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部编版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1.阅读《父亲是一条鱼》,回答后面小题。
①元宵前后和阳春三月,是父亲最忙碌最苦累也最欢快的日子。
②在这段时日里,母亲帮着父亲煮大锅大锅、鲜鲜嫩嫩的鲤鱼招待那些买鱼苗的客人。酒足饭饱之后,父亲才根据买主对鱼的尺寸、数额,心花怒放地开价出售鱼苗。在一阵友好的、不太经意的讨价还价后,父亲便依依不舍地将精心喂大的各种鱼苗卖给这些鱼客。此刻,只见父亲满脸的欢悦将往日的辛劳困倦镀得铮亮。待来家里求购的客人逐渐稀少后,父亲只好一个一个地方去赶鱼市,这些小镇集市,最近的也离我家有十余里,远则三四十里。父亲鸡叫头遍就起床放水干池, 将鱼捉进鱼盆里,然后打着手电筒,顶着寒雾冷露去赶集。两只比米筛还要大的鱼盆将干瘦细小的父亲夹在中间,仿佛不是父亲挑着它们,而是它们拥着父亲在行进。待到池里的鱼苗卖完,我家屋角落里早就积了一大堆已磨成草筋的烂草鞋……
③接下来,父亲又要着手为幼苗培植而忙碌不休。父亲精心修整好鱼池,买回鱼苗后,父亲就开始像喂养婴儿般悉心照料。父亲每天一大早就下到池里,用一只木耙将宁静的池水搅动,然后泼洒肥水,早中晚三次。这些幼鱼在父亲精细料理与守候中逐渐地长到寸许两寸粗细。待布谷鸟在我的家乡山野不知疲倦的婉转啼鸣时,父亲便浴着三月的阳光和布谷鸟清丽的音韵悠然地端坐于屋前的枣园里,用一只精致的小碗将脚盆里的小鱼按照鱼种分门别类地舀进一只只鱼盆里。然后,父亲挑着鱼盆在暖融融的阳光下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庄。在父亲拖着悠长的声调沿村叫卖时,布谷鸟的叫声也在春光里此起彼伏。
④我没想到,那年秋天,父亲那如同阳春三月布谷鸟鸣唱般的叫卖声,竟然成了他撒在我家乡那些村庄里的一曲绝唱。父亲去世的两个月前,我回去看望过我的父母。母亲告诉我,早几天,父亲去给姑奶奶做生日,穿着我的皮鞋,显得特别高兴。我很纳闷,我没有什么皮鞋留在家里啊。母亲就从父亲的床底下拿出一双棕色的皮鞋。看到这双皮鞋,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这是我早已丢弃的一双皱巴巴的皮鞋,父亲竟从屋外捡回来,还喜滋滋地穿着去给姑奶奶做生日,那么炫耀!那么得意!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这时我才想起,父亲一生赚了那么多的钱,对到我家来买鱼苗的所有人都是那么大方,那么舍得花钱招待,却从没想过要给自己买双皮鞋。
⑤离家那天,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我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那一次,父亲站在鱼池边,和我说着他已经说了很多遍的话,要我多写信回来,要我好好工作,要我冷了多穿衣……可现在我想听父亲那些重复啰嗦的话却再也听不到了。
⑥父亲离我而去了,我好想再读读父亲,读读父亲在生命的轮回路上是沧桑依旧还是宁静如莲。父亲走进了另一片水泽,父亲站在那片水泽的边缘或许正凝望着一条向他走近的鱼。我彷佛觉得,父亲一定化作一条水中游动的鱼,只要这世上还有一滴水,父亲就永远活在水里。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2)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①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 ②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
(4)题目“父亲是一条鱼”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案】(1)写父亲卖鱼养鱼;穿我丢弃的皮鞋及父亲为我送别及叮嘱。
(2)从父亲养鱼卖鱼,表现其勤劳;写父亲热情招待鱼客,表现其朴实、好客;写父亲穿我丢弃的皮鞋,表现其节俭;写父亲送我、叮嘱我,表现对儿子的关心(或:文中的父亲是一位勤劳、朴实、好客、节俭、关心孩子的父亲。)
(3)①比喻,把一双儿子的皮鞋比作两块大石头压在心坎上,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为儿子的“我”因父亲终身未买一双皮鞋而产生的心酸、愧疚之情。②前一句动作描写,写父亲一直送“我”,表达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后一句用比喻,将瘦小的父亲比作鱼影,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儿子因父亲的瘦弱而产生的伤感之情。
(4)一是父亲大半辈子精心养鱼,对鱼怀有深厚感情;二是父亲如同游动的鱼一样,永远活在儿子的心中。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事件的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鱼”这条线索,找出父亲的相关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本文主要写了有关父亲的四件事:父亲养鱼卖鱼;父亲热情招待鱼客;父亲穿我丢弃的皮鞋;父亲在我临行前送我、叮嘱我。(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父亲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这篇文章写了父亲相关的四件事,写父亲养鱼卖鱼,表现了他的勤劳辛苦;写父亲热情招待鱼客,表现他为人朴实、好客;写父亲穿我丢弃的皮鞋,表现父亲的节俭;写父亲送我、叮嘱我,表现对儿子的关爱。据此分析作答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第①小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情感的体会。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结合上下文,去理解人物的心理情感。结合上下文来看,写父亲一直送“我”,表达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将瘦小的父亲比作鱼影,流露出儿子因父亲的瘦弱而产考的伤感之情。第②小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应根据其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并联系文章的主旨来进行赏析。父亲一直送“我”,表达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将瘦小的父亲比作鱼影,流露出儿子因父亲的瘦弱而产生的伤感之情。(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题目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从字面来看,指父亲大半辈子精心养鱼,对鱼怀有深厚感情;结合文末的抒情句来看,标题暗指父亲如同游动的鱼一样,永远活在儿子的心中。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1)写父亲卖鱼养鱼;穿我丢弃的皮鞋及父亲为我送别及叮嘱。
