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用书专题强化练(十七)P145]
(时间40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 A.① C.③
2.图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解析:1.D 2.C [第1题,图①是高山、峡谷地区景观;图②是西南地区的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景观;图③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图④是烟雨迷蒙、小桥流水、低山丘陵景观。江南丘陵属于低山丘陵。第2题,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成因:风积地貌→黄土高原→流水侵蚀地貌→千沟万壑地表景观。]
(2019·广东深圳一调)倒立锥是山坡上的碎石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堆积而成的地貌。下图为倒立锥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
B.② D.④
3.导致山坡上岩石逐渐破碎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变化 C.流水
B.风力 D.冰川
解析:A [山坡白天光照强而岩石温度较高,夜晚降温快而温度低,则岩石因日较差大而物理风化作用强,从而逐渐破碎。题中信息不能判断山坡风力、流水或冰川作用强弱。]
4.倒立锥表层堆积物的分布特点是( ) A.锥顶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B.中部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C.锥底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D.各部位颗粒物大小均匀
解析:C [受重力作用大的颗粒物易滚落到锥底,小颗粒物不易滚落而在锥顶。] (2019·高考江苏卷改编)“川西林盘”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盘而得名,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成都市有大小林盘约12万个。下图为“川西林盘景观及模式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川西林盘形成的背景有( )
①地形平坦,水网密布 ②气候温和,物种丰富 ③ 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④人多地少,耕地不足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6.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有( )
①拆迁合并,扩大林盘的规模 ②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 ③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 ④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5.C 6.B [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地域文化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第5题,由材料可知,川西林盘主要分布在川西平原上,地形平坦,该区植被生长旺盛,外层水渠、农田占地面积最广,耕地面积广大,可以推断区域相对水源充足,有利于发展灌溉,因此选项①正确,④错误,气候温和,物种丰富与川西林盘的形成无关,该区域是独特的乡村聚落。川西林盘最内层为住宅院落,从图中可以看出林盘与林盘之间的住宅具有较大的空间间隔,每个林盘外围都有水渠、农田所环绕,因此每个林盘的住宅之间相对封闭,应当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精耕细作。选项②错误,③正确。第6题,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一定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留其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原型进行发展,不能盲目地进行拆迁合并、扩大规模,选项①错误。集中布局会破坏其原有的分布结构,建设规模化的小区也会破坏其原有的聚落特色,选项②错误。可以进行保护性的建设,留存当地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适度发展乡村旅游业,发挥区域特色,正确答案选③④。]
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建筑,至今仍有留存,在我国的关中平原,人们在平地上挖出一个方形的深坑,然后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棵高大的树,树冠冒出地面。读关中平原“地坑院”景观图,完成7~8题。
7.人们在“地坑院”正中央栽种一棵大树,主要作用是( ) A.遮挡风沙 C.防外人跌入
8.建造“地坑院”民居的自然条件是( ) A.土质黏重,不易挖掘 B.土壤直立性好,不易坍塌 C.地下水浅,易挖出水 D.夏季降水多,地坑易蓄水
解析:7.C 8.B [第7题,“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建筑,人们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地坑院”的正中的地面栽种一棵大树,树冠露出可防外人跌入;地坑是凹在地下,所以种树并不能遮阳挡雨、遮挡风沙;种在坑里对美化建筑也起不到作用。第8题,“地坑院”是人们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关中平原地处黄土高原南部;这里黄土土层深厚,土壤具有直立性,开挖窑洞不易坍塌,是形成“地坑院”的主要条件。]
