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构建生活课堂,绽放品社魅力》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构建生活课堂,绽放品社魅力》

【内容摘要】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有意义的生活,重视学生生活的内容,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将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享受成长的幸福。

【关键词】

生活课堂 品社 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是生活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设计的教学内容,传递的道德观念都是贴近儿童生活的。它特别重视学生有意义的生活,重视学生生活的内容,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因此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必须将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才能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享受成长的幸福。才能使这门学科散发出它的独特魅力。

一、更新教育观念,做品味生活的现代教师。

品社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这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它的意义在于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从而引导生活,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

现阶段,《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教师绝大部分来自于其他学科教师兼课,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他们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自己所任的主要学科上,而对品社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教学的淡化。这就使品社课的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先从课本知识中品味到儿童生活。在儿童的生活中,实际存在一个儿童的世界,这是一个与成人世界不同的世界,儿童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而品社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也正是儿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问题。我们只有了解这个世界,才能真正进入这个世界,才能在品社课本中品味品社生活。因此,在研读教材时,教师先把自己看成学生,想一想,学到这个专题时,学生会想到什么?有没有和这个专题相似的儿童生活?这样的儿童生活给人什么感想,感受,让人体会到什么情感,得到怎样的提升?在教学时,要灵活多样,有艺术性,富有生活情趣,多举例,多引导。用生活化的语言,用艺术化的生活语言,用诗一般的艺术化的生活语言让

学生品味品社生活,品味品社课所提供的生活片段带来的生活乐趣。只有教师的观念改变,才能培养孩子学会生活。

二、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认为作为一节课的导入很关键,它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入时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物演示、游戏、猜谜、录像、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课的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课的后部分上起来也就顺利了。

如学习《我们的班队干部选举》一课,我这样进行引入:同学们,回顾五年的学校生活,你喜欢什么样的班干部?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标准来选我班的班干部?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个话题学生很感兴趣,课堂气氛马上活跃了起来。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情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精心引导活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的过程,而是需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述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知识才能真正被领悟,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提高。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就应及时讨论,联系课堂上的道理,让学生明白时时处处都要牢记这些道理,用它们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活动,比如:采访、调查、辩论、表演等,让学生自己调查、自己表现,在活动中成长,让课堂充满活力。如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时,在感知了有那么多人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后,可以让学生想象:没有了这些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学生自主地发表意见,有的说:“没有了交警,我好象看到有很多车都撞在了一起。”也有的学生说:“没有了清洁工,我们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了。”还有的学生说:“没有了我的爸爸妈妈这样的农民,我们每天就不能吃到这么好的午餐了。”学生通过这个假设,体会到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是多么重要。另外,也可选择我们学校围周围的事物作为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分析、讨论,如学校门前俄黄路南端是新修的柏油马路,路两边四季翠绿、路灯明亮,清洁工人每天都把路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校门前北端的路年久失修,无人管理,路面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给来往的行人和车辆带来很大困难。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讨论,体会清洁工人和修路工人用他们的辛苦汗水换来了我们的方便。还可以采访校长、老师的工作,既让同学感受到了这些工作人员的辛苦,也让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生活表现,在这样的生活情境

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每个行业的不易和存在的必要性,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的提升。

四、创设生活情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要让学生把所学归于生活,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并且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做一做等活动,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做中学、模拟中学、体验中学、兴趣中学,在自由、宽松中不受拘束地学,进行真实的道德体验。因此课堂应适时安排故事、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做游戏等不同类型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分享交流自己的成果,锻炼表达能力,以达到强化情感体验之目标。

如活动设计“神游祖国”,首先让学生为家乡双月湖小学西边的“母亲河”—燕子河重新梳妆,学生可以展示被污染、断流、洪水等情景图片,让学生出点子,交流如何保护自己的母亲河的做法。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和活动中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深切感受其中的魅力,在轻松愉快中又强化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在学完教材上的内容后,教师可以选择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拿出来让学生讨论,思考,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总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源于生活,因为教育的最终归宿在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一个人才能得到最根本的提升。而所有的活动,如教学,他们都是教给你怎样去生活,怎样去更好的生活。因此,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争取让儿童在生活中找到品社中的“文字”生活;在品社“文字”生活中找到现实生活的原本面貌。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教学参考书》 山东人民出版社 [2]《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构建生活课堂,绽放品社魅力》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构建生活课堂,绽放品社魅力》【内容摘要】《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有意义的生活,重视学生生活的内容,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将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享受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auei0a2ae0fvqu4yw276b8ve00zsa00v5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