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内容的撰写,采用“内容标准”、“活动建议”相结合并附以例子的形式。其中内容标准是主体,活动建议是对教学活动的引导,例子是对内容的进一步解释。
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主体。内容标准的撰写,首先是坚持灵活性,既给出每一部分的基本要求,又给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和工具的选用等留有多样化的发挥空间;其次是注重时效性,以保证在本课程标准实施的整个阶段中,对信息技术教学指导的有效性。
活动建议用于启发和引导教学活动的实施。
例子是对内容标准的提示,是对内容标准的进一步解释和具体化。考虑到灵活性与时效性的要求,有些内容标准的描述往往比较概括,为方便理解使用例子给予提示。但例子的作用仅仅是提示,不说明内容标准以此为局限。例子中内容的时效性往往较差,但例子中的思想和方法可以长期发生效用。
3、学习目标要求与行为动词使用
为帮助理解和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和掌握水平,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目标要求和行为动词的使用大致分类如下,仅供参考。
各水平的要求 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 了解水平 低 ? 高 再认或回忆事实性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列举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描述、列举、列出、指出、了解、熟悉 知识性目标 理解水平 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新旧知识之间能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迁移应用水平 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 建立不同情境中的合理联系等。 模仿水平 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 独立操作水平 技能性目标 低 ? 高 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的基础上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熟练操作水平 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和工具 解释、比较、检索、查找、知道、识别、理解、调查 分析、设计、制订、评价、探讨、总结、研究、选用、选择、学会、画出、适应、自学、发现、归纳、确定、判断 尝试、模仿、访问、解剖、使用、运行、演示、调试 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发布、交流、运用、使用、制作、操作、搭建、安装、开发、实现 熟练使用、熟练地操作、有效地使用、合乎规范地使用、创作 经历(感受)水平 从事并经历一项活动的全过程,获得感性认识 情感性目标 低 ? 高 反应(认同)水平 在经历基础上获得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 领悟(内化)水平 建立稳定的态度、一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化的价值观等。
亲历、体验、感受、交流、讨论、观察、(实地)考察、参观 关注 形成、养成、确立、树立、构建、增强、提升、保持 三、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标准中将信息素养概要地描述为: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
7、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8、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简单活动孤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