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韵》教学案例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新课标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教学案例

选用教材: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欣赏三首中原民歌,分别是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以及相关的音乐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

1、聆听民歌,感受、体验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2、探究、认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2、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 教具:

钢琴、多媒体播放器、教学光盘、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在《沂蒙山小调》的背景音乐下,播放沂蒙山区地方风光以及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

用家乡的美景及音乐,引出:中原大地,师生共同讨论:中原的地理位置以及那里的民歌。

我国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主要有山东、河南、河北等几个省份,这里民歌丰富,地方风格相当浓郁。同学们,音乐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中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首先,我们来欣赏由我们家乡飞出来的中国著名民歌《沂蒙山小调》。

二、欣赏与体验

(一)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初步了解歌曲的诞生背景,旋律、结构方面的特点,教师适当补充。

2、对比聆听

(1)欣赏由著名歌唱家王世慧演唱的《沂蒙山小调》版本,同时播放老师在费县白石屋自拍的DV录像,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诞生地,以及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并思考: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前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后句开头的字,在文学创作中叫作什么?王世慧演唱的这首民歌的特点及风格。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后谈感受。

总结归纳出: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民歌创作中的一种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

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这首民歌创作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2)欣赏由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的版本。让学生边欣赏边感受、思考歌曲的旋律、情绪、节奏、演唱风格方面与王世慧版有哪些变化与不同。学生谈感受。

师生归纳总结出:王世慧的演唱采用了方言、按原来的小调四四拍,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彭丽媛唱的《沂蒙山小调》由四四拍子变为了四三拍。演唱时速度上有所变化,歌曲处理更加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3、师范唱歌曲并引导学生学唱歌曲,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绪、民歌“鱼咬尾”的创作方法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二)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1、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欣赏的过程中衬词部分提示学生轻声跟唱。欣赏后,教师启发设疑:这首民歌在结构上有哪些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

同学们是否觉得有点耳熟呢?

2、播放《好汉歌》MTV。让学生们跟着音乐唱唱旋律,感受其异同。

通过对比欣赏,让学生认识到《好汉歌》这首创作歌曲的旋律是依照《王大娘钉缸》这首民歌改编、加工、创作的。

学生讨论: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

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限制,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

8bhgj4jnpg7b3ef97wu606i7k4fff900zh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