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音乐教育现状的剖析与思考
在农村,教育的功利目的依然占主导地位,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音乐课得不到家长的重视。教育行政部门以办“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由,张素质教育之旗,走应试教育之路,对于没有落实音乐教学的现象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颇有点掩耳盗铃的味道。教育行政部门如此,农村学校自然不会重视音乐教育,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往往停留在文件里,没有落实到行动中。 2.教育设施相对不足
农村一些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室,没有钢琴,甚至连电子琴和一些必备的打击乐器、教学磁带也不齐全,严重制约着音乐教育的发展。 3.师资队伍不够健全
在广大农村地区,音乐师资匮缺是很明显的,有很多学校根本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而且,由于城乡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条件悬殊,即使给农村学校配备了音乐教师,也很容易流失。 二、面临的契机
1.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改善农村音乐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的面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尤其是温家宝担任国务院总理以后,高度重视三农,采取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中国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对教育的投资相应会有所增加,音乐教育的物质基础正在逐步增强。
2.中央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为改善农村音乐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的逐步实施,给农村音乐教育带来了福音。比如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实施农村教育信息化工程、给农村教师发放交通补贴、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落实继续教育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稳定农村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育条件起到了巨大作用,给农村音乐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3.多样的成才渠道对改变农民的教育观念提供了新的参照物
电视、网络,犹如“昔时王谢堂上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大大开阔了农民的视野,农民们看到了李宇春、周笔畅、林心如等人“快速成才”的事实,他们开始对过去的育人观念进行反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受到质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观点受到挑战,应试教育的观点受到冲击,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步被接受。少数思想开明的农民开始重视孩子学习兴趣的研究与培养,支持孩子的个性发展,为农村音乐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应对的策略
1.因势利导,整合育人观念
中小学艺术教育是我国普及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其它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音乐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育工作者要深刻领会教育方针的真正意义,要从内心接受它而不是被动地执行教育方针,变“要我执行”为“我要执行”。要改变农民的教育观念,就要让他们真切感知教育的魅力,看到音乐教育的希望。如果农村学校也能培养出一个“李宇春”、也能演一场《千手观音》、也能参与拍摄《山楂树之恋》……
一定会大大改变农民的教育观念。“人心齐,泰山移”,要是行政、教育、教师、家长、学生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整合,还担心音乐教育搞不好吗? 2.因地制宜,开发资源为我所用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相当丰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本地的资源,让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与音乐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就可以大大促进农村音乐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例如,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民族自治县将巴山舞开发成教育资源,不仅促进了长阳教育的发展,对整个宜昌、湖北乃至中国的艺术教育都起到了巨大作用;湖北宜昌自主创编的《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里是个好地方》、《请你走进我的家》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歌曲响遍了中华大地,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们学习音乐的激情,丰富了本地的教育资源。地处偏僻的农村学校虽不一定具有雄厚的资金配备现代化的音乐教育教学设备,但它地处农村,石头、竹、木、泥等自然资源对师生来说唾手可得,只要我们稍动脑筋,就可加工成精美的具有特色的乐器:竹筒和竹鼓,硬木可制作木鱼,泥可捏烧制成陶埙、陶鼓……还可以让学生人手一套或组建一支特色乐队等。这就使得农村学校基本上处于空白的“演奏”这一教学内容得以非常生动地展开,并与其它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从而带动农村音乐教育全方位、立体化发展。 3.因人而异,教师练就“绝活”
农村音乐教师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少,无法做到“全面发展”,但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练就自己的“绝活”(如拉二胡、吹口琴等),照样可以上好音乐课、培养特长生、实现人生价值。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农村音乐教育虽然在目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只要我们看清问题,对症下药,乐于奉献,勇于开拓,就一定会有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