(2)从父亲养鱼卖鱼,表现其勤劳;写父亲热情招待鱼客,表现其朴实、好客;写父亲穿我丢弃的皮鞋,表现其节俭;写父亲送我、叮嘱我,表现对儿子的关心(或:文中的父亲是一位勤劳、朴实、好客、节俭、关心孩子的父亲。)
(3)①比喻,把一双儿子的皮鞋比作两块大石头压在心坎上,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为儿子的“我”因父亲终身未买一双皮鞋而产生的心酸、愧疚之情。②前一句动作描写,写父亲一直送“我”,表达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后一句用比喻,将瘦小的父亲比作鱼影,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儿子因父亲的瘦弱而产生的伤感之情。
(4)一是父亲大半辈子精心养鱼,对鱼怀有深厚感情;二是父亲如同游动的鱼一样,永远活在儿子的心中。
【点评】(1)概括文章内容要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入手,或者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表意强烈的词和句子。
(2)文章的主人公要看作者的着墨的多少和作者的情感倾注程度。通过仔细阅读,学生应当不难得出结论。
(3)品析语言的角度有种种不同,本题结合修辞,联系人物形象来思考即可。理解材料和作者感情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点来思考即可。
(4)概括文章标题要把握和感知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标题都有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考查标题就是考查学生读懂了文章“写什么”和“为什么写”。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春天忆故人 高红十
①春天,第一茬花赶在叶子前扑天抢地地开开;河边柳条摇头晃脑得意地绿;远看有近却无的草坪草,白天黑夜加班长,飞快地长得远看近看一样样绿了。
②从遍地毛毛虫,到绿叶满枝头,杨树终究成了扬脸可见像模像样的树,也就眼一闭再睁开的时间。
③春季前半季有点慌慌张张,语无伦次,到清明就慢下来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虽说雨水不一定清,视线不一定明,但节气这辆吱啊吱啊哼叫的老车毕竟抵达“清明”这重要一站。
④那天听广播,正播《我与地坛》,不能不想起文章的作者——走了六七年的史铁生。我和他同在黄土地插队,我延长,他延川,两县挨着,插队时并不认识。文学新时期初起,我在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文学期刊《绿原》,通过友人介绍,向史铁生约稿。他给我写街道福利小厂的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似乎没用,也约了赵振开(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和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似乎也没用……一晃,过去快四十年。
⑤我去过他在雍和宫也就是地坛附近的家,见过他的父亲和妹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上第七期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一人到他家来过,和同学一起来过。不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控制哪个机关,院门应声打开,客人得以进了院门又进了房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了清新的陕北风光,文字表达也十分别致,想哪儿写哪儿,散文式的,随意,放得开又收得拢。我问他,怎么这样写?学谁?他有点不好意思,说,鲁迅。
⑥后来,和陶正一起上史铁生新搬的家,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的讲述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电视剧的故事除了土插队,还要延伸至出国洋插队。我们很有诚意地和史铁生一道,轮椅出门,轮椅上出租,轮椅下出租,轮椅进楼上电梯直至“走”到谈事的房间…结果是
未遂,关于电视剧的理解双方差得有点远。
⑦再后来,有了令文坛惊艳的《我与地坛》。他说,在出入地坛十五年后写下此文。可见他出入地坛的第一年至第许多年,一定没为文体事先设计,没有想到是写一篇小散文还是大散文,是文化散文,还是争取获奖的散文,或者不吝文体又像写小说(写园子里一对老夫妇和一位练习唱歌的年轻人那章),史铁生只是把心中想写、特别想写的生末净旦丑狮子老虎狗山水林田路……一一铺陈纸笔。
⑧文章写了对母亲的愧疚,又岂止是愧疚?写了对生与死的理解,特别悟到死是迟早的事,着什么急——令人顿悟;特别精彩的是园中四季与林林总总的对应,与一天之光景的对应,与乐器的对应,与声响的对应,与园中景观的对应,与心绪的对应,与艺术形式的对应,与梦的对应……有些对应可能在史铁生出入地坛时就有了,像春草冒芽,像风吹过几片叶脉好看的落叶——那时就有了文章的碎片。要不是觉得结构、段落排序、语言风格基本成熟可以动笔,还会有什么对应四季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无限铺排开来。
⑨十五年出入地坛,史铁生是在深入生活吗?眼下不少采风式的“深入生活”只能叫擦蹭生活,史铁生似乎高于深入生活。清明时节听此文,一种情感的、文学的浸润,浸润干涸的世道,浸润干涸世道里粗戾的人心。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相比有的人没走,文字就旧了,颓了,蔫巴了。《我与地坛》的作者走了六七年,文章被广播里的专业人士读起来。新鲜有如古筝铮铮作响,清亮无比,深沉无比,余音袅袅。难得的是《我与地坛》全文几无废话,这年头,要想说或者写一些没有废话的话,该是多难的事!
⑩春天来了,春天读好文章,情随声来,声情并茂。春天听好文章,万物生发,思念也生发,万物绽放,情感也绽放,带起听者所有感觉,却无悲伤。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
