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考试的方式应灵活多样,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如论文、科学研究、调查报告、实验操作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有些内容可实行开卷考试,可考虑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考试相结合。同时试行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同一考试也可多样化呈现,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考试还可分类、分项进行,加强综合评价。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考试的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而不应成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
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如学校推荐性评语、特长、成长记录袋等);将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分开,前者重在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水平,后者具有选拔的性质;逐步扩大高一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等。
总之,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改变纸笔测验是考试的惟一手段,应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倡导分类、分项考试进行综合评定,给予学生多次考试的机会;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评价改革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考试改革,但考试改革是评价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次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另一个误解,是对考试的“神化”。不能否认,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尤其在主要以考试决定学生毕业和升学命运的今天,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依然存在,并还将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在这方面,新课程标准对于升学和毕业考试都做了明确的
2
规定:在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公办学校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免试入学,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也不得以考试的方式选拔新生。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高中会考改革方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继续实行会考的地方应突出水平考试的性质,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显然,毕业考试和初中升高中的考试方面,新课程明确了考试内容的改革方向,即重视应用与实践,这就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与考试改革之间进行了较好的衔接。与些同时,赋予了地方与学校考试自主权,强调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势必将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留出更大空间,使学校教育摆脱分数的桎梏。
对考试还有一个错误思想是“考试万能”。尽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考试有着不可回避的“指挥棒”作用,但这并代表着考试可以决定一切,考试可以左右教育工作的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学生发展的“三围目标”;除了化学学习目标,还有一般性发展目标;除了学业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等等。这就是“考试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性’。
可见,考试改革并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的所有问题,也不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因素。真正影响和解决本次课程改革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观念,是建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课程观、教育观、学生发展观和教师观等,而不是某种方法和技术。
目前,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在各地已经展开,正一步步向前推进,但因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异很大,还普遍存在着陈旧的评价和考试观念,对改革存在着疑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中学校长、教师的培训,使之了解升学考试改革的方向与要求,掌握评价与考试的基本方法;并以各种形式向全社会宣传升学考试改革,宣传现代教育评价思想,转变传统的考试评价观,争取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与此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考试改革工作的检查,教育督导部门应将中考改革作为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