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健全的组织结构3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4)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里相容的气氛
2. 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2)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3)建立严明的班级纪律(4)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3.简述班级管理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2)全面管理原则(3)自主参与原则(4)教管结合原则(5)全员激励原则(6)平行管理原则4.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1)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5.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1)忽略小而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2)非言语警示或停顿(3)适时表扬正确行为(4)言语提醒,反复提醒(5)直接提问(6)执行结果,注意慎用批评和惩罚
6.简述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1)有效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可接受性原则((5)冷处理原则
7.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3)内容正(4)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组织严密(6)气氛热烈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9.教学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直观性原则(3)启发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巩固性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10.简述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1)教师应讲的 “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11.简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要(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3)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2.简述贯彻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的要(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3)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4)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13.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4)知行统一原则(5)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6)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14.简述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要善问(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和小15.简述教学评价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指导性原则(4)科学性原16.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17.教师课堂提问原则及课堂提问的功能
(1)课堂提问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以启发引导的方式。
【注意学生回答问题后要给予及时评价】 (2)课堂提问的功能如下:
①课堂提问的求证性;②课堂提问的启发性; ③课堂提问的警戒性;④课堂提问的检查性; ⑤课堂提问的激励性;⑥课堂提问的调节性。 18. 小学生个人身心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点。由于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和发展中受到遗传(内因)、环境和教育(外因)等因素的不同影响,其身心发展的速度和发展水平也不完全一致,存在着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均衡性以及互补性,教师必须了解、研究儿童的这种一般的、共同的发展规律,同时对各年级儿童身心 发展的特点进行综合研究,以促进每个儿童的全面发展。
1
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专业理念。
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态度是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所持有的基本态度。
第二,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内容。 第三,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主要包含: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语言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0.教师在教学的作用
1、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导有两个任务,一是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设计过程和教学活动;二是帮助学生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教师要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有很多的学习方法与态度是向老师学的。
3、教师全心全意为学生做“铺路石”。在学习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个人的创新能力。 21.新课改的评价理论
①新课改倡导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②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 ③评价内容综合化。 ④评价方式多样化。 ⑤评价主体多元化。 ⑥更注重评价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