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哲学总复习题
4道名词解释*5分 4道解析题*5分 4道简答题*5分 2道论述题*5分
一、名词解释 1、理性的教学
所谓理性的教学是相对于非理性的教学而言的。是指教学的内容、目的、过程及评价等各个环节对于教师和学生双方来说,都是经过理性的思考和理解的,具有充分的合理性辩护,而不是建立在一些外在的个人或社会权威基础上的。
2、“文化人” 20世纪中后期,“文化人”逐渐成为支配人类自我意识的一种基本假设。“文化人”的基本轮廓是:人是文化的产物;人性就是文化性;因为文化是多样的,所以人性也是多样的,文化是不断变化的,因而人性也是不断变化的;和人打交道就是和他所属的文化打交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是一种文化间的关系。
3、民主教育
民主教育是这样一种政治教育,它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传播民主理想,培养他们健全的民主意识和态度,帮助他们掌握合理的民主知识结构,引导他们在民主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民主生活能力,并树立某种程度的民主信念,以最终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民主公民。
4、教学的“双边性”
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双方的互动。就形式方面而言,教师要对师生之间的互动情况负有主要的责任;就目的方面而言,师生互动的独特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态度上、认知方式上和行为习惯上的障碍,激发、激励、维持和更新他们的学习行为,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的意向。从这个方面来说,师生之间的一般交往尽管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但是却没有资格称为“教学”。
5、教学自由
教学自由不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享有的一系列权利,而且还指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追求的一种自主思想或行为状态,同时也是他们自觉应用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的状态或结果。
6、分析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主要特征)
在教育哲学研究中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概念”、“命题”、“口号”和“假设”进行分析,澄清它们的各种用法,从而使教育实践免于思想混乱的毒害。英国教育哲学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末,主要属于分析教育哲学的范畴。 7、有机教育:
要点:是指把教育看作一个自然、有机的过程。约翰逊认为教育应该顺乎儿童天性的发展,使“童年像童年的样子”,教育的内容不仅要使儿童有兴趣,而且还要按照儿童感兴趣的方式来展开
8、国家教育权:国家教育权,是指一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教育机构对教育的控制权。它在内容上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教育方针的确定权、教育行政管理权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权。
9、程序教学:所谓程序教学,就是将教材内容按照逻辑循序系统地加以皮安排,使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种自动教学模式。程序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利用强化物,以建
;.
.
立、保持并加强学生的期望的反应。
10、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么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11、因材施教: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情况给予学生的差别教育,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原则。
12、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组织的或教师指导学生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而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3、昆西教学法:
要点:昆西教学法由美国教育家、“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最早的提倡者帕克提出。帕克在1875一1880年担任马萨诸塞州昆西市督学期间,针对传统的教育的形式主义倾向,帕克反对被动学习,反对死记硬背,主张进行教育革新试验。这些试验成果被称为“昆西教学法”。
14、“抵制”理论: 要点:“抵制”理论:认为学校与社会统治机构之间不存在完全的对应关系,因为学校教育不单纯是再生产的过程,学校内部的内部的矛盾、冲突和斗争,是整个社会矛盾、冲突和斗争的曲折反映,学校应当发挥其抵制的作用。
15自然人
要点:“自然人”的形象萌芽于12世纪,描绘于文艺复兴时期,完成于18世纪。“自然人”的形象:①.人的本性中的神秘成分被进一步剔除,人的本性被解释为“人本身所固有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向”;②.这种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向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共同的,是一种类特征;③.人的本性可以通过“关于人的科学”来认识;④.自然人在本性上与大自然相通,以自然为师;⑤.理想的社会应该由自然人构成的社会,应该尊重、保护或教化人的自然本性。
二、辨析题
1、21世纪的教育哲学应该是一种“实践哲学”或“生活哲学”。
答:这一说法是正确的。21世纪的教育哲学应体现新的哲学精神,把自己看成是从哲学的角度帮助教育者对困扰自己的任何教育问题的理论“批判”与“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获取“高级的教育知识”,也不是为了实验教育哲学家们的某些教育理论观念,而是为了唤醒并促使教育者更好地理解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教育生活,使之不断获得认识、了解和重建教育生活的意识、知识、能力和信心。
2、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根本原因是,人从其天性上说是好逸恶劳的。 答:不正确。人从其天性上说是乐于劳动或制造的。“好逸恶劳”主要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3、知识对于人类而言是一柄“双刃剑”。
答;正确。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知识也有不利于人类的一面,如,知识的不当使用、知识为某些利益集团所控制时,知识将会造成危害。同时,知识本身也会侵害个体的思想自由。
4、21世纪的教育哲学研究所有的教育问题,可以以任何一个真实的具体的教育问题为起点。
这一说法是正确的。20世纪的教育哲学认为它研究的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或一般问题,但实际的教育生活当中,根本就没有什么根本问题或一般问题,有的只是各种具体的教育问题的纠结,彼此之间可能存在各种的关系,唯一不存在的就是彼此之间的等级关系。
5、知识是“价值中立”和“文化无涉”的,知识无国界。
;.
