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哲学八大原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八大原理

一、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和条件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 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点,从动态中考 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 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 具有远 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 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是不可战 胜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从形式上看,是 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从内容上看, 是事物在运动形 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两种属 性:对立和统一。斗争性体现了对立属性,同一性体现了统一属性。矛盾的同一 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 互为存在的前提, 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 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 相互分离的性质 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 相辅相成的。 矛盾的同一性 是有条件的、 相对的。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体静止的相对性; 矛盾的斗 争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二、同一性作用: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 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 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 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 竞长争高,此消彼长, 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 为对立面的转化、 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 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三、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 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 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二、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 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③构成事物的 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 矛 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 矛盾的个性是有条 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 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 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三要素:主体、客体、 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

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直接客观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基本 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二、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 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 :①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②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

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构成:自然地理 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方式(起决定作用) 。

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根据社会意识的主体不同分为 个人意识 群体意识

(2)按照层次不同分为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 宗教、哲学等。

非意识形态: 自然科学、 语言学、 形式逻辑

三、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从内容看: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 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从产生看: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从发展看: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存在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2.社会意识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a.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b.错误的社会意识能够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 质力量。生产力的状况是生产力的水平和性质的统一, 生产力的基本要求是建立 在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基础上的反映。生产力特点:客观现实性、 社会历史性。生产力构成: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

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起决定作用) 、生产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 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从内容上看, 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从过程上看, 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 合到基本不适合, 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 与此相适应, 生产关系也总是 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 组织 和设施。

分类:①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 哲学等思想观点; ②政治上层建筑: 包括国家政治制度、 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 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 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三、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的。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四、一定要适合指: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 决定上层建筑相应 的调整或变革, 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 上层建筑的 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 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八大原理

八大原理一、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点,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atpu3ztu6072ie1yi364bptb11wxs00mh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