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碑志楷书探析(上)
于右任碑志楷书探析(上)董 玮
言楷书于汉末从隶书草体中逐渐产生,在长
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高峰,一是南北朝时期的
是唐代的唐楷。前者一般归为碑学系统,后者一般
归为帖学系统。隋唐以后,虽然宋、元、明时期也有很多名 家擅长楷书,但大都沿袭晋唐帖系风格, 个性面目不够突出, 楷书一直处于衰落的境况。时至清代,由于考据学的兴盛, 碑版的大量发掘,使清代、民国的书家把目光重新投入到了 汉魏碑版上,开始尝试用碑版的方法写楷书,走碑帖结合的 路子,如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于右任、弘一等,为楷 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清末、民国时期碑帖结 合的楷书是继魏碑、唐楷后,楷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而于 右任因其楷书风格之独特、成熟度之高、造诣之深厚、作品 数量之众,实可谓是这座高峰上的代表人物。因此,于右任 的楷书在书法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可能是由于 于右任碑体行草书的名气太大,楷书成就为之所掩,目前见 到的有关于右任研究的文章,大都是关于其碑体行草书的, 很多文章对于右任的楷书只字不提,有提及的也是一带而过, 缺少专门的论述和深入的分析,如著名书法家王澄先生写过 多篇介绍于右任书法艺术的文章,如《魏体行书及其代表书
家》、《于右任书法评传》 、《碑体行书近想》 、《碑体草书及其 历史价值》等,其中对于右任行书和草书都有专门的论述, 却很少提及于右任的楷书。以研究于右任著称的钟明善先生 写了很多有关于右任的文章,但也没有专门介绍于右任的楷 书。这样的研究状况未能充分认识于右任楷书的价值和历史 地位,全面反映于右任的书法成就,也不利于后人的学习借 鉴。本文相对系统地对于右任碑志楷书进行了梳理,分析了 于右任碑志楷书的取法渊源,并根据取法和风格的不同对于 右任碑志楷书进行了分期。最后,通过与晋唐楷书、魏碑以 及同类型的书家相比较,探讨了于右任碑志楷书的价值和历 史地位。于右任传世的楷书墨迹极少,其楷书主要集中在为 他人题写的碑志上。由于于右任书丹的楷书碑志数量众多, 纪年清晰,信息量大,故本文以于右任的碑志楷书为探讨的 重点,旁佐墨迹楷书。
、于右任楷书碑志概况 碑志包括
碑碣和墓志,是古代丧葬风俗的产物,起源于秦汉时期,魏 晋以来长盛不衰 ,至民国时期渐趋衰亡, 碑志数量减少, 由名 家书丹的更不多见。但于右任却是一个特例,他不但搜集了 大量的汉魏碑刻,还身体力行,从上世纪初开始,为许多民 国革命烈士及社会贤达撰书碑志(以墓志铭为主) ,如《张
清和墓志》、《邹容墓志》 、《佩兰女士墓志》 、《秋先烈纪念碑》 等,数量众多,书艺超绝,成为了二
世纪上半叶中国书坛
一道独特的风景。由于时代的变迁,于右任以后为先人树
碑刊志的习俗几乎消失殆尽,将来很难再出现名家题写的碑 志,因此,于右任所书丹的碑志可以说是中国碑刻书法史上 的绝唱,具有特殊的意义。据考证,于右任书丹的碑志大约 有四十余方 (其中墓志约占五分之四, 碑刻约占五分之一) , 加上遗失和不为人知者,应该有近百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