(2019·湘鄂十二校联考二)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印加人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水渠和梯田修筑得非常坚固。读古印加文明区域示意图和古印加文明梯田景观图,完成9~11题。
B.遮阳挡雨 D.美化建筑
9.图Ⅰ中a、b两处流水作用不同,其差异是( ) A.a处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B.b处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C.两处均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D.两处均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解析:B [图示a、b分别位于河流的上游和中下游,则上游的a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中下游的b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故选B。]
10.古印加文明的农田以用石块垒成的梯田为主,修筑这种梯田能( ) A.防止雨水流失,增加土壤水分 B.降低山地坡度,方便居民出行 C.增加土层厚度,防止土壤流失 D.提高植被覆盖,改善局地气候
解析:C [梯田以石块垒成,而石块是透水的,则这种梯田不能阻挡水分流失,但能增加土层厚度,防止土壤流失,故A错误、C正确;梯田作为农田,主要用于耕作,而不是方便居民出行,故B错误;修筑梯田会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则D错误。]
11.古印加文明分布于秘鲁山区,据图推测其中的原因应包括( )
①山区海拔高,气候凉爽 ②山区冰川融水量大,河谷水源充足 ③山区地形崎岖,利于防御 ④山区为河流源头,水运便利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A [该地地处热带而气温高,人类适宜在温凉地区生活,故聚落多布局在海拔较高处;古代人类抵御外敌能力弱,一般选择地形较封闭区域建筑聚落;古文明为农业文明,对水源严重依赖,则山区河谷水源充足也是聚落布局的重要因素。]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2.(2019·湘赣十四校3月联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 甜菜原产于欧洲西部和南部沿海,生长期为8~10周,全生育期要求基础温度10 ℃以上的积温2 800~3 200 ℃,15 ℃以上时,块根增长最快,4 ℃以下时近乎停止增长,
昼夜温差与块根增大和糖分积累有直接关系。
材料二 世界上最贵的盐按克来算,产自法国的布列塔尼南岸郎盖德盐场,是全欧洲最北面的海盐厂,有上千年产盐历史,当地独有的自然条件结晶形成天然的海盐,称为“盐之花”,只有在适合的湿气和微风下,盐田表面才会积聚出半透明的盐花晶体,每年3~8月是最佳时期,人工在太阳下山之前采集,一碰到露水就溶解。50 g的盐之花,价格高达上千元,堪称盐中的“鱼子酱”。
材料三 下图为法国位置轮廓、农作物分布、盐田位置图。
(1)说出法国北部甜菜播种的季节并评价生长的自然条件。(6分)
(2)郎盖德盐场成为全欧洲最北的海盐厂,而广大西欧、北欧海岸线长而曲折,地形平坦,却没有海盐厂,试分析其原因。(6分)
(3)分析“盐之花”每年3月到8月,太阳下山之前采集的原因。(6分) (4)简述“盐之花”产业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6分)
解析:(1)依材料可知,甜菜生长期要求温度高,则夏季应为其生长期,播种应在夏季之前;“评价”要从利弊两个角度分析,自然条件可从地形、气候、水源角度分析,注意要结合图文信息。(2)海盐厂是利用海水(有一定盐度)自然蒸发得到盐;同时要注意本题问题是西欧、北欧沿海“地形平坦”而没有盐场,则要从海水盐度低或蒸发强度弱角度分析。(3)问题是两个:3~8月、太阳下山之前;同时要注意该地海盐有独特的“适合的湿气和微风”条件。该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终年温和湿润,不利晒盐;3~8月为当地夏半年,晒盐条件好于冬半年(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终年受西风带影响,但一般冬半年风力强、降水稍多)。“太阳下山之前”原因分析时,要注意“一碰到露水就溶解”的含义。(4)可从产业做大、做强,以及产业升级与拓展、品牌推广、提升知名度等角度分析。
答案:(1)播种季节:春季(春末夏初)。有利条件: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不利条件:昼夜温差小,不利于糖分积累。
(2)①郎盖德以北的欧洲地区西部大部分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终年温和湿润,纬度高,蒸发弱;②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明显,不利于晒盐:③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波罗的海沿岸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虽然在盛行西风的背风坡,但纬度高,蒸发弱;④发源于半岛山地的河流都流入波罗的海,海水盐度低,不利于晒盐。
(3)①法国的布列塔尼南岸郎盖德盐场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终年温和湿润,冬雨稍多,
2020届高考全国通用版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限时达标:第二部分 技能一 专项4 景观图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