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诗词的修辞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诗词的修辞

王明政

诗词主要借助形象表情达意,所以特别讲究修辞手法。每一首诗词中,几乎都有修辞手法的运用,甚至同一句或一联中往往还同时用几种修辞手法。如何掌握并运用好诗词中的修辞对初学者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兹分项说明于后:

一、比喻:比喻是诗词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它的本质是不直接描写所要陈述的对象,而是通过间接的描写来表现,借代、比拟、比兴、通感也都具备这一共性,比喻和它们的区别是直接描写的对象和实际要表述的对象只相似而不相关。比喻的形式多种多样,计有:

1、明喻——如林逋《池上作》:“簇簇菰蒲映蓼花,水痕天影蘸秋霞。分明似个屏风上,飞起鵁鶄一道斜。”,第1、2、4句是本体,第3、句“似”是喻词,“屏风”是喻体。再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是本体,“似”是喻词,“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喻体,该句也用了夸张。

2、 暗喻——如李煜《破阵子》:“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后一句中以树木比雾中烟萝,“作”是喻词。

3、借喻——如杜牧《斑竹筒箪》:“血染斑斑成锦纹,千年遗恨至今存。分明知是湘妃泪,何忍将身卧泪痕。”第1句中本体红斑竹纹未出现,直接写喻体血,是一个借喻,第3句喻体是“湘妃泪”,“是”是喻词,又成一个暗喻。 4、博喻——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本体是闲愁,喻体从不断生长缭绕,不停上下翻腾,绵延不绝不断头三个侧面比喻闲愁之多。这种博喻兼有排比铺陈的修辞效果,起到了为词刷色的作用。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是博喻,用几种自然现象来比喻诚挚的爱情。

5、回环喻——如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后面倒过来用“眉眼盈盈处”比喻山水。

6、互文喻——蒋士铨《七里泷》:“七里严滩绕富春,压篷青重乱山横。桐江水似离心曲,一片风帆万橹声。”,这种互文见义句包含的比喻是说:桐江江心

万船齐发的橹声象分离时的乐曲声。

7、紧缩喻——如“高深莫测仙人洞,历史罗纱雾几重?”,第2句中说历史象罗纱笼罩那样难以真面目示人,未用喻词,是紧缩喻,“几重雾”也是比喻历史的,因此,这一句又是博喻。

二、借代:借代与比喻不同,它直接描写的对象和所要表述的对象是互相关联的,不是相似的。在诗词中,借代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1、 以特征代本体——如罗隐“……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周……”。以“孺子”代无知的阿斗,以“冠剑”代文臣武将。

2、 以专名代泛称——如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以“一经”代科考求仕需读的书籍。

3、 以具体代抽象——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以吹响号角,连营扎寨代战争岁月。

4、 以部分代整体——如李白《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以“帆”代行船。

三、比拟:比拟在诗词中经常运用,它是把所要表述的对象人格化、物化或者异化,从而充分体现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可细分为:

1、以物拟人: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通篇把梅花人格化,称赞它不惧严寒,不畏强暴,在大家快乐之后才快乐,开头还把“风雨”、“飞雪”、“春天”都当作人来写,增强了形象性。再如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既将大孤小孤两岛人格化,又将“小孤”与“小姑”谐音双关,还引用进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

2、以人拟物:如鲁迅《二十二年元旦》:“云封高岫护将军,霆击寒村灭下民……”,既是将反动派的穷凶极恶,物化为电闪雷鸣,又可理解为敌机的狂轰烂炸,总之,都表现了对反动派的蔑视。再如李白《蜀道难》:“……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将盘踞一方的豪强当作猛兽来写。 3、以物拟物:郑燮《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先将属植物的竹当作动物来写,将它异化,后又将它人格化。

四、比兴:源于《诗经》,它的表述方式用朱熹的话来说是“先咏它物,引起所咏之物也”。如《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前一整句就是起兴,后一句才是本意。

五、通感:借容易表现容易体会的感觉来描写不易表现不易体会的感觉,用得

好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如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以听觉表述视觉,用欢腾、喧闹来形容红杏灿烂开放的程度。 六、夸张:在诗词中主要表现为:

1、 极度夸大:如李白《秋蒲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范仲淹《御街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愁”夸张到“肠已断”,夸张到看酒为泪,后一句还是暗喻。

2、 极度缩小:如《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七、对比:对比既是一种修辞手法,又是一种创作方法。这里主要介绍作为修辞手法的句间对比:如毛泽东《临江仙》:“……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再如苏轼《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用农夫村女和官员在雨中的不同生活心态进行对比。

八、排比:散文中的排比一般要求相同的结构在三个以上,诗词限于篇幅,有两个以上相同的结构,就是排比。如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再如前面列举贺铸《青玉案》博喻例,也是典型的排比。

九、反复:在诗词中反复(包括重叠)同样可以增强音韵美、意境美。可分成:1、句内反复如羊士谔《乱后曲江》:“忆昔曾游曲水滨,春来常有探春人。游春人尽空池在,直至春深不似春。”,2、4两句中“春”字句内反复,和第3句又构成句间反复。

2、句间反复:如杨万里《遣骑问讯范明州参政报章寄绝句和韵谢之》:“ 南海人从东海归,新诗到日恰梅时。拈梅细比新诗看,未必梅花瘦似诗。”,第2、3、4句的“诗”与“梅”均是句间反复。

3、隔句反复:如钱谦益《无花》:“客里无花独倚楼,讨春无计恨悠悠。无花亦有便宜处,省却花飞一段愁。第3、4句“花”字和第1句“花”字是隔句反复,3、4句之间是句间反复。

