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吟诵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教育硕士论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吟诵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教育硕士论文

第一章 吟诵的渊源 第一节 什么是吟诵 一、吟诵的概念 “吟诵”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1.泛指读书。2.有节奏地诵读诗文。(《现代汉语词典》,2005)将“吟”“诵”分开搜索得到的解释,“吟”有唱,咏,声调抑扬地念,吟咏的意思,是包含音阶曲调的一种古代读书方式。 “诵”是有诵读,背诵的意思,是指高低抑扬的腔调念,它没有乐音的高低之分。 郭沫若先生释吟诵为“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郭沫若:《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 序》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62)赵元任先生对于“吟诵”的解释,“所谓吟诗吟文,就是俗话所谓的叹诗叹文章,就是拉起嗓子来把字句都唱出来,而不用说话或读单字时的语调。” 可见“吟诵”这个词的关键意思在“吟”上,这也是它有别于现代意义上的“诵”“读”“唱”的特色所在,也体现了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故“吟”常常代替“吟诵”被人们作为“吟诵”的简称。 吟诵传承到今天,对吟诵的解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人从传统的角度,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吟诵就是“私塾调”,是古代文人以无伴奏吟唱的方式,依字形腔、口头传承、创作、古诗词文的方法,在师生教学中代代相传,而非直接用民歌、戏曲等方式来吟诵诗文。有人站在传承和发展的立场上认为吟诵可以依据诗词作品的

情感律动以及平仄的规律依字形腔,本着准确表现诗词作品思想情感的原则,可以将其呈现的音乐艺术化使其更加悦耳,并适当的加入中国古典乐器的伴奏。 关于吟诵的概念,笔者认为吟诵是一种口传文化,它是基于汉诗文涵义的一种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吟诵即以唱的方式来读古典诗词文,音调与节奏皆基于诗文诵读的格律,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借吟唱以助抒情达意。 二、吟诵的历史简述 (一)吟诵的辉煌 翻开我国的古代史,从有诗的那一天起,诗与乐便被牢牢的绑在了一起,因此有诗乐同源之说。在周代,诗歌吟诵已是官学的必修课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每首诗歌都可入乐,《墨子·公孟》曰“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即思是说《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都是诗乐一体的例证,既揭示出我国诗的历史,也体现了我国音乐的最早呈现形式吟诵的繁荣发展。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独特的艺术,古典诗词的 “吟诵”当始于隋唐之际,燕乐的繁荣之时。此义的

吟诵最早出现在李白的诗《游泰山六首。其四》: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当时上至天子下至文士,从宫廷至乡野,吟诗作赋蔚然成风,涌现出大批杰出的诗人与流芳百世的作品。当时很难分辨诗与乐,很难将中国传统音乐从诗歌中分离出来。正如赵元任所说:“诗歌不分化的时候,诗也是吟,歌也是吟。”“所谓叫唱戏唱戏,其实还不是唱戏,乃是吟戏。”诗词吟诵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地域、师承、方言、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和腔调。因此,也有人把吟诵直接看作是中国戏曲的前身。在中华大地上无人不精通吟诵,无人不喜爱吟诵,这样的景象一直延续到“五四”之前。 (二) 吟诵的衰落 历史在不断演进,到“五四”之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得民主和科学思想得以弘扬,受到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洗礼的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倡导应用白话文写作、教学,这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时语言和文字的统一,对文化在民众中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其中的一部分激进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其中就包括吟诵。他们将吟诵看做成封建腐朽的文化,将吟诵与文化落后相连,一时间吟诵在教育中销声匿迹。 除了上述历史原因,笔者经过梳理认为吟诵走向衰落还有以下原因: 1、吟诵的传承只靠口传心授无谱可依。 “诗词吟唱一向无曲谱,

只是靠古典诗文的教学而世代相传”.这是孙玄龄、刘东升两位先生在 1990 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歌曲》一书中提到的。虽然一些人在听过部分吟诵曲之后认为它很像歌曲,但由于会吟诵的大多是文人,他们中只有极少数人懂得音乐记谱,因此也就造成了吟诵没有曲谱的情况。 而作为无曲谱可以参照的吟诵,使得它在传承中必须以口传心授的形式行进,这虽然在古代给吟诵的传承和发展带来许多的机会和可能,但从长远来看给吟诵的传承带来了困难。 2、教育体制的改变。 清末,近代学校新式学堂的兴起,使得吟诵随着私塾的衰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学生的课程设置越来越多样,课程被细分开来,可是不管是音乐课还是语文课,都见不到吟诵,这给吟诵的传承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3、诗、乐分离。 诗和乐关系上,我国当代音乐理论家李西安教授认为吟诵无法传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诗和乐的分离。在我国古代诗乐本是一体,在新文化思潮的冲击下,音乐家和文学家(如胡适)互相认为彼此牵绊住了自身的发展,音乐家认为作曲不要考虑诗韵,要释放音乐旋律。文学家认为诗歌不应该受到音乐的束缚,要语言优美生动高度凝炼集中。因此,从五四运动之后,“诗”就是读,乐就是“唱”,诗与乐以朗读与演唱的两种不同的形式独立存在了。 第二节 吟诵的发展现状 一、国内发展现状 全国各地都有会传统吟诵的人士,他们的年龄基本都在 80 岁以上,

部分是90 到 100 岁之间。平均每个市(包括各郊区县)有 1-10 名左右,北京有百名左右,也有的市已经没有会吟诵的人了。这些先生中很多人也只会部分文体的吟诵,只有少数学养深厚、书香世传的先生吟诵的文体比较全面。 21 世纪以来,国内外懂得吟诵的老一代学者对吟诵的呼吁和研究逐渐稀少,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却开始对吟诵感兴趣,吟诵活动逐渐开展起来。2007 年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台湾辅仁大学联合成立吟诵诗社。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常年传授吟诵。2007 年徐健顺先生在中央民族大学成立吟诵诗社,次年成立“首都高校吟诵传承研究联谊会” .2010 年 01 月 24 日中华吟诵协会这一全国唯一的吟诵团体在北京成立,徐健顺先生任秘书长。自中华吟诵协会成立至今,中华吟诵学会已经在全国 7 个省市开展了吟诵的宣传推广活动,并取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 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国古代诗与乐完美结合的载体,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吟诵应当扎根于中国文化这片土壤,以其丰富、悠久的文化价值和独有的传统艺术魅力,在中国尽情绽放他的风采。 二、 海外吟诵现状 日本吟诗社众多,社员有数百万。其吟诵的内容有日诗有汉诗,汉诗吟诵有吟诵谱传世,并在上世纪就经常来我国交流。现在也有来访问的,但是越来越少了,原因在于日本吟诗社人员老化问题也非常严重。韩国、朝鲜(其实包

吟诵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教育硕士论文

吟诵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教育硕士论文第一章吟诵的渊源第一节什么是吟诵一、吟诵的概念“吟诵”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1.泛指读书。2.有节奏地诵读诗文。(《现代汉语词典》,2005)将“吟”“诵”分开搜索得到的解释,“吟”有唱,咏,声调抑扬地念,吟咏的意思,是包含音阶曲调的一种古代读书方式。“诵”是有诵读,背诵的意思,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a7yp9imuy5ap1c1kzfj507xn0uyq600qn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