.
这一说法不准确。知识的性质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在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的制约,与一定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符号乃至人生信仰都不可分割。因此,知识具有文化性、境域性和价值性,而非价值中立、文化无涉,在一定意义上讲,知识也非无国界。
6、师生关系有必要从“功能性”关系深入到“存在性”关系。
正确。所谓存在关系是指,师生之间的关系首要的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是“作为教师的人”与“作为学生的人”之间的关系。在存在性关系中,师生之间的共性就凸现了出来,面临着共同的存在问题。在这个关系层次上,师生之间需要的是真诚的交流、深刻的反省和积极的对话。
7、现代的师生关系基本上是一种“功能性的关系”。 这一说法基本符合实际。也就是说,这种师生关系是为了满足某种外在的个体或社会的功能性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不是以完整的人的存在方式出现的,而是以各自所扮演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面貌出现的,教师和学生真实的自我深深地埋藏在这种角色互动的表面之下,彼此之间缺乏一种本源性的真诚和信任,也根本不把对方作为存在意义上的“人”来看待。这种师生关系导致整个教育生活过于注重“才”的培养和选拔,而忽略“人”或“人性”的尊重和教化。
8一般哲学可以代替教育哲学
答案要点: 不正确。一般哲学不能替代教育哲学。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
(1)“一般哲学”对于教育问题的研究不能取代教育哲学的研究 首先,历史上许多哲学家都有大量的教育论述,但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哲学立场,因此,他们的教育见解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结果往往使人不知所措。这种状况下,教育哲学不仅可以更好的利用哲学资源从事教育研究,而且还可以弥补一般哲学进行教育研究的不足,整合不同哲学观点对于教育活动的意义,使实际教育生活中的哲学问题能够得到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使教育活动建立在更加完整的哲学基础之上。 其次,一般哲学研究对于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不充分还在于受到近代以来形成的学科制度的影响。在这种学科制度框架内,指望一般哲学研究充分的关注教育问题,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教育哲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才能弥补对教育问题进行一般哲学思考的不足。
(2)哲学的研究也不能够通过影响其他教育学科研究而间接的取代教育哲学 首先,在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应用哲学的知识”和“从哲学视角出发”是非常不同的。这种不同不仅在于彼此应用哲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自觉性程度,而且更在于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其次,尽管每一门教育学科都宣称自己以哲学或某种哲学为理论基础,但是他们更多的是一种非批判性的态度来对待这些理论基础的,很少考察这个基础的牢固性,很少真正的在研究过程中阐明理论基础 与具体问题之间的关系。
9、教育哲学的方法是反思 答案要点:正确。
几乎所有的教育哲学流派都认为教育哲学是应用哲学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学问,而哲学的方法又是反思的方法,因此,应用哲学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教育哲学的方法也应该是反思的方法。教育哲学的反思是教育思想对构成自身的前提的反思或前提批判,是把教育理论思维的前提本身作为追问、质疑对象的反思,是揭示教育思维和存在之间的矛盾、对各种关于教育“存在”的教育“思想”进行的反省和批判。
10、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是教育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是正确的。第一,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教育的一门学问;第二,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根本问题,其目的是探求教育的一般原则或规律;第三,教育哲学是一门应用哲学;第四,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的深化、概括或总结,是教育学研究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