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治理高职校企合作提升微课教学实效性思考
刘林山
【摘 要】[摘 要]国家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给高职带来思维方式、治理机制、教学模式等一系列变革。因与学生认知契合度高,源于互联网技术的微课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针对微课认识误区、形式单一、实效性差、特色不突出等问题,提出融入互联网思维、建立治理机制、校企合作共建提升微课教学实效性。 【期刊名称】《中国管理信息化》 【年(卷),期】2024(022)013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互联网+”治理;高职;校企合作;微课;实效性 [基金项目]2017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ZD17188);2017年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重点课题(JGJX2017C 129)。
0 前言
随着国家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教育”催生了高职教育教学新理念。《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24]6号)提出“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面对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成长的一代高职学生,依靠原有的教育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职业素质的培养、技能的形成、学习方式,需求。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之上旳微课,具有短小、灵活、主题突出、与学生认知契合度高等优点,已成为各类教育关注的热点。高职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的两种属性,微课的跨时空特征能够满足高
职教学模式创新的要求。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基本模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建设微课应成为主要方式。高职微课建设现状如何?存在哪些误区?如何提升微课教学实效性?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 高职微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高职微课建设发展迅速,在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弥补教学内容滞后、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良性推动作用。同时,在开发、设计、应用中存在与职业教育不匹配问题。 1.1 高职微课认识误区
微课(Micro Lectures)起源于美国,短小精悍,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突出的教学主题、单一的教学内容。在2011年,国内的胡铁生首次提出微课的概念,之后其内涵和实践不断发展,表现形式、功能特点和应用范围不尽相同。对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认知包括:微课主要使用场所在课堂,针对高职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微课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微课的应用应该藉由互联网开放、交互、放大等带来提质增效。微课开发门槛低、开发成本低、可用性强。时至今日,微课可以理解为微型课件、微教学单元、微格教学,仍没有统一的概念。
1.2 高职微课参与主体、形式单一性
微课从选题、设计、组织等往往由一线教师独自完成,缺乏校企合作模式。微课是一个涉及面广、复杂、系统工程,单靠一线教师是无法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校企合作要求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建课程,企业参与育人全过程。微课建设应受到各级教育部门、全体教职工、学生、行业企业关注,共同参与、多方协作建设。开发设计的微课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仍以课堂碎片为主、采取随机拍
摄的方法,内容主要关注应掌握知识点,对于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关注度不够,作品形式不够鲜活、样式不够多样。 1.3 高职微课实效性差
尽管教育部信息化中心已举办几届高职微课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初衷是为了提高开发、设计能力,将作品用于教学模式的创新,然而,往往是获奖之后束之高阁或者用于评定职称。高职教师在参与微课大赛的动机更多的是学院行政性命令、评职定级需求。学生的参与仅是为了在老师的要求下完成任务,并没有成为微课建设的主体。微课的比赛还集中在某个单元的设计、表现上,对于整个课程系列化微课还比较少见,制约了微课对整门课程的实效性。缺乏企业、学生的参与,一些生产技术创新、设备的使用、岗位的要求不能及时反映在微课里,实效性显然不佳。 1.4 高职微课特色不突出
高职课程的职业性是其显然属性,区别于普通本科、中小学教育。微课在设计、开发、选题、表现形式上更多关注表现形式、教师表情、说课等,没有突出高职课程的职业性特色。高职院校办学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高职微课的选题需扩充工匠精神、职业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发挥微课在时空转化方面的优势,将不能搬到学校的生产过程展现到实训室,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学习岗位知识、提高职业技能。
2 提升高职微课实效性策略
微课已经受到教育部、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等能够为微课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切实提升高职微课的实效性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2.1 高职微课设计与应用融入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包括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旳微课,以互联网思维设计与应用微课具有应然性。用户思维是指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围绕用户满意、为用户服务核心去考虑问题。高职微课设计与应用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如果学生没有关注积极性,用不起来,微课注定实效性差。应以学生、企业体验至上,强劲吸引学生关注、建立认同感和信任感、成为使用者。简约思维要求产品简单,在产品设计上力求简洁、简约。极致思维就是把产品、服务、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微课的主要特征是短小精悍,与简约思维、极致思维一致。迭代思维就是创新思维、允许产品出现缺点、不断试错、不断优化。微课在设计与应用过程需要小处着手、微创新贴近学生学习心理,要构建与学生沟通、使用、反馈机制,关注学生需求的实时变化,不断迭代、反馈、优化和升级。流量思维就是以应用流量多少考虑问题,微课流量越多说明实效性越好,也有意义。互联网产品靠流量多少存活,高职微课功能的发挥也需要在教学与产业对接过程中有流量才行,即使表现形式再美观、艺术性再好,如果在教学中流量少也难逃被抛弃的厄运。大数据思维是客观存在的,是全新的思维观,包括取样思维、容错思维和相关思维。微课在设计与应用过程中要利用大数据技术,选取适合的样本、分析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实效性高低的结论。社会化思维是关于传播链和关键链的思维方式,用户关系是一个网状结构,每一个用户都是节点。微课面对的是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节点,任何信息都会在学生中传播,微课的口碑一定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方式和学生沟通,塑造微课和学生沟通的方式。平台
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利用微课的平台让学校的教学方式开放,学生共享成果,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跨界思维是最简单、有效的创新思维。产业、教育的边界需要跨越,高职微课建设需要政行企校多方主体参与,特别是企业、学生的参与度应是衡量微课制作水平的评价标准。微课需要跨越产业、教育的界限,实现产教融合。 2.2 建立多方联动长效治理机制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理应同步进行。治理的主体协同性、目标的聚合性特征与高职微课教学的特征具有契合性。治理的协同性表现在多元治理主体中的任何一方,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总有其优势和劣势,因此,需扬长避短。高职微课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学生等多个主体之间在微课形式上协同、关系互通、行为协同。形式上协同是指微课建设以育人为目标,协同开发、设计和实施;学校、教师、企业、学生应是合作的关系,在建设微课过程中应互通有无;行为协同是指在微课建设过程中参与的人员行为表现协同一致为目标服务。治理机制能够为高职微课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建立资源共享、开放性、协同开发的治理机制是必要的。
多方联动的治理机制包括元治理、激励机制、协调机制。元治理是指政府在微课设计与应用过程中发挥元治理作用,建立微课制作的评价机制、举办微课设计竞赛、微课质量标准体系等。激励机制是指对参与微课设计与应用的企业、高职院校、教师、学生、职工在制度上有鼓励、奖励的措施,推进微课的建设。以政府为主导,高职院校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高职类微课的建设工作,协调政、行、企、校的关系,调节在微课设计与应用过程、微课制作团队产生的冲突和
矛盾。
2.3 校企合作共建微课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有利于解决实训师资短缺、实训场地不足、缺少可持续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应由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组建微课建设团队,共同选题、科学合理地确定设计方案。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以研究课题的形式分几年总体规划,每年完成阶段性任务,微课的表现形式、视频拍摄、动画制作交由信息化中心完成,校企合作制定相应的制度保证参与微课的教师、员工、管理者应有的权益,在职务晋升、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校企联合建立开放、多元协同治理机制保证微课建设顺利完成。
3 结语
高职微课建设是一项紧迫而又长期、复杂的过程,坚持融入“互联网”思维、开放和创新治理机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可持续发展,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郑小军.微课发展误区再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2):61-67. [3]周敏,罗金梅.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微课开发模式的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6):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