?记得有一年,史铁生从延安回来,晒得有点黑,他叫着我的名字,欢喜地对我说,延安有人问你好呢……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作者追忆了与史铁生交往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文章标题是“春天忆故人”,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写《我与地坛》?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阅读文章⑨⑩两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体会这句话的含意)
(4)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文学新时期初起时,向史铁生约稿,似乎没用;②“我”去他地坛附近的家,和他谈《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创作;③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的讲述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结果未遂。
(2)作者对故人史铁生的追忆,是因听广播播《我与地坛》而起;《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品,表现了他苦难中奋斗的历程,体现了他对待写作认真执着的态度,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
(3)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文字比作手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与地坛》带给“我”润泽的精神感受,表达了“我”对《我与地坛》的喜爱之情。②好的文章常读不倦,文中所展现的作者的人格魅力也常驻人们心中;好的文章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史铁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给人启迪,表达了作者对史铁生的怀念之情。
(4)以故人的“问好”结尾,照应题目;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深化主题,突出作者对史铁生的追忆、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后划分这几件事的起止,找到这几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然后概括即可。第④段写文学新时期初起时,“我”向史铁生约稿,结果是似乎没用;第⑤段写“我”去他地坛附近的家,和他谈《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创作;第⑥段写“我”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的讲述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结果未遂。据此答题即可。
(2)“故人”就是史铁生,《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这篇文章表现了史铁生苦难中奋斗的历程,体现了他对待写作认真执着的态度,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而”我“就是因为听广播节目《我与地坛》,才想起作者史铁生,才引起对故人史铁生的追忆。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3)①认真阅读这句话,可以看出这句话把将文字比作手串,手串在手里把玩,说明对手串的喜爱之情,也说明手串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而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与地坛》带给“我”润泽的精神感受,表达了“我”对《我与地坛》的喜爱之情。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里的文章是指史铁生的文章,人是指史铁生,史铁生虽然去世了,但他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却在他的文章中保存下来,他的文章让人常读不倦,给人启迪。因此这句话也表达了作者对史铁生的怀念之情。
(4)结尾写回忆史铁生从延安回来向自己问好的一个画面,让读者在头脑中想象这样一个画面,而且和题目“春天忆故人”照应;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这篇文章回忆了和史铁生交往的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史铁生的追忆、怀念之情,而这个结尾则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这种感情。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①文学新时期初起时,向史铁生约稿,似乎没用;②“我”去他地坛附近的家,和他谈《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创作;③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的讲述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结果未遂。
⑵ 作者对故人史铁生的追忆,是因听广播播《我与地坛》而起;《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品,表现了他苦难中奋斗的历程,体现了他对待写作认真执着的态度,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
⑶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文字比作手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与地坛》带给“我”润泽的精神感受,表达了“我”对《我与地坛》的喜爱之情。②好的文章常读不倦,文中所展现的作者的人格魅力也常驻人们心中;好的文章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史铁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给人启迪,表达了作者对史铁生的怀念之情。
⑷ 以故人的“问好”结尾,照应题目;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深化主题,突出作者对史铁生的追忆、怀念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