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基 础 巩 固
一、单项选择题
(2024·重庆模拟)读内蒙古高原(图甲)和云贵高原(图乙)两地景观图,完成1~3题。 1.乙地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D )
A.商品率高 C.单位面积产量低
B.机械化水平高 D.水利工程量大
2.甲、乙两地农业地域类型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C ) A.地形 C.气候
B.水文 D.土壤
3.甲、乙两地最突出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别是( B ) A.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C.森林破坏、湿地消失
B.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D.土地盐渍化、地表下陷
【解析】 第1题,乙地位于云贵高原,主要是季风水田农业。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单位面积产量高、水利工程量大。第2题,甲为内蒙古高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适宜发展畜牧业;乙为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适宜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第3题,内蒙古高原土地荒漠化严重;云贵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2024·南昌期中)荒漠化土地动态度用来定量描述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变化程度,也可定量表征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变化速率。黑河源于祁连山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重要河流之一,黑河流域中游具有该流域最好的绿洲。读“黑河中游临泽县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动态度(单位:%)统计表”,完成4~5题。
时段 1977~1986 1986~1993 1993~2002 2002~2012 1977~2012 轻度荒漠化 -1.27 -9.86 0.45 -0.50 -2.27 中度荒漠化 22.41 -5.25 1.03 -0.70 2.54 重度荒漠化 4.51 5.18 -4.43 -2.93 -0.62 极重度荒漠化 -1.26 0.31 -0.46 -1.78 -0.87 4.由表中信息可知( C ) A.该地以中度荒漠化为主 B.该地荒漠化以土地沙漠化为主 C.极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相对较稳定 D.该地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5.导致1977~1986年临泽县中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 A.耕地大量扩张 C.放牧规模扩大
B.农牧民薪柴短缺 D.不合理灌溉
【解析】 第4题,由表中数据可知,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相对稳定,面积较稳定。第5题,临泽县地处河西走廊地区,1977~1986年该县的主要经济部门应为农业,而农业以绿洲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之该县自然条件较好,吸引了人口迁入,导致大量耕地被开垦出来,从而使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迅速扩大,中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高,选项A正确。
(2024·咸宁期中)读“我国新疆(土地面积约166万km)荒漠化情况统计数据表”,回答6~7题。
表1 新疆荒漠化土地类型(万km)
荒漠化土地总面积 111.32
表2 新疆荒漠化土地形成因素(万km)
水蚀 12.53
6.下列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荒漠化土地面积小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 B.荒漠化主要是由滥伐林木造成的
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手段 D.荒漠化只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
7.下列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控制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对防止荒漠化效果不明显 B.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田灌溉不合理
C.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形成荒漠化 D.新疆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水平气流和地表径流
【解析】 第6题,由题干可知,我国新疆土地面积约166万km,由表1可知,新疆
2
2
2
2
耕地 2.35 林地 4.31 草地 50.54 未利用土地 54.12 风蚀 83.93 冻融 5.24 盐碱化 9.398 荒漠化土地总面积是111.32万km,由此判断荒漠化土地面积大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故A项错误;由表2可知,荒漠化的主要成因是风蚀,故B项错误;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手段,故C项正确;在自然条件下也能形成荒漠化,只是过程一般很缓慢,故D项错误。第7题,由表2可知,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是风蚀和水蚀,即和近地面的水平气流(风)和地表径流(水)的侵蚀有关,故D项正确。
二、综合题
8.读“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2
(1)简述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
(2)分析松花江和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较小的共同原因。 (3)分析与松花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的原因。 (4)分析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的原因。
【答案】 (1)长江流域面积广;降水量大且暴雨集中;开发历史悠久,植被破坏严重。 (2)流域面积都不大,植被覆盖率较高。
(3)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较低。
(4)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淤积,蓄洪泄洪能力减弱;湖泊淤积,调蓄径流能力减弱;水库淤积,降低水库防洪能力。
【解析】 第(1)题,将长江流域地理环境特征与水土流失原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第(2)题,松花江和珠江流域面积都不大,且流域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流失面积较小。第(3)题,比较两流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可找到原因。第(4)题,流域水土流失会导致河流(湖泊)含沙量增大,河床(湖底)淤积,容纳的水量下降,防洪能力下降。
能 力 提 升
一、单项选择题
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读下图,回答1~3题。
1.草方格沙障可以( C ) A.黏合沙粒 C.拦截水分
B.吸取地下水 D.减少下渗
2.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B ) A.技术难度小 C.环境污染小
B.成土时间短 D.资金投入少
3.在我国,与东部地区相比,沙漠改造后种植西瓜的优势是( B ) A.土层厚 C.降水多
B.温差大 D.风力大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草方格沙障的作用。草方格沙障是一种常见的机械固沙措施,是人工将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直接插入沙层内,呈方格形的半隐蔽式沙障。其作用是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且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黏合沙粒是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作用,草方格沙障并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A错误;草方格沙障所用材料为枯萎的麦草、稻草、芦苇等,不能吸取地下水,B错误;草方格沙障能够截留水分,不可以减少下渗,C正确,D错误。第2题,本题考查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难度大,A错误;由于要向沙漠中添加黏合剂,故环境污染并不比草方格沙障小,C错误;该技术资金投入多,D错误;使用化学黏合剂成土时间短,B正确。第3题,本题考查农业生产条件。与东部地区相比,沙漠地区土层薄,A错误;我国沙漠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C错误;风力大对种植西瓜没有影响,D错误;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B正确。
某中学生态调查小组对我国某地方圆1 000米范围内进行了生态调查,并将其生态状况绘成下图。据此回答4~6题。
4.最可能形成该地这种生态特征的人类活动是( B ) A.滥采矿产
B.过度放牧
C.滥伐森林
5.该生态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C ) A.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滥垦耕地
B.江南丘陵 D.黄土高原
6.针对图中所反映的生态问题,当地宜采取的对策是( D ) A.营造防护林 C.开辟水源、多打井
B.由畜牧变农耕 D.规定一定的载畜量
【解析】 第4题,读图可知,此地位于草原区,主要的人类活动是放牧,水井外围为光秃表面、稀疏杂草、灌木丛等,水井周围产生明显的土地荒漠化现象,原因最可能是过度放牧,导致草地生长能力和土壤结构被破坏,B正确。采矿受矿产分布的影响,不会形成以水井为中心的圆形光秃表面,A错误。图示区域,没有森林,C错误。图示区域无耕地分布,D错误。故选B。第5题,云贵高原地表崎岖,降水较多,多溶洞、地下河等,水井设施少,A错误。江南丘陵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不太需要水井设施,B错误。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土质疏松,植被破坏后易发生水土流失,不会以水井为中心产生荒漠化现象,D错误。 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草原广阔,是我国主要牧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可能会过度放牧,导致图示情况发生,C正确。第6题,据上题分析可知,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过度放牧,因此采取的对策应为合理放牧,规定一定的载畜量,禁止超载放牧。故选D。
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7~8题。
7.甲地以水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D )
A.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C.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D.有水源,以井为中心的地区农牧业活动较多,从而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8.在乙地区,可能反映我国西部地区绿洲萎缩现象的是( C ) A.沙尘暴频度减少 C.土壤盐碱度升高
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解析】 第7题,在气候较干旱的草原地区,农牧业活动往往围绕水源地(草原中的水井所在地)开展,对水源地周围植被造成较大破坏,从而形成以水源地为中心的沙地。第8题,植被遭到破坏后,由于蒸发更旺盛,原来较多的地下水被蒸发而导致土壤盐碱度上升,所以,绿洲地区若出现土壤盐碱度上升,则说明绿洲可能出现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