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895年至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政治性报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报纸”与“刊物”部分,贴近民众生活 B.注重舆情监督,通达社情民意
C.“维新”与“革命”论战,争取舆论支持 D.提倡民主科学,促进政治进步
解析:由“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政治性报刊”可以看出这些办刊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故A项正确;B项中“注重舆情监督”题干没有体现;C项说法错误,1895年至1898年最有可能的是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D项是1915年后的,与题干时间不符。
答案:A
2.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可见当时《民报》是( )
A.艺术性报刊 C.通俗性报刊
B.娱乐性报刊 D.政论性报刊
解析:《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因此选D项。
答案:D
3.(2024·福建三明一中期中)1897年11月《时务报》曾记载:“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于是以曷格司射光(即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不生蛋者居其弱半。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鸭,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这一记载反映了( )
A.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 B.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C.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应用 D.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得到弘扬
1
解析:题干所述只是“乡人某”应用西方科技的个例,无法得出西方科技在农村广泛应用,故A项错误;《时务报》记载的是国人应用西方科技的情况,与维新思想宣传无关,故B项错误;《时务报》登载“乡人某蓄鸡鸭……必携射光机器”,意在关注并宣传推广这一技术,故C项正确;由题干得知,当时能够应用西方科技的还只是少数,并不普遍,故D项错误。
答案:C
4.我国古代常采用信鸽、烽燧、驿站等方式传递信息。下列与烽燧传递信息的途径相似的是( )
①交通信号灯 ②电子邮件 ③轮船旗语 ④手机短信 A.①③ C.①③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烽燧就是烽火台上放的烽火,它属于无声的光通信手段,而内容是预先约定的,现代的交通信号灯和轮船旗语与之类似,故选A项;②④则与之不符,应排除。
答案:A
5.(2024·陕西汉中市高三质检)《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主题与时间 禁缠足(篇) 兴女学(篇) 介绍外国妇女(篇) 合计 由此推断(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解析:题干只是说《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并未提到其创办的时间,无法得出它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的结论,故A项错误;图表只涉及对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数量的年代变化,并不能说明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清政府关于革除陋习的事实,故C项错误;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随着时代发展,其数量越来越多,这说明随着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故D项正确。
答案:D
2
1880~1889年 3 5 2 10 1890~1899年 11 6 19 36 1900~1907年 17 17 22 56 6.抗战时期,汪伪政府禁止在报刊杂志上发行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这是因为( )
A.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 C.大众传媒引领社会思潮
B.众多大众传媒服务于抗战 D.报刊杂志可引导社会舆论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汪伪政府对出版、文化事业管制的强化,控制舆论,故D项正确;汪伪政府控制舆论的行为是不利于抗日救亡,排除A项;B项与材料禁止在报刊杂志上发行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矛盾,排除;材料是禁止大众传媒发行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排除C项。
答案:D
7.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快速发展,拍摄了许多有名的影片,其中包括( ) ①《小城之春》 ②《渔光曲》 ③《英雄》 ④《小花》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①②拍摄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属于中华民国时期;③④拍摄于新中国成立后,不属于民国时期,故排除③④。应选A项。
答案:A
8.(2024·河北安新一中月考)某制片公司拍摄一部电影,影片反映的是1915年的上海发生的故事,其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
A.住在西式洋楼里的洋人吃西餐
B.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人力车穿梭在大街上 C.报童在大街上叫喊:“卖报!卖报!” D.大街上张贴着《松花江上》的电影海报
解析:电影《松花江上》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反映的是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侵占中国东北,给东北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史实,故选D。
答案:D
9.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
A.爱国主义 C.追求真理
B.民主科学 D.平等进步
解析:由材料中的“曙光、新社会、进步青年、救国、自由”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五四运动期间的报刊杂志,而五四运动的主旋律就是爱国主义,故选A项。
答案:A
10.“凡事百度,我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狭窄的思路。”这一极具幽默感的网络签名。
3
形象地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网络极大地方便了工作和生活 B.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C.国内网站的影响力超过了国际网站
D.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解析:据材料可知凡事依靠百度,确实可以拥有丰富的知识,也正因为如此,凡事依靠百度,使人的独立思维受到限制,故网络对人的影响是双面的,故选B项。
答案:B
11.(2024·江西赣州一中期末) 1986年7月《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题目为《北京流行黄裙子》的文章,反映了北京服装市场的一些情况,结果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说明( )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B.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 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D.大众传媒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陈述了《中国纺织报》报道《北京流行黄裙子》,而后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都穿起了黄裙子,“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体现了大众传媒信息的重要影响力,故D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妇女的地位是否提高,故A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媒体对生活习俗的影响,并非改革开放这一主题,故B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大众传媒的影响,不是作用,故C错误。
答案:D
12.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 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 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
A.受众面广,渗透性强 C.信息容量大、时效性强
B.保存信息的力量强 D.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大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粉丝的数量决定信息传播的范围,体现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保存信息和时效性问题,排除B、C两项;受众选择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排除D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个小题26分,共52分)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
4
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藩司丁日昌条说》(1867年)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1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10分)
解析:第(1)问,洋务派宗旨:据材料“今宜仿而行之”可知。维新派宗旨:据材料,报纸必须“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可知;洋务派任务:据材料“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可知;维新派任务:据材料“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可知;洋务派目的:据材料“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可知;维新派目的:材料二“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可知。
第(2)问,据材料分析及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从制度层面开始学习西方,探索救国道路,启迪了民智,一定时期推动了中国的进步,思想解放是主要影响。
答案:(1)宗旨:洋务派注重对外宣传,维新派强调政治属性。任务:洋务派强调披露洋人之事务,维新派倡导为维新变法服务。目的:洋务派意在维护朝廷并警示洋人,维新派强调利用报纸传播新思想,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
(2)作用:逐步冲破封建专制的言禁,拓展了国人视野;进行了救国图存和启蒙思想的宣传,有助于开启民智;为社会变革作了舆论准备。
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自从1995年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以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仅仅过了几年,中国上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