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高中组)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不如把学问比作沙滩上的一次漫步吧。海是钢蓝的凉,日是萤红的温,沙是亮白的软。你听着涛声,在沙滩上画下思绪,一浪倾覆;你望着远方,在风中喊出内心的愁怨,又一浪吞噬。篝火的烟尘弥漫,眼前如雪中观鹤的一片白,倏忽间前路迷散,不见天日。向前走,还是留?篝火中芳香的烧烤蕴在烟中诱惑着你,然而前路的风景尚未领悟。贝壳划破了脚,浓烟呛出眼泪,可是苍烟之后,竟是最美的日落。云谲波诡,气象万千,红日炼金,天海一色。

踏破苍烟,追寻大师的足迹,在那峥嵘岁月中重温元培的胸襟、适之的眼光;踏破苍烟,更是对现代社会种种诟病的真知灼见,认清本质从而坚守理想。

在当今社会,若想内圣而外王,须得拨云见日,于内心不为外物所动,于外在不因主观而枉。这个世界烟雾重重,如攀高山,但只有不断地踏破苍烟,才有可能达到顶峰。

苍烟踏破,方可避“削足适履”“饮鸩止渴”,立天地之心,化万物于无形,用德行引领行动,用责任树立人格,用真理指导风尚。

心如明镜台,又惮苍烟于何处?

点评:在“题目一”中选择蔡元培、胡适为关键词进行写作,对一个高中生而言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毕竟如今的很多高中生对这两位大师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及韩寒、郭敬明,甚至史蒂夫·乔布斯。与此同时,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样一篇文章写起来也是会异常吃力的。然而本文作者却给了所有评委一个惊喜,不但对两位大师的思想了如指掌,而且运用起来举重若轻,名言警句更是信手拈来。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不忘观照现实,“归真堂”事件、“方韩之争”等在增强文章现实针对性的同时,也将作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与深入思考很好地融入了文中,为文章在厚重的文化氛围中增添了思辨的深度与广度。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某些观点不够严谨,例如第三段对“网络之力”的论述就稍显绝对。(点评人:课堂内外杂志社副总编、《课堂内外·创新作文》主编 赫学颖)

华林中的微光

姓名:陆静雨

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指导老师:钱 晨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高中组一等奖

华林中的微光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再没有比狄更斯的开场白更沉凝,更厚重,更笼统,更难以驾驭的了,如同那遍被烟云尘嚣的大幕缓缓拉起,而你不知所措地淹没在纷繁壮阔的全境之中。物欲是人心的外化,是五光十色的阴霾,是海妖塞壬的歌声,是凡夫俗子眼中乱花迷眼的华林。可曾有谁捕捉到那林中的一缕微光,点染出困惑中的一丝清醒、浮沉中的一丝淡然,使人生真谛、生命本源,并未完全迷失于大幕拉起后的世界。

鲁迅先生曾经用过这个形容,“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意指的是曹公笔下于峨冠博带、仕途经济间挣扎着透气的宝玉。哪个时代没有这么一片蒙蔽人的华林,架构精巧秩序井然,是一类严丝合缝轮轴传动的体系。每个人都受着这框架的包庇,自然,义务是遵循它,不脱出常轨。

知识不等于智慧,不经主观消化的知识甚至能扼杀智慧,“所谓科学,亦同趋于无有矣。”如是言之。想起《艰难时世》开场那段近似咆哮体的振聋发聩的台词,“理性!只需要理性!”不错,可以用钢条抽打,用戒尺丈量的理性。老牧师教出来的孩子,能够用界门纲目一类生物专用词和极度细致的动物学口吻来流利地描述何谓“马”,理性到了极点,对知识的发挥也到了极点。究其根本,知识成了武器来给大脑装载弹药,成了工具来给社会培养具备专业才能却不懂领悟思考的字典、工具箱。当知识沦为同一基准线下的功利性储备,它就永远只能具有暂时价值,一旦时效过去,便被打包清理束之高阁,丝毫不曾加诸我们的头脑,成为我们智慧的灵光乍现。

性灵之光之所以“微”,除了物欲外,或许还有其他条件,只容许它在它们的夹缝中举步维艰。《达洛维夫人》中的赛普第默斯,约莫是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敏感寂寞性灵的直接映射。历经一战硝烟,

