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学校本位课程发展之探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探究

、前言 課程發展是學校教育的核心,透過課程的實施,才能培養學童具備基本生活 能力,達成學校的教育目標。民國八十七年教育部公佈 「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

課程總綱綱要」,並已於九十學年度開始逐步實施,此一跨世紀教育改革工程,

強調「課程綱要」 取代「課程標準」,「學生學習中心」 取代「學科本位中心」,「學

校本位課程發展」取代「中央政府統一編輯」 等理念;歐用生認為其訴求主要為:

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發展「課程綱要」鬆綁課程、強調基本能力的培養、強調課 程統整與連貫、增加彈性自主發展學校特色、強調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等六項,而

最主要的目的是在營造出學校本位的教育環境 。學者羅清水更將此次課程改革定

位為「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可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順利與否, 關係著九年一貫

新課程實施成敗之樞紐。

準此,本文首先探究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和立論基礎; 其次闡述學校本

位課程發展模式;第三探討學校實施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問題; 最後期望藉由問

題的呈現,進而提出解決的因應之道。

、學校本位課程之意涵 有關學校本位課程發展(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SBCD)

的定義很多;有些強調課程發展的過程,有些則強調課程發展的結果,有些以 學校內的教師參與為限,有些認為應是學校教育人員及家長社區學者專家和學 生共同參與,有的認為是學校教材的選擇修正或創造,有些主張是所有學生學 習方案的規劃、設計、實施和評鑑,有的認為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關鍵乃在權

力結構的重組,有的則重視整體學校情境的變革(歐用生,民 90)。由於大家

著重的取向各異,極難有一致的共識,筆者茲綜合各家的看法做如下的定義: 學校教育的相關成員〈包含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與社區人士〉 為了達成教育目的及解決學校教育問題,以學校為主體,分析學校內外情境, 建立學校教育願景,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對學校課程進行規劃、設計、實施、 評鑑的歷程與結果。

這個定義包含了下列的內涵:

一)、其動因可以是學校內部自發,也可以是回應外部壓力或教育當局

的命令。

1

(二八 以學校為主體,由學校人員為主導。 (三八 為了達成教育目的及解決學校教育問題。 (四八 是一種結果,也是一種過程。

三、立論的基礎

從課程歷史批判的角度來看,全國課程發展方案無法落實課程改革的理 想;從民主社會的歸趨來看,課程乃公共事務,應有草根參與、民主決策的過 程;從社會變遷的立場來看,課程是不斷回應社會變遷與學生需求,因此,課 程發展是持續的動態歷程;從教師專業成長的觀點來看,課程發展即是教師發 展,教師有參與課程、決定課程的權責;從課程與教育的本質來看,課程發展 即學校發展,學校是最佳的課程發展處所〈施登堯,民 了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是時之所趨,並提供了其立論的基礎。 四、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模式有許多的種類,本文僅以 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說明如下:

Skibeck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

Skibeck認為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實施程序主要有五大步驟:首先學校必 須分析情境,然後依據情境分析的結果擬定適切的目標,同時建構適切的課程 方案,接著進行解釋、付諸實施,並進行追蹤與方案的重建。

Skibeck及OECD的學 89〉。這五個觀點說明

囲一;Sk i 1屁\的單找丸也探需誓屉程序CSkil hKh

1閒}

分析情境:情境分析的範圍包含校內與校外兩因素,在學校外部應考量社 會系統〈如社會變遷、家長期待、雇主要求與社區價值觀〉、教育系統〈如教 育政策、考試制度〉、學習系統〈如學科知識內涵的改變、教材教法的革新〉

2

教師支援系統〈如師資培育機構、進修研習機構的支持與可能貢獻、學校與社 會資源的統整與配合〉等。至於學校內部因素方面,則應分析

1、學生的身心

3、現 有

發展、興趣、能立與需求2、教師的知識、能力、態度、價值觀與經驗

課程實施現況與優缺點4、學校風氣與權力結構關係5、相關資源的配合等。

準備目標:目標的陳述應包含學生、教師的行為結果,以及學校的預期結果, 而該目標的擬定是依據情境分析,並切合學校的需求。

建構方案:方案應載明教學活動設計、達成目標所需教材、情境設計、人事 配置與角色的定義,且該方案是具有彈性,可以修改的。

解釋與實施:把方案解釋給參與者了解,參與者的共識越高,將來實施時遇 到的阻力會越小,面對困難也比較能找到解決的策略。

追蹤與重建:建立評鑑工具與評鑑模式,透過追蹤、溝通機制來蒐集資料, 以了解目標與執行的差距,判斷是否重新設計方案。

〉、OECD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

OECD則認為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旨在建構符合學生需要的課程,凸顯學生 對於課程方案的重要性,顯示學生本位的立場。其所提出學校本位發展的程序 為1、分析學生2;分析資源與限制3、訂定一般目標4、訂定特殊目標5、確 立方法與工具6、評鑑學生的學習7、分配資源、人事設備與時間 8實施、評 鑑與修正。此八大步驟雖有邏輯上的順序,但實際進行時可以任何一點為起 點,同時也要考慮如何與其他七項配合,不過其核心在學生身上,以學生為主

