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通人和:政事顺遂,人民和乐。形容国泰民安。 人寿年丰:人健康,年成好,形容生活安乐美好。
夜不闭户:夜间不用关闭门户睡觉,形容社会安定,风气良好。 路不拾遗:东西掉在地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
也说道不拾遗。
多事之秋:事故或事变多的时期,多指动荡不安的政局。 兵荒马乱: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 流离失所:到处流浪,没有安身的地方。
生灵涂炭:百姓像掉在烂泥和炭火中一样,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
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
家破人亡:家庭破产,人口死亡。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
哀鸿遍野: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的悲惨景象。哀
鸿,哀鸣的大雁。
民不聊生:人民没办法生活。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也指内部的纠纷和外部的压力。
(六)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 诸葛亮
【解释】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唐] 魏征
6
【解释】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 司马光
【解释】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清] 朱用纯
【解释】即使是一碗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七)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简介】张志和(732—774?),唐代诗人。字子同,婺(wù)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少年有才学,擅长音乐和绘画,很受唐肃宗重视,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作品多写闲散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
【诗歌大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词作。前两句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画出一幅水乡风光图,突出了垂钓的优美环境;后两句描绘出一幅雨中垂钓图,表现出渔翁的悠然自得之情。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7
然的情怀。
(八)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歌大意】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其二: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诗歌赏析】这是宋代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描绘的是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三、【古诗词】
示儿 [宋] 陆游
8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
四、【文言文】
(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勤勉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理解】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谦恭的心,勤学好问,才能日有长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句话讲的其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理解】告诉我们要以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默默地记住,反复地体会所学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知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理解】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应静下心来,学得进去,这样就不会感到厌倦,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论语》
(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