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选择题
1.“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门市”这句话休现了两汉时期( )
A商人社会地位降低 B.丝织业衰退 C.工商业发达 D. 商业繁荣 2.某资料记载:“元月十五日时.......皇帝特地下诏,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可能发生于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3.自唐至清,长期作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是( ) A.泉州 B.扬州 C.明州 D.广州
4.晚明时,徽商家乡徽州六邑 .衣地狭小,民不聊生.逼使很多人出外经商。不多年后徽州地价却大幅度上涨,为全国之冠。主要原因应该是( ) A.徽商发财后回乡买地 B.形成特色作物种植区 C.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 D.北民南迁致地价飞涨
5.清代《盛湖志》记载:“镇之丰歉,固视乎田之荒熟,尤视乎商客之盛衰。盖机户仰食于绸行,绸行仰食于客商。而开张店肆者,即胥仰食于此焉。”以上材料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商人政治地位提商 C.重农押商政策破产
D.传统经济结构变化
6.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患令闭寨”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张“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7.据《目氏春秋、上农》记载:“民含木而事来则好智,好智则多诈,作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建立在上述思想上的治国理念是( ) A.重农抑商 B.工商皆本 C.以法治国 D.以商立国
8.孙承泽《春明梦余录》:“今天下自京师达四方,无虑皆用白银......一切中外公私成取给焉。”这-现象出现于( )
A.汉代 B.唐代 C.元朝 D.明朝
9.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南”。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这说明( ) A.札教束球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C.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D.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人人心
10.中央电视台在(探索. 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节目中说:
徽商一个显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 贾儒结合......清乾隆、 嘉庆年间, 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未民国初,“微商渐趋衰落”。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 )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B传统文化和近代经济的结合 C.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权钱结合 D.传统商业和自然经济的紧密结合
11.(2015年全国)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1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但其束缚在后来均被冲破。私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 主体分别是在( ) A.汉朝、唐朝 B.唐朝、宋朝 C.明朝、清朝
D.明朝、春秋战国时期
13.唐朝时,富商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多士,竞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外。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这表明唐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