16

顿感世事虚空苍白,内心左冲右突,在形而上的哲学中找寻出路,却被其主治大夫的“平稳”哲学击得粉碎。平稳,即四平八稳左右逢源,接纳凡尘俗世一切规则,并视之如至高无上的常态。物欲只是树林枝丫上鲜艳的骨朵,而规则才是树干,是撑起整片华林的支柱。赛普第默斯是所谓“畸零人”的代表,抛弃了世界而世界也不再理解他,任他湮灭在最纵横恣肆又最超凡脱俗的纯精神世界里,展示他精湛的意识流。但致力于将他纳入“平稳”轨道的世俗哲学,终究把他逼上了绝路。我们的时代呢?庞大的社会体系,成才抑或实现价值,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相似的人生道路,因为这样风险最小,因为这样足够谨慎稳健,亦因为其他途径太渺茫太单薄。然而,单一趋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只会一点点磨蚀人的创造力和个性。

然而即便微弱,我们说“要有光”,我们在寻找光。物质与精神是一对永恒辩证的矛盾,但它们一者是血肉一者是灵魂,前者是后者的依傍,后者是前者的扬升,它们密切相连。鲁迅先生说物欲蒙蔽性灵,但物质毕竟是世界的基础,要求物质满足毕竟是人作为动物的属性,不可摆脱。我们常常忽略的是,主观才是客观的主体,没有一个把物质内化成精神的过程,那么外物便只是外物,而非充实性灵的一块增补物。我们需要精神内涵,它点石成金,我们一面以自身价值观消化、评判着外物,一面以崭新的经验充实着自身价值观,这是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我们寻找精神层面上的富足,因此我们读书、思考,因此我们在莎士比亚那里,在奥斯丁那里,在汤显祖那里,在曹雪芹那里寻觅心灵的冲击和启迪,我们并不吝惜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深思。人的特性在于会思考,会主动探求物质之上浮泛的精神天地,把单薄的个体存在扩展成对广袤生活的认知,扩展成对天地间最深沉琴弦奏出音符的共鸣和回响。

我是一颗孤独的性灵,破土、抽芽,颤颤巍巍地生长。我渴望冰封的冻土能有空隙容身,我渴望华林的美妙缭乱不再阻碍我对日照的渴盼。

突然想起《1984》里温斯顿和奥布莱恩那段近乎哲学思辨的论战,唯心主义采用狡猾的诡辩技巧把唯物主义观点逼进死角,意识决定一切,意识任意扭曲,精神把物质玩弄于股掌之中,那套强大、可怕、无法驳倒的逻辑轻易就把人吸进了辩证黑洞。能毁灭人性灵的哲学也能毁灭世界,这是精神对精神的占有,这已不是华林,也不是华林的浓雾,是不容一点微光的终结一切的黑暗。

幸而我们不企盼这样的未来。 幸而我们的华林里还有微光。 幸而此刻,阳光灿烂。

点评:选择“题目二”写作,对鲁迅先生所说的两句话的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作者选择物欲与性灵的关系作为论述的中心,可以说对鲁迅先生的话理解得相当透彻。在行文过程中,作者巧妙借用了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的一句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用华林比喻物欲,用微光比喻性灵,不但将其化用为文章题目,还作为主线贯穿全文,在时间有限、气氛紧张的总决赛考场上还能拥有如此灵动的思维,实属难得。此外,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多部外国名著的内容,在为文章增添文学厚重感的同时,亦将自己丰厚的阅读积累展现得淋漓尽致。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某些论述略显艰涩,给人理性有余,感性不足之感。(点评人:课堂内外杂志社副总编、《课堂内外·创新作文》主编 赫学颖)

当人类失去了右脑

姓名:项刘宇

学校:湖北省武汉市外国语学校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高中组一等奖

当人类失去了右脑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长,大概是因为拥有发达的大脑吧,或者说,拥有发达的左脑。于是我们在进化的马拉松中超过了其他生物,在左脑的帮助下遥遥领先。

而右脑呢?在如今,甚至在一百多年前就已输给了自己的孪生兄弟,左脑与右脑的博弈从来都被看做理性与感性的对决。而所谓“美上之感情,明敏之思想”,却在人们假意的追捧中沉沦。

一、人类进步的阶梯

17

没错,就是知识,没有人否认这一点。知识,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永远都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们把蒸汽机的知识铺成阶,踏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高度;人们把电的知识做成帆,在风浪中勇往直前??

