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牧童之歌》 教学设计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教材分析]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牧童之歌》是一首四句体歌曲,在乐段内部采
用了并置式对比手法。第一、二乐句的音乐与第三、四句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作曲家将生动活泼的节奏与浓郁的哈萨克民歌音乐巧妙地结合,刻画出哈萨克儿童天真活泼,勇敢豪放的性格特色。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
第1页/共6页
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聆听、辨别与模仿,感受连续附点在歌曲中起到的作用,并能有感情、准确地表演唱。
2、过程与方法:在聆听与音乐表现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通过歌声与动作表现歌曲,并形象地表现小牧童的活泼与欢快。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也比较喜欢直较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的音像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迷人的画面,动听的旋律,热情的舞蹈,让学生在不断感受音乐文化的氛围中掌握新疆音乐的基本要素,积淀音乐情感,进而准确动情地学唱,表演歌曲。 [教学重难点]
1、准确、形象地演唱、表现歌曲,体会牧童放牧时欢快愉悦的心情。 2、旋律中连续附点节奏的准确掌握。 [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动画,使学生在听和中直接感受音乐作品的整体形象与风格,并从节奏入手,解决教学重难点,运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象吸引学生,让学生保持对音乐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歌曲。
第2页/共6页
[设计理念]
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的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三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所以本课以欣赏新疆牧民生活短处做铺垫,让学生对牧民生活有感性的认识,再以模仿马蹄声,创编舞蹈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扎实学好歌曲。 [教学教程] 感受与聆听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导语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去一个景色迷人的地方吧,跟着老师的镜头边看边想:
(1)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2)从画中你想到了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短片,让学生对牧民生活有感情的认识。] 2、播放课件:
(1)请学生回答问题。
(2)师提示:a、迷人的草原 b、听到马蹄声 c、模仿马蹄声 (二)节奏练习,引入新课。
1、生模仿马蹄声:“嗒嗒 嗒嗒”……
师出示节奏:×× ××│ ×× ××│×× ××│×× ××‖ 2、师生拍手练习表现马蹄的节奏。 3、师模仿马蹄声,并出示节奏。 4、师生齐拍附点节奏,对比感受。
第3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