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个文本都配有一幅相应的插图,这说明插图也是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普通书籍中的插图不同,教科书中的插图往往与教学文本相联系,即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所反映的内容与文本是保持一致的。如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春》一课所配的插图就是一幅春天的景象。一般来说,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和课文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交代背景资料的图片、再现文本内容的图片以及补充文本内容的图片。利用插图开展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象力。通过图片与课文的交互联系,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与理解能力。虽然教材中的插图画得不够精细,也存在诸多不足,但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是不能忽视的,语文教师若能够充分利用插图的价值,就能使阅读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以《最后一课》为例,简要说说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及价值。 一、由插图导入教学,从整体感知文本
都德的《最后一课》从引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以来,其插图经过了四次更替,本文研究的文本对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的语文教材,其中《最后一课》选用的图片主要是从“学生”的视角描绘的场景(见图1)。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课的插图里的人物表情及动作有力地说明了人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悲痛感情。进行《最后一课》教学时,教师可先从插图入手,借
助插图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沉重而又认真)感染学生,从而进入新课的教学。当学生观察插图中人物的表情、体会人物情绪时,就会被文章中沉重的情感所影响,从而为之后的教学奠定合适的氛围。接着,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图片中聚集在一起的明显是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性别的人,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事而让这些人看起来面目悲痛、气氛严肃呢?”在学生思考问题并产生兴趣之后,教师就可以进入文本的教学了。
从图片过渡到文本讲解时,还需要教师注意让学生理清文本的情节脉络,因为这对于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情绪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毕竟,插图带给学生的感悟是浅显的,必须与文本结合才能强化学生的感受与体会。根据文本内容,教师可向学生发问:“插图中最前面的小男孩即为小弗朗士,那么围绕着小弗朗士这一人物,文本是如何展开叙述的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常能够理清文本脉络,把握文本情节内容,由观察插图自然而然过渡到了解文本中来。 二、由文本解读插图,细致分析人物形象
通过导入教学环节,学生对小说的整体内容和情节、人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工具展示《最后一课》另外三幅插图(见图2-4),并加以简要的说明。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对比插图的变化,再引导学生细致分析文本内容,深入理解文本表达的情感。
如分析文本中出现的相关人物的形象。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无疑是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毕竟小说原来的副标题为“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由此可知文章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角进行叙述的。而2007年之前的语文教材插图都是以韩麦尔先生为主要表现对象,2007年版却以小弗朗士为主要表现对象,这其中有什么意味?我们可以让学生细读文本后,思考并回答这一问题。这一问题主要是借助插图的前后变化对比引发学生深层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细读文本,并在插图表现对象的差别中理解人物形象。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图1更能够表现出“最后一课”的特别,从学生不寻常的安静表现、痛苦表情及身份构成中,反映法兰西人民在面对即将失去本民族语言时的痛苦和悲伤,这幅图相较图2、图3、图4,表现的情绪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主题更明确。教师接着提问:“小弗朗士作为插图的中心人物,说明他在文本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一重要性是如何体现的?请在文本中找出来,并找到能体现小弗朗士前后变化的句子。”这一问题是对之前问题的深化,也能让学生进一步通过细读文本把握人物的形象。同样,对于韩麦尔先生的解析,也可以通过文本与插图的相互解读来进行。总而言之,通过细读文本深入解读插图,发现插图中提供的隐藏信息,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文本内涵,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三、由插图展开思考,了解创作艺术
插图对阅读教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