I.

a事芫'? 倶治4-

1

洋構《

+

1 & fc黑軒,'占

寧堀镯件閘

1. *屯1粒? *

4 .訂世特律@掾

5 .趙

.QtCD 药鼻就專* 册嚴噪ISr, i i )

體來思考。

3

1分析學生:分析學生實應了解學生的基本資料,例如年齡、社經背景、 先備知識等情況。

2、

分析資源與限制:應掌握教師人數、教師經驗、教師知能、經費、外

部支援、課表彈性、家長與學生以及行政當局的反應。 3、訂定一般目標:指教育的價值或哲學。

4、訂定特殊目標:指學生歷經學習後,所應具備的能力。 5、確定方法與工具:考慮是否採取比較評鑑方式。 6、評鑑學生的學習:藉以判斷成效。

7、分配資源、人事設備與時間:根據學生的學習來分配時間、設備、課 表與相關人員,做好各種有關的準備。

&實施、評鑑與修正:實施後的評鑑須兼顧長期與短期,使得這種成效 評估能做為修正課程的依據。〈施登堯,89〉

學校從事本位課程發展如能參考上述

Skibeck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

與OECD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則所發展出的課程當會更周全,更符和學 生、老師、學校、家長之需。此兩課程發展模式雖略有所不同,卻大同小異,歸 言之可將兩模式合併成如下流程:

圖三: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流程圖

籌畫階段: 包括兩模式的分析情境、分析學生、分析資源與限制。

設計階段: 包括兩模式的準備目標、訂定一般及特殊目標、確立方法與工具、建

構方案。

實施階段: 包括兩模式的解釋與實施、評鑑學生的學習、分配資源、人士設備與

時間。

評鑑階段:包括兩模式的追蹤與重建、評鑑與修正。 五、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施後之問題

4

九年一貫課程自九十學年度開始上路,其所強調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也已經 實施近二年時間了,茲將學者研究發現艫列如後: 研究者 許金鐘 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法 研究主題 發現與困境 學校本位課程 發1、 動因以回應外部命令較普遍。 展個案研究 —以2、 已採行由下而上的歷程,但尚未完 全發台中市一 所國民小學為 例 揮民主機制功能。 3、 長期依據官定課程標準與依賴教課 書,是造成教師發展學校本位課 程能力不足的主因。 4、 課程的評鑑與研究是學校本位課程 發展最弱的一環。 1、 僵化的課程概念。 2、 傳統階層制的行政束縛。 3、 課程改革的孤立性。 4、 教師沉重的工作負擔。 5、 教師對課程革新的冷漠。 (民 90) 林佩璇 台灣的學校本 位文獻分析法 (民 90) 課程發展的 背景與理念 游宗顯 台中市國民小 學問卷、訪談、文 1、 經費上應多給學校支援。 2、 必須提升教師自編教材能力。 3、 需家長的支持。 4、 社區資源不足。 5、 教師本身因素。 (民 90) 學校本位課 程發件分析 展實施情 形之研究 呂淑媛 學校本位課程 發行動研究 1、 型塑願景、溝通整合,是校長課程 領導的第一步。 2、 僵化的行政體制、權責劃分不明, 使課程發展運作失調。 (民 91) 展之行動研 究一以高雄市 三民國 中為例 茲歸納上述學者之研究發現及筆者現場實務,歸納整理實施學校本位課程發 展以來其問

題與困境如後:

〈一〉、課程發展組織流於形式,未能正常運作,功能不彰。

5

学校本位课程发展之探究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探究、前言課程發展是學校教育的核心,透過課程的實施,才能培養學童具備基本生活能力,達成學校的教育目標。民國八十七年教育部公佈「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並已於九十學年度開始逐步實施,此一跨世紀教育改革工程,強調「課程綱要」取代「課程標準」,「學生學習中心」取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b9r469ghw7b3ef97wu606i7k4ff8500zf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