐渐减林区(图4.6)。和三河马,是闻特 少。②小麦和大②长白山区是名国内的良种。殊 豆种植比例由南我国主要的鹿②松嫩平原西部分 向北逐渐增多。茸、人参等珍贵是东北红牛的商布 ③水稻多种植在药材产区,③延品生产基地,有辽河、松花江流边盛产苹果梨。良好的半农半牧域的大型灌区以④辽东低山丘饲养条件。③广及东部山区的河陵和半岛五陵大农区的舍饲养谷盆地。④随着区是我国最大畜业发展较快,育种和种植技术的柞蚕茧产区。主要饲养猪、肉的进步,水稻种⑤辽南是重要鸡、肉牛、奶牛植已扩展到北纬的苹果产区。 等。牛奶及乳品50°以北的黑龙业发展较快,并江沿岸。 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
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2.商品率:
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4.10)。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主要粮食作物品主要分布区 种 水稻 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小麦(以春小麦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为主) 部最集中 玉米 松嫩平原,这里已经形成我国著名的“玉米带”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 1.概念:
地区专业化生产(又称分区专业化生产)是指在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
2.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料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3.特点:每个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
并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4.发达国家的农业分区专业化
在发达国家农业分区专业化普遍现象,尤其在美国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的水平很高,而且农业规模大,部门繁多,各地社会和自然条件又有明显差异的缘故。美国农业分区专业化,一方面表现为个别农业部门和个别农产品在地区分布上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在各地区农业部门结构中,主要专业化部门的比重很大。
5.农业分区专业化的深入:二战后,不仅小麦、玉米、棉
花、烟草、水稻、养畜业和放牧业分别集中到自然和社会条件最有利的地区,连原来各农户分散经营以满足自己消费的奶牛和鸡的饲养,以及蔬菜和马铃薯种植等,
也改由个别地区专业农场大规模经营。
五、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2.发展方向:
⑴原则: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⑵目标:该区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农业发展方向 西部草原区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重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强化人工草地建点 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设,发展草业经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济,推动退耕、退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牧和围栏限牧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程的顺利实施,发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展集约化草食性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畜牧业 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平原区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山区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和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原因:
1.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影响: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