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观上说,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当时中国的国情与外部条件决定的。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是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剥削、奴役的对象和市场的。因此,它们用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而革命党的本源—资本经济产生不久,又无平等、法制等资本主义必需条件,在多方压迫下发展艰难,经济基础不足。在封建制度这座大山面前,涓涓细流有心无力。而国内又缺乏思想上的解放和支持,民主共和理念缺乏群众基础,以至革命党聚集的力量有限。在如此恶劣环境下,帝国主义与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齐勾结起来,由内而外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方面来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这些弱点可以归纳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主要表现为: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所谓“学习西方的共和”。他们只强调反满、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也混入革命的营垒。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思想的支配,革命党人最后甚至还把政权让给了袁世凯。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在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经联合新军和会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用了群众的力量,但在清政府被推翻之后,他们便把群众抛弃了。正因为主力军农民没有
被动员起来,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孙中山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之涣散”。
第四,革命党人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他们依靠的是清军士兵和会党。武昌起义后,各地建立的民军,大部分是由原来的旧军和会党改编而成,领导权也掌握在立宪派和旧官僚手里。况且新军、会党成员复杂,其中大多数人接受立宪派和旧官僚,因此,在旧势力煽动下往往会变成破坏革命的力量,革命党人缺乏有力的武装,很难应付反动势力的反扑。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没能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