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9课 《桃花源记》知识点训练
一、知识点汇总:
1.“记”文体知识 2.字词积累 3.陶渊明生平及主要作品 4.省略句
5.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情节 6.简洁凝练而又意蕴丰富的语言风格 二、知识解读与基础训练
1. “记”文体知识
“记”:本是古时公文, “‘录’成文”“‘载’于册”。后其内容演变为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记游)、记器物建筑(记物)等,其目的常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属于散文的范畴。
“记”包含那些类别? 2.字词积累:
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易错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诵读和默写。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和古今异义词,能准确翻译并灵活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字形不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怡然自乐(yí) 屋舍俨然(yǎn) ..B.黄发垂髫(tiáo) 豁然开朗(huò) ..C.阡陌交通(qiān) 诣太守(zhǐ) ..D.与外人间隔(jiàn) 便要还家(yāo)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 B.芳草鲜美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欣然规往 ....3.陶渊明生平及主要作品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1)你知道陶渊明写作此文的背景吗? (2)说说陶渊明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
(3)陶渊明,_______(朝代)诗人,是________诗派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文言文的省略更加普遍。对于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一般应将其补充出来,需要做到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举例说明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句有哪些? 5.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情节
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
(1)设置悬念的作用是什么? (2)具体分析本文是如何设置悬念的? 6.简洁凝练而又意蕴丰富的语言风格
(1)举例分析文章语言的简洁凝练 (2)举例分析文章语言的意蕴丰富 三、知识综合与能力提升
1.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诣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
B.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C.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把各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
D.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3.下面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取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语言质朴,清新自然。
B.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伏笔,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设下伏笔。
C.在桃花源出现前,作者描写桃花林的美景,作用是暗示将有“奇境”出现,为下文写桃花源的隐蔽幽深和美好作铺垫
D.本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这样使主题思想更加突出。
4.下列诗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作者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四、知识延伸与拓展运用
《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白云山学校 )
第三单元第9课 《桃花源记》知识点训练参考答案
二、知识解读与基础训练 1. 分类:按内容类包括
①碑记:古代种刻石碑记叙人物生平事迹文体,如《五墓碑记》; ②游记:种描写旅行见闻散文体裁,如《游黄山记》;
③杂记: 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如《石钟山记》; ④记事:古代记载人物事迹文体,如《张衡传》;
⑤笔记: 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如《梦溪笔谈》。 2. 字词积累:
(1)C【解析】诣太守(yì) .
(2)D【解析】D.欣然规往中“欣然”古今都是“高兴的样子”的意思,没有发生变化。 ..3. 陶渊明生平及主要作品
(1)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国家濒临崩溃,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无法实现。他性格耿直,清正廉明,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不能容于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最终与统治者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陶渊明无法改变社会现状,也不愿去干预,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的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2)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①饮酒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②咏怀诗。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③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3)东晋,田园,《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任填两项即可)
4.省略句
省略句包括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等。举例如下: (1)主语省略:
①(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 (省略主语)
②(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省略主语、宾语) ③(曹刿)下视其辙,曹刿登轼而望之 (省略主语) (2)谓语省略
(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3)宾语省略
①乃入见(庄公) (省略宾语)
②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省略宾语“之”)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省略介词宾语“之”,“之”指代“温故而知新的人”) (4)介词省略
①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 (省略介词“于”)
②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省略介词“于”,相当于“在”) 5.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情节
(1)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从而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
(2)本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而且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呢?“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此为第一折。然后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令人悬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这是第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举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置了悬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这是第三折。接着便具体描绘世外桃源的美好景象,介绍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悬念:渔人出去后跟“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是第四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悬念又起:找到了吗?“不复得路”,留下了更大的悬念,令人为之迷惑不解。这是第五折。 6. 简洁凝练而又意蕴丰富的语言风格
(1)《桃花源记》全文的语言精练,是有目共睹的,从句法来看,全用散句,不像《归去来兮辞》中有系统地用对句,散句都是短句,最长的句子,也不过是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第一句虽然字数多至九字,但是句式比较简单,一个谓语构成一个简单句,第二句结构比较复杂,宾语本身就是一个句子。第三句是一个主谓结构。总体来说,句子都是短的,所用词汇也都是明白晓畅的常用词,至于其他的句子,更是简单,而且音节短促,每句大致在五个音节以下,如: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简洁之道在于,第一,在句子之内,除了极少的、必要的副词以外,全用动词和名词,不但没有形容,而且连个比喻都没有:第二,一连串的句子,都是没有主语的;第三,叙述是有层次,有过程的,但是空间的转移、时间的顺序,除了几个简单的副词(“初”“复”),几乎所有的时间副词和连接词,都被省略了。难得的是,读者并不被迫返视,调整思路,面是顺理成章地追随作者。陶渊明看来精于此道,不但是描述比较静止的景观,就是比较复杂的人事,也是一样: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音,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个过程是很复杂的,从发现渔人,到邀请到家招待,惊动了村人,纷纷问讯,与世隔绝的历史回顾,各出酒食延请,不向外人提起,众多的人物的对话、动作和思绪,表达先后承继的连接副词大都省略。貌似并列的简单句形成特殊的语境结构,召唤着读者的经验,迫使参与想象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那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遗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这样的文字,不能不使人想起海明威废除形容词和副词,只用动词和名词的“冰山风格”和“电报文体”。这样的语言风格,用简洁来概括,可能是不够到位的,更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简练”。而在《宋书》中,史家把陶渊明的文字风格称为“实录”。这是中国史学正宗传统笔法,是史书作者对他的最大褒扬。
(2)如写渔人与桃花源人谈话的情景,作者只以浅淡的笔触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但这个看似简单的句子,意蕴却十分丰厚。渔人在现实世界里的见闻遭遇不是作者要重点描述的,故而只说“一一为具言所闻”。后半句“皆叹惋”只三个字,但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世上情形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多么巨大:一边是混乱不堪,一边是安静自然;一边是苛捐杂税,一边是怡然自乐;一边是战乱频仍,一边是安泰谐和;……种种对比,蕴含其间。愈读而感慨愈多,意味愈深。
像这样的语言点,文中还有很多。在教学中,只有切实抓住这些关键的语言点,深入品味,仔细把玩,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帮助学生深入领悟文本独特的韵致。 三、知识综合与能力提升
1.B 【解析】A.(桃花源中人)见渔人, (桃花源中人)乃大惊, (桃花源中人)问(渔人)所从来 。 C.此人一一为(“之”指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 D.(渔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A 【解析】“入世”指步入社会,“出世”指古代一种对世俗之事不关注的思想。陶渊明在此文中没有“入世”的思想。 3.A 【解析】文章主要运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4.D 【解析】D项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再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四、知识延伸与拓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