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同时还介绍了有关分子间间隔的内容,并对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热胀冷缩时的体积变化进行深入的剖析。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微粒)的质量和体积很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性质。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和原子的特征。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观察实验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处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探究分子(微粒)的基本性质。
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初步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 【教学方法】
1. 教法分析: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本节课应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突出重点。同时穿插启发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形象的体验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2. 学法指导: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过。但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要他们真正建立清晰的概念是较为困难的。因此设计本节课的学法为合作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大烧杯、小烧杯、量筒、品红、浓氨水、酚酞溶液、酒精、水等。
学生准备:教材、学案等课堂用品。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刚刚送走桂花飘香的金秋,很快我们就要迎来红梅傲雪的隆冬。 创设 配乐诗朗诵:《梅花》,王安石: 学生欣赏、创设趣味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联想、体会。 是雪,为有暗香来”。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讨论发言,并相引入 为什么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的新课 香味? 将一瓶香水打开瓶塞,放在讲台上,互评价。 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 【介绍】投影并介绍“物质的构成”认识史。 认 识 微 观 粒 子 【演示】演示品红的扩散实验。 观察实验通过简单的现象,让学实验,引出物生描述实验质的构成,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充分发挥形成物质是【思考】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会现象。 扩散呢? 【分析】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不断向 水中运动, 就出现品红向水中扩散现象。 学生的想象由分子和原子【介绍】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力。体会物构成的观点,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质的微观结培养学生的想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构。 的设想 【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学生进行象能力。 在学生亲身小实验、猜体验中激发思【小实验】请同学们用手对着脸轻轻想、交流、维及探究欲。 扇动,感受一下分子对脸撞击的感汇报。 觉。 【思考】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吗? 观看、思让学生了解考,感知分现代高科技,【投影】展示教材P48图3-6、3-7苯子、原子的借助图像感知分子和硅原子图片。 真实存在,分子、原子的【小结】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初步形成微真实存在,同探 究 分 子 的 性 质 微观粒子构成。 观粒子的表时可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学生边阅 读、边思考,运用具体的从具体的数数字说明分子【提问】分子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呢? 象。 【阅读】学生阅读水分子材料后推测 分子的性质。 【小结并板书】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字中感知分的质量和体积 【思考】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子的质量和都很小,加深去了? 体积都很学生的理解和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小。 的运动。 对比实验【演示】取两只试管:一只试管加入2mL水,滴入2~3滴 分析: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是记忆。 组成氨水的通过对比实酚酞试液;另一只试管加入2mL浓氨氨气使酚酞验,很容易理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到酚变色 酞试液变为红色。 解使酚酞变色 从微粒的真正原因。 【投影】分析:此为对比实验,在相的角度可以 同条件下(等体积的水和氨水中分别说是氨分子 加入等量的酚酞试液,出现了不同的使酚酞试液 现象。到底是谁使酚酞试液变的色? 变红 【思考】如氨水不直接接触酚酞试液 也能使其变红,是不是就可以证明氨 分子的运动了?怎样设计实验装置呢? 【引导】如何保证试验现象更明显。通过对比实 (得出实验要在相对比较封闭的环验很容易看强调对比实境中进行) 清事物变化验:条件相同。 【投影展示】教材中分子运动的实验的本质。 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