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二)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彷徨( ) ②撑着( ) ③彳亍( ) ④惆怅( ) .......⑤哀怨( ) ⑥颓圮( ) ⑦寂寥( ) ⑧蝈蝈( ) .....⑨羡艳( ) .
2.辨形组词 ?婉 ?①???惋
??寥
⑤??廖?
?荫 ?
②?
??阴
?圮 ?
③?
??杞
?溯 ?
④?
??朔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太息:________________ ②颓圮: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 (1)寂寥·寂寞
辨析:“寂寥”指空旷,寂静。“寂寞”指①孤单冷清;②清静,寂静。
例句:晚上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家里,真是________。不远处的田野上一片________。 (2)迷茫·迷蒙
辨析:“迷茫”指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神情)迷离恍惚。“迷蒙”指昏暗看不分明,(神志)模糊不清。
例句:大雪铺天盖地,原野一片________。他醉意________地回来了。 (3)彳亍·踟蹰
辨析:“彳亍”指慢慢地走,走走停停。“踟蹰”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例句:他________不前,不知道去哪里。独自在河边________。 (4)斑斓·璀璨
辨析:“斑斓”指灿烂多彩。“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例句:这座古塔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颗________的明珠。旁边的海滩上贝壳五色________。
一、整体感知
1.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雨巷”“丁香”这两个主要意象?
2.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
二、深层探究
3.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哀怨又彷徨”的“丁香一样地”姑娘呢?希望逢着一个快乐热情的姑娘岂不更好吗?
4.诗人梦中的“丁香姑娘”为何消失在雨巷尽头的“颓圮的篱墙”,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5.《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寂寞》一诗,诗人从孩童时期来写“寂寞”,诗人有什么寓意? 7.《寂寞》结尾处说:“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这两句诗有什么含意?
三、技法迁移
以动衬静
[文本回顾] 《寂寞》最后两句“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以夜明表的动衬托死亡的静和寂寞。
[技法点拨] 以动衬静,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这一切衬托了山间的寂静。
[技法运用] 请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描写夜晚的寂静。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分值:5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罗绮(qǐ) 酵母(jiào) 浮藻(zǎo) 霉菌(jūn) ....
B.蛮横(hènɡ) 回溯(sù) 呼啸(xiào) 佝偻(lǚ) ....C.胆怯(què) 忏悔(chàn) 叫嚣(xiāo) 枯槁(ɡǎo) ....D.侵蚀(shì) 彳亍(chù) 呻吟(yín) 矫正(jiāo)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彷徨 支撑 彳亍 惆怅 B.篱墙 凄婉 斑斓 沉淀 C.笙箫 浮藻 芬芳 迷茫 D.榆阴 颓杞 寂廖 河畔
3.对《雨巷》一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雨巷》的诗行长短不一,顿数却是错落有致的。以三顿体和二顿体居多,也有一顿体。
B.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C.诗中“丁香一样地姑娘”是写实的,应该是作者的恋人,并没有什么象征意义。 D.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雨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春晚是中国人的“年夜饭”,是明星大腕们的“名利场”。凭借这个平台,新人可以一夜成名,老面孔可以保持“常青”,历来是明星大腕们的“兵家必争之地”。
B.标准化作为现代科学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C.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靠的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D.观众的追捧使得之前一直对票房保持低调的导演韩三平放出豪言:“《建国大业》内地票房有望超过4.5亿多元。”
二、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面《雨巷》中的文段,完成5~6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5.从诗中来看,“丁香姑娘”有什么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应该如何理解“丁香姑娘”这个意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15分)
7.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5分)( )
养蜂的 唐 湜
养蜂的云彩样在世上流浪, 牧人样到处把蜂群牧放; 他们背负着那酿蜜的蜂箱, 到处去寻找花朵的家乡! 春天寻找着油菜的花香, 夏天寻找喇叭花的声响, 秋天去到西北的草原上, 冬天回到南方的棕榈旁。
哪儿开着花朵的诗章, 哪儿就是他们的家乡; 哪儿能酿出甜美的蜜浆,
哪儿就有着他们的希望。 没什么能挡住云彩的流浪, 养蜂的不停留在一个地方!
写于1967年
A.第一节诗中尽管也使用了“云彩”“花朵的家乡”等温馨词语,但该节主旨仍在描绘养蜂人飘流无依的艰苦生活。
B.第二节诗不仅写了养蜂人一年的行踪,也描绘了祖国大地四季的景象,句式整齐,音调和谐,充满了诗情画意。
C.第三节诗写养蜂人漂泊的人生,正是为了表现他们对美好希望的追求,从而升华了他们的精神境界。
D.全诗用语清新,情感质朴,节奏流畅,既是对养蜂人的歌颂,同时也是诗人自我追求的写照。
8.对下面的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头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A.作品描绘的是一匹马的形象。它有苦、有怨、有愤怒却无力改变这一切。 B.作品中的马是一个象征。马的形象就是广大底层劳动人民苦难形象的再现。
C.作者采用的是忠实于生活的写实手法,因而具有十分强烈的真实感,同时又借助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给作品赋予更多的精神意义。
D.细节的真实使这首诗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典型地表现了“老马”承受重压时的痛苦情状。
9.对艾青《煤的对话》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A.诗中的“我”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到地层深处,“我”满怀怨愤,痛诉以往不公平的历史。
B.诗中的“我”历经沧桑,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是更有希望和祈求,“我”渴望火的到来,要使自己在烈火中再生。
C.诗中的“我”是中华儿女的写照,有着炽烈的情感,昂扬的斗志,不甘沉沦,自强不息,“我”要摧毁黑暗,迎来光明。
D.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热量,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的到来。
四、语言运用(13分)
10.请根据前文内容仿照画线句子,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所写句子字数不要求必须和所给例句相同)(7分)
当人们欲在历史的长廊中发思古之幽情时,最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从一个城市走向另一个城市。如果你选择了寻访,就要带着愿望。这意味着在发现之旅上,再平淡无奇的人生也会变得丰盈。如果你选择了寻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