4、分合反复:如杨万里《读唐人及半山诗》:“不分唐人与半山,无端横乱对诗坛。半山便遣能参透,犹有唐人是一关。”3句的“唐人”和4句的“半山”分别与第1句对应反复。再如黄庭坚《和答孙不愚见赠》:“诗比淮南似小山,酒名曲米出云安。且凭诗酒勤春事……”1、2两句的“诗”和“酒”分别与第3句对应反复。

十、回环:是诗词句中常用的手法,属于反复修辞手法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可收到余韵缭绕的功效。如刘禹锡《白头吟》:“……年年岁岁花似人,岁岁年年

人不同。”,再如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十一、顶真:也是反复的一种特殊形式。运用在诗词中,可以产生回环往复,韵味缭绕的声韵效果。顶真有的呈联珠式:如《白雪遗音选·桃花冷落》:“桃花冷落被风飘,飘落残花过小桥。桥小金鱼双戏水,水边小鸟理新毛。……”都是前句末一字与后句首字同。也有另外的样式,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十二、换义:和双关的区别是谐音的词都同时出现在句子里。如文天祥《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把地名换义为形容词,还兼用了回环的修辞手法,为无情感的景物注入了主观抒情色彩。 十三、双关:在诗词中可以产生特定的情韵,可分为:

1、 谐音双关:如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有晴”也指“有情”,再如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丝”又指“思”。

2、 字面双关:《天安门诗抄》:“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江”明指黄浦江,实指江青,“桥”明指外白渡桥,实指张春桥,“摇”为谐音双关,指姚文元。

3、 语义双关:如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既指脚下之路,也指报国之路。

十四、拈连:很适合诗词思维常具跳跃性的特征,很能体现诗词语言宜空灵的特质。如柳宗元《江雪》:“……江上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没。”由冒雪钓鱼,信手拈连到“钓雪”——欣赏寒江雪景。又如苏轼《南乡子·送述古》:“……今夜残灯斜照处,莹莹,秋雨晴时泪不晴。”“泪不晴”即由“雨晴”拈连而来再如辛弃疾《满江红》:“……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其前一整句意为:风摇翠竹敲纱窗,敲碎了离愁别绪。“离愁别绪”由“纱窗”拈连而来,是一种倒装省略式的拈连,用语新奇峭拔,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十五、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在诗词中是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如高适《塞上闻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再如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十六、反问:无疑而问,不需回答。如苏轼《又和景文韵》:“……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再如辛弃疾《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等。

十七、反语:就是正话反说,常常作为一种贬义的表达方式。如《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君子”是指“吸血鬼”。再如辛弃疾《西江月》:“……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信着全无是处”字面意为没有一点可信之处,实际上是说古人的话处处可以验证。

十八、倒辞:也是正话反说,常常作为一种褒义的表达方式。如李商隐《忆梅》:“定定任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最堪恨”意为“最堪怜”、“最堪爱”。再如梁启超《台湾行状词》:“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思郎恨郎”实质为“思郎爱郎”,两句中还都用了句内反复的修辞手法。

十九、引用:在诗词中,引用大多是引成语或前人的诗词成句,也有和用典有关的。分为:

1、 直接引用:如周密《南园》:“清芬堂下子株种,犹是韩家旧赐园。白发老翁和泪说:‘百年中见两中原’。”再如谭嗣同《潇湘晚景图》:“袅袅箫声袅袅风,潇湘水绿楚天空。向人指点山深处,‘家在兰烟竹雨中’。”

2、 间接引用:如王安石《读蜀志》:“千载纷争共一毛,可怜身世两徒劳。无人语于刘玄德:‘问舍求田意最高’。”这里是化用了求田问舍的典故。再如辛弃疾《永遇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就引用了赵王派人探视廉颇的典故。

二十、折挠:有话不直接说,而是迂回曲折,绕着弯子来表达。如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喜雨斜阳外。”这是说:斜阳已在山后,而以芳草代称的家乡还在斜阳之西,间接表达家乡远无际涯。再如欧阳修《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也如此。折挠格最著名的例子是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想象回家后和妻子团聚后诉说巴山夜雨时的思念,而曲折的表达出现在对妻子的殷切思念,更显得情真意切、刻骨铭心。 二十一、活剥:往往是将前人的诗词改头换面,用来表现新的主题,常常收到诙谐风趣或幽默讽刺的效果。如鲁迅《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活剥曹植七步诗来讽刺揭露当时女师大校长杨荫榆残害学生的可耻行经。再如他曾活剥崔颢《黄鹤楼》诗,写成“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来讽刺反动派掠夺国家文物的丑态。抗战时期,郭沫若又活剥鲁迅的《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将“挈妇将雏鬓有丝”改成“别妇抛雏鬓有丝”为他离开和他生了五个孩子的左滕富子回国抗日作了注解。

关于修辞手法,最后还要说两个注意点:第一点,在同一首诗词中,修辞手法常常是综合运用的,不一定只用一种或两种修辞手法;第二点,不能为修辞而修辞,最好是在创作中待灵感到时,水到渠成,这样的修辞不着痕迹,常常是上品。

诗词的修辞

诗词的修辞王明政诗词主要借助形象表情达意,所以特别讲究修辞手法。每一首诗词中,几乎都有修辞手法的运用,甚至同一句或一联中往往还同时用几种修辞手法。如何掌握并运用好诗词中的修辞对初学者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兹分项说明于后:一、比喻:比喻是诗词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它的本质是不直接描写所要陈述的对象,而是通过间接的描写来表现,借代、比拟、比兴、通感也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a7ri5f8zm6ksx797jw59jajr88ky400ww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