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其理论前提上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个绝对常量,应是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②“多数意见”的压力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③ 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④略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3 培养理论
历史考点:2007年名词解释6分 2008年名词解释4分 背景概述:
“培养”理论,也称为“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是由美国学者G·格伯纳于60年代后期在社会暴力调研基础上得出的。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供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中描绘的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这个影响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基本观点:
①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和发展,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事物和各种事物、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 ②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 ③尤其强调电视媒介的独特优势 评价
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统一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指出大众传媒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间的距离
“培养分析”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状的鮮明的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被称作“美国土生土长的批评学派”
4.新闻框架理论
1)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双重含义:第一,框架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中,它来自于我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第二,我们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
2)个人框架:它指的是我们每个人在“关于存在、发生和意义这些问题上进行持续不断的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用的准则。
3)组织框架:它指的是一个组织信息处理的认知结构或定性准则,根据这种认知结构或这些准则对信息处理的结果,则体现了一个组织对该信息性质的基本判断以及其动机立场、倾向和态度。
4)媒介框架:即媒介机构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它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硏究
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的研究,则称为新闻框架。
5)理解新闻框架
第一,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
第二,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 第三,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
第四,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作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也称框架效果。
知沟理论
背景:知沟理论是美国学者蒂奇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这一理论假说认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比社会地位经济低者通常可以更快的获取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知沟理论:大众传媒传播信息对社会成员都有知识量的提升,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低者更快获得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二者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影响知沟扩大的原因:(3差2触1质) ①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 ②传播技能差异 ③已有知识存储量差异 ④ 社交范围差异
⑤ 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因素 ⑥大众传媒的性质
“上限效果”假说(“知沟”的反命题)
1)“上限效果”假说是艾蒂玛和克莱因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不非无止境,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来得也早;地位低者获得知识的速度慢,但随时间的推移也能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这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缩小 2)上限效果假说提出的依据
①信息源的性质决定上限,大众传媒提供的一般知识,任何社会成员都无法从大众传播中得到超出这个范 围的知识。
②受众本身具有上限,受众中的先驱部分在感觉到自己某种知识已经充足的时候就会减慢或停止对这种知识的追求
③现有知识已达上限,个人掌握的知识多于大众传媒所提供的知识 3)评价
①这个“上限”在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过程中是存在的,但在人一生追求知识的总过程中是否存在则未 必
②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即使在某个上限赶上社会地位高者,但这种知识的实际价值早已大打折扣 ③所以,通过大众传媒的\知识平均化”效果不可能消除知沟、实现普遍社会平等
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概念起源于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发表的一篇题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后来学者认为,这一鸿沟更多的体现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数字媒体接触和使用状况的四种差异,这些差异可以用“ABCD”来概括:
A(access)—指的是人们在互联网接触和使用方面的基础设施、软硬件设施条件上的差异,经济地位优越这在这个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
B(basic skills)—指使用互联网处理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差异,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C(content)—指互联网内容的特点、信息的服务对象,话语体系的取向等更适合于哪些群体使用和受益。
D(desire)—指上网的意愿、动机、目的和信息寻求模式的差异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
2017年专硕名词解释
媒介素养:社会成员“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英国学者大卫布金汉姆);是“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美国“媒介素养领袖会议”) 媒介素养关注的是信息时代不同群体或个人的信息处理和传播能力的问题 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①媒介技木的基础技能,即接触和使用媒介手段或设备的能力 ②媒介信息的识读能力 ③媒介信息查询收集能力 ④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 ⑤对信息内容的质疑和批判能力
⑥ 信息的加工制作和发布能力
6、第三人效果理论
历史考点:①2012年学硕“第三人效果”名词解释6分
②2013年专硕简述影响和制约“第三人效果”的主要因素15分 2014专硕名词解释6分 概念
1)第三人效果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W·P·戴维森《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中提出,他认为,人们在判 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和“你”未 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2)内涵:
①它指的是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 上,而是发生在“他人”身上
②第三人效果”也是一种说服或宣传技巧追求“第三人效果的说服性传播,定位的致效人群并不是作为 内容对象的“表面受众”,而是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
③“第三人效果”指的也是大众传播的现实影响的一种发生机制 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心理学依据:“自我强化 包括三个方面:1对自己盲目乐观
2虚幻的优越感,每个人都容易认为自己很优秀,习惯于用正面方式评价自己
3·自我服务式归因,即在好事面前容易夸大自己的作用,在坏事面前容易推诿责任的倾向
(二)“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
1)信息的性质:大致可分为两类: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
2)信源的性质:一是信源的可信度,二是信源的说服动机强弱程度,越是说服或宣传色彩强烈的信息,越容易引起第三人效果。
3)社会的距离:即人们感觉与他人的远近亲疏的社会关系或联系的密切程度,人们倾向于认为媒介信息,对于自己社会距离大的人的影响较大,而对自己比较熟悉的人或群体影响相对较小。 4)个人因素 ①年龄因素 ②学历因素 ③预存立场因素 ⑤ 我关联程度
⑥ 相关信息的专业感
传播学Part four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 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 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国际传播的主体有:国家、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国际传播与有很强的政治性,这是它的首要特征。国际传播的主要职能是:对内报道和对外报道。
全球传播
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既包括传统囯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理解全球传播可以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①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进程密切相关 ②传播主体多元化
③ 大众传媒是传播主体,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④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重视;
⑤ 政治性很强,文化接触、冲突及其世界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简述关于“新世界信息秩序”的论争
历史考点:2006年简述国际传播新秩序论争的背景、焦点与实质
A背景:发达国家对新闻和信息生产、流通的控制,顽固地维持着发展中国家在政、经、文等各领域对其的依附。
B.“新世界信息秩序”的论争的核心是“如何看待信息的自由流通”问题
发达国家认为信息的自由流通是绝对的,不受任何人为干预,发展中国家认为信息自由流通必须以尊重各民族平等的传播机会与权利为前提 C论争的三个阶段:
①1973年不结盟国家《阿尔及尔宣言》—1978年教科文组织《大众传媒宣言》
《阿尔及尔宣言》是论争明朗化的开端;1976年不结盟国家《关于信息非殖民化的新德里宣言》标志发展中国家的阶段胜利
②1978年教科文组织《大众传媒宣言》—1980年《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论争不断走向激化) 1978年教科文组织《大众传媒宣言》:只规定了大众传媒活动的般准则和规范 有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是妥协的产物,并没有引起各国的重视。 1980年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多种声音一个世界》/《麦克布莱德报告》): ③英美退出教科文组织至今
信息主权
历史考点:2012专硕名词解释8分 2013年学硕名词解释6分
①定义:信息主权是在信息全球化国家主权面临新的威胁的背景下提出的。具体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内容:
a对本国信息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
b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 c对本国信息输出和外国信息输入国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文化帝国主义
历史考点:①2012学硕简述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观点10分 ②2015学硕同上
③2016名词解释媒介帝国主义
① 定义:文化帝国主义也称媒介帝国主义,它产生于6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