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人的转型方向
说实话,在海外常驻,收入真的是很高的,远远超过同期的国内岗位。
也正因为如此,我一直建议刚毕业的年轻人争取去海外常驻,一方面可以迅速改善自身和家庭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宽个人视野,提升个人阅历,快速积累工作经验。此外,海外人员流动大,晋升的机会也更多,有利于职业发展。
不过,海外生活枯燥孤寂,工作强度大,对人的身心带来很大的折磨。而且,如果有男(女)朋友或已经结婚的话,长期异地恋或两地分居,也是很痛苦的事情。
所以,大部分同事常驻海外若干年后,会选择放弃,想办法转岗国内或干脆离职。也有不少同事选择坚持,或者干脆家属“随军”,夫妻双方共同奋斗,孩子也生在国外。
小枣君就有不少同事,结婚后仍然在海外常驻,妻子在国内工作+带娃,自己在外面打拼。这是比较无奈的选择,一方面国内没有合适的岗位可以转岗,另一方面可能多套房贷需要还,或者生了二胎,要赚奶粉钱,经济压力巨大。
除了经济原因之外,没有更好的转型方向,也是海外通信人不愿意回国的原因之一。
海外打拼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长期积累的人脉资源和客户关系没有办法在国内复用。回国之后,选择余地和资源远远不如国内同事。
海外通信人面临艰难的选择,国内通信人日子过得也不容易。
通信行业发展的整体下滑趋势,在5G的强力带动下,目前有所缓解。但贸易战和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蒙上了阴影。
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生存也是难上加难。
除了少数头部企业之外,大部分通信企业的营收和利润都在下降,甚至亏损。就连以往日子比较滋润的运营商,现在也是压力山大,不断寻求报团取暖,
减员增效的口号也是此起彼伏。
危机之下,员工难免会心生焦虑—— “万一失业了,我该怎么办?”
35岁以上的员工,焦虑感尤为强烈。
前几天网上一篇标题为《我,35了,转行干啥?》的文章,戳中了很多人的心。文章戏称:
“35+的人,人脉多的可以卖保险,人脉少的可以开滴滴,实在不行送外卖,早不面对老遭罪。”
非常真实,难道不是么?
辛辛苦苦工作了十多年,35岁就活该被卸磨杀驴吗?通信人,面对严峻的形势,又该如何面对?
作为同样35岁开始转型的一个普通通信人,经过几年的摸索,我有一点点的经验和心得,分享给大家:
一、千万不要固化在当前的圈子里,要努力拓展更多的人脉。
人脉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尤其是步入30岁之后,人脉能带来的帮助,非常巨大。
通信人,尤其是大型企业或研发岗位,工作方面接触的人很少,人脉圈子非常狭窄。一旦离开岗位或单位,脱离平台,就非常吃亏。
在目前在岗的情况下,建议多参加一些行业活动(展会、研讨、沙龙等),建立多维度的人脉关系。或者,积极参加一些兴趣爱好活动,结识圈子外面的朋友,拓宽视野,获得更多的跨行业信息。
当然,一方面结识朋友要注意防骗,另一方面要避免无效社交。
二、能力是硬通货,有能力的人才会被认可。
不管是技术,还是情商,都是个人能力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上混,靠的就是能力和资源。
刚才说人脉资源,人脉资源也是建立在能力基础上的。没有人会愿意和无能的人交朋友。人脉资源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能力交换。并不是所有的朋友关系都是建立在友情上的,这是社会现实。
很多人认为自己工作了十多年,这十多年积累的经验就是能力。这其实并不全对。现在的“后浪”很厉害,你自以为是的十多年经验,年轻人两三年就积累到了。而年龄的巨大优势,是你无论如何也没办法比拟的。
重复的工作并不等于刻意练习。在重复工作的同时,应该多用脑子思考,如何改进和提升,如何引入创新,如何提升效率。有句话说得好,“Think big,think long”。
通信行业技术迭代很快,知识更新也很快。有时候一年不碰技术,回来就会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