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 课程名称:Chinese Industrial Arts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某础课 学 时:32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 一、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国工艺美术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讲解,能够使学生了解 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历史,通过对工艺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受到美 的熏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民族艺术传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 趣,更好地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思维当中。 二、 课程的内容
第一单元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本单元首先从我国工艺美术的发生与发展入手,介绍由此产生 的人类文明童年时代的工艺美术的形式——石器工艺和陶器工艺美术,主要论述石器 工艺、彩陶和玉器工艺的起源。通过本单元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原始工艺的物态形式, 认识到其中保留着人类史前艺术的原始状态和蕴涵着心灵深处对于自我超越的向往。
重点和难点:不同时期的彩陶工艺的器型和纹饰特征;彩陶小所体现出的权力的 炫耀、图腾的崇拜,具冇鲜明的氏族标识的特征。
第二单元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木单元学习,了解青铜器是这一时期工艺美术的主角,数 以万计的青铜器记录了血与火的年代。新的牛产关系、新的社会制度、新的材料及新 的宗教观念决定了工艺的造型、装饰和艺术风格。不仅看到外在的形象,雄伟的造型, 刚健的线条以及富有装饰美的神秘纹样,同时感受到真实存在过的建立在千百万奴隶 尸骨上的奴隶社会。
重点和难点:青铜器造型,装饰纹样,象征意义。 第三单元秦汉的工艺美术(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本单元是经济基础决定艺术的典型,秦代初期民俗纯朴,崇就 务实,工艺美术敦厚质朴,注重实用,器用造型洗练。汉代休养牛息,工艺美术全而 发展。要求学牛通过对那个时代工艺形式画像、石画像砖及陶塑明器的学习,认识到 当时朴索的宇宙观和天人合一的方法论。儒学宗教化,神学兴起,厚葬Z风流行,反 映在工艺美术装饰题材上,羽化升仙、祥瑞迷信内容占比重较大。
重点和难点:大量艺术形式迅速发展,金属工艺、漆器工艺、染织工艺、服饰工 艺、陶瓷工艺、画像石和画像砖。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社会人动荡的 时期,长年的战乱和分裂,使各民族被迫四处迁徙,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工艺美 术的发展。通过学习不但了解这个时期的工艺美术形式及其特征,更应认识到艺术风 格的转变,在汉代雄厚的基础上转而形成深沉隽秀的风格,在意识形态上,思想性、 宗教性、文学性、艺术性方而都有相当深入,是上承两汉下启隋唐的一个重要过渡时 期。
重点和难点:陶瓷工艺,染织工艺,服装工艺,金属工艺,廉漆工艺,雕刻工艺; 启发学生初步认识、感受民族传统工艺美术品的美。
第五单元隋唐五代的工艺美术(建议学时数:6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本单元通过对隋唐时期具体工艺美术形式的讲述,揭示出隋唐 吋期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工艺美术的博大清新,华丽丰满,糅和中外,渗 用古今。说明政治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以及美学趣味的发展对盛唐美术风格形成的重 大作用,以及对后世美术的深远影响。
重点和难点:陶瓷工艺、染织工艺、金属工艺及其艺术风格。 第六单元宋元(辽金)的工艺美术(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木单元要求学生了解宋元的历史背景,并通过对工艺美术形式 的赏析来理解宋代工艺美术的风格转变,从以往宏博华丽的雄伟气魄转而形成一代沉 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合一的美学风格,表现出柔和淡雅之态势;元代统治者强悍、 英武,追求奢华的享受,喜爱繁丽、精致的物甜,乂都在元代工艺美术制作上得到表 现。
重点和难点:陶瓷工艺、染织工艺、金属工艺及其艺术风格。 第七单元明清的工艺美术(建议学时数:6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木单元从明代人们理学观念的转变论述,加之与当时社会相适 应的新文化、科学的产生,进一步理解明代工艺美术跨入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端庄、 简约、健实等审美特点。在此影响下,到清代屮期艺术的革新与创造都有了长足的进 步,而后期源于上层贵族审美趣味观念的转变,艺术风格表现出过度的精细与繁兀的 特征。 重点和难点:陶瓷工艺、明清家具及其艺术风格;民间美术 三、课时分配
内容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 秦汉的工艺美术
讲课 习题 课 讨论 课 实验 课 上机 其它 合计 4 4 4
4 4 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 美
术
隋唐五代的工艺美术 宋元(辽金)的工艺美 术
明清的工艺美术
合计
四、教材及参考书
4 6 4 6 32
4 6 4 6 32
教 材:《中国工艺美术史》卞宗舜周旭史玉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中国工艺美术》刘守安安徽美术出版社
五、责任认定
1、 大纲执笔者: 2、 大纲审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