,于右任撰书这么多碑志确实令人诧异。关于于右任的这 个“特例”,青年学者姜勇在《于右任书碑志略论》一文中的 解释我觉得较为合理: “首先是三秦风俗使然。于右任籍陕西, 这里丧葬树碑撰志之风自古有之,历代不绝,他所作碑志, 绝大多数为陕西之事或三秦人氏。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 于右任从 1918 年开始收集珍藏墓志,沉浸其中研习,碑志 书风最为其偏爱,碑志文法也最为其所谙熟,且他中年书名 即播振海内,又一生举事为民,研习倡用,加之不以书家自 贵,有求必应的作风,这些碑志作品的产生便是情理中事。” 另外,于右任志于国事,而能从细微处着眼,书写碑志,为 国为民,传之千古,亦不朽之盛业,君子之雅事,这也应当 是他乐于斯道的一个原因。于右任书丹的碑志既有楷书,也 书刻时间主要集中在于右任四十岁至五十三岁之间(见附表
有行草书。目前所知,于右任书丹的楷书碑志约近 方,
),正值人生的壮年时期。其后于右任兴趣转移到了草书 的研究上,所书丹的碑志也几乎全是草书,楷书碑志极少。
因载体、制作的特性,于右任碑志上的行草书远不如其墨迹
行草书精彩,而楷书却非常适合镌刻,铭于石上后更显体魄 雄强,神采熠熠,因此最能代表于右任碑志书法成就。
于右任碑志楷书取法渊源 自晋代以来,以二王为代表的帖 系书风长期在书坛处于主导地位。清代乾嘉时期,金石考据 之风兴盛,带动很多书家把目光和兴趣从刻帖转移投向碑版 和石刻作品,从而促使了碑学理论的产生,开创了有别于 王帖系的碑派书风。于右任生于清光绪五年( 1879 年),其 时,碑学振兴已百年有余,继阮元《南北书派论》 、《北碑南 帖论》、包世臣《艺舟双楫》之后,康有为正在编著《广艺 舟双楫》。在实践上,已经出现了邓石如、吴昌硕、沈曾植、 康有为等碑体书法大家,正是帖派一脉急剧衰微,碑派一统
天下,成为书坛主流的时期。康有为曾这样描述咸同时期的 书法风尚:“碑学大播,三尺之童,
室之祉,莫不口北碑,
写魏体,盖俗尚成矣” ,此言虽有所夸大,但也说明了碑派 书风在当时的影响之巨。于右任的出生地关中地区是中原文 化的发祥地,周秦汉唐字迹多有遗存,具有自然质朴之美的 北碑也不鲜见。据传,于右任儿时在山野牧羊,见到断碑残 碣,便对上边的字生发了浓厚兴趣,常以手指或树枝在地上 比划。图 1 图3
于右任七岁入私塾读书习字。尽管当时正值碑学鼎盛
时期,自己也对碑碣感兴趣,但为了应对举考试的需要,以
图2
及私塾先生的影响,于右任学习书法还是从帖系楷书入手的。
据亲身受过于右任教诲的刘自犊先生讲 , 于右任早期“ 学赵 孟頫, 写得肥而舒”。书刻于一九一九年的《刘仲贞墓志》(图
1),是迄今可见到的于右任书写最早的楷书墓志铭,用笔速
畅,字迹遒丽,清劲舒展,除了赵孟頫的影响外,捺画的舒 展,体态的颀长,还有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褚遂良《枯 树赋》(图 2)、虞世南《孔子庙堂记》(图 3)的影子。总之, 完全是二王一路正宗帖派面目,全无北碑影响。
图4
图5
图 6 于右任对帖系
楷书的学习借鉴不只限于学书的初始阶段,在其致力研究汉 魏碑刻后仍没有放弃对帖系楷书的学习。如于右任一九 年书写的《赠召卿楷书四屏》 (图
4)完全是魏碑风格,而同
年所书的《王太夫人事略》 (图 5)却与之大相径庭: 召卿楷书四屏》用笔以方为主,一些长笔画如横、捺直来直 去,字形瘦长, 中宫紧收,属斜画紧结类型;
王太夫人事
略》用笔圆厚,长画多曲,强调一波三折,结体宽博,属平 画宽结型。《王太夫人事略》是于右任为蒋介石的母亲王太 夫人所书的碑文,据说书写此碑时,于右任应蒋介石的要求 在魏碑体的基础上加入了颜楷的成分。从《王太夫人事略》
的风格特点看,确实与颜真卿晚年所书的《颜家庙碑》(图 6) 有很多相似之处,证明这一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