知识,从未逃离人类进步的聚光灯。

但别忘了聚光灯之外还有美,还有感情,它们从未成为主角,但也从未少做贡献。

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知识的创造上,人类进步的聚光灯也会幻化成冰冷刺眼的射线,刺穿文明筑起的堡垒。

这正是鲁迅先生担忧之处。惟知识之崇,我们将知识推向神坛,在无意义的蜃景中乘风破浪。将廉价的知识搬上流水线批量生产,只会得到没有美学的世界,人们的灵魂丧失了它的精神家园。

没有了美、感情、精神,科技又有何用?正如现在的伦敦,那个圣火正燃烧的地方,田径的速度美,跳高的柔韧美,篮球的力量美,王皓三块银牌的惋惜,菲尔普斯创造历史的激动??这一切,都不会在一个只崇尚知识的世界出现。

知识,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用美上之感情与明敏之思想修葺,才能筑成通向更高文明的大路。 二、主观与客观

知识在膨胀,我们也在以看清万物客观本质为荣。

我们追求客观世界,追求真理,也引来了“后遗症”——主观精神的流失。我不愿看到以后小孩接受了月球是一块大石头的事实之后,便体会不到嫦娥、中秋的古典之美。更不愿看到孩子们在领会了天空的组成之后,便不再为白云的形状而奇思妙想,为七夕而感触万千。其实,在我自己身上,早已看到了这样的影子。

记得奥威尔在《1984》中写道:过去并不客观存在,过去只存在于人的意识中,而人的意识是可以控制的。抛开背后讽刺的本意,我们可以意识到,主观与客观是相对的。史铁生说过:“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对外部世界的主观认知便成了一个人世界中的客观,这并不是混淆或下定义,只是启发我们,我们追求客观真理时,还可以,也必须要保有一种主观的内面精神,如鲁迅先生所言。

所以,我们学习天文时仍可在一堆数据中想想嫦娥还好吗,牛郎织女还需等多少时日;我们研究空气,也可想想它是风这精灵的长辈;我们研究花粉花药,亦不忘欣赏下花的美貌。

主观与客观,不是对立面,它们相辅相成,才构成我们眼中充满情趣的世界。 三、思想的芦苇

思想,不仅是科技与科学的思想,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的思想。

正如爱因斯坦在镜头前顽皮地吐舌头一样,我想他的右脑应该不会比左脑逊色。 人脆弱,却因思想而强大。

人因知识与科技而强大,更因尚美的习惯、精神与情感的丰富、主观认识的多解而让我们眼中有一个比动物更多彩绚丽的世界。

而我们,在一百多年前鲁迅先生的时代就开始卸去后者,企图仅凭知识,带上科技的助推剂走得更轻更快。

别忘了,奥运会有了运动的美,有了有人欢喜有人悲的杂糅,有了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才得以“更高、更快、更强”。人类文明,又有何异?

而一个没有右脑的人类世界,必是枯寂荒芜的世界。 写到这儿,放下笔,拍拍脑门,还好,右脑还在。

点评:作者在充分理解了“题目二”中鲁迅先生所说话语的含意之后,想到了人类左脑与右脑的区别,并以“当人类失去了右脑”作为题目,成功地将写作话题由艰深转化为平易,让人理解起来更加容易,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正文部分从知识、主观与客观、思想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小标题的使用使得文章更具条理,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容都浅显易懂,一改大多数选择“题目二”的选手所写文章晦涩难懂的弊端,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但也正因为如此,文中的部分论述显得不够透彻深入,有失深度与广度。如何把握写作内容浅显与深入之间的度,值得作者注意。(点评人:课堂内外杂志社副

18

总编、《课堂内外·创新作文》主编 赫学颖)

19

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高中组)

不如把学问比作沙滩上的一次漫步吧。海是钢蓝的凉,日是萤红的温,沙是亮白的软。你听着涛声,在沙滩上画下思绪,一浪倾覆;你望着远方,在风中喊出内心的愁怨,又一浪吞噬。篝火的烟尘弥漫,眼前如雪中观鹤的一片白,倏忽间前路迷散,不见天日。向前走,还是留?篝火中芳香的烧烤蕴在烟中诱惑着你,然而前路的风景尚未领悟。贝壳划破了脚,浓烟呛出眼泪,可是苍烟之后,竟是最美的日落。云谲波诡,气象万千,红日炼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9z866ewlw8n6j587kg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