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学前心理学》教案 授课教师
一、学科性质:学前教育专业课
二、教材:陈帼眉编:《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课时:64课时 四、参考书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B.C.穆欣娜著,陈帼眉、冯晓霞、史民德译:《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M.B.加梅佐、M.B.马秋欣娜、T.C.米哈里契克:《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5、 武久著,李静译:《孩子思维与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6、孟昭兰著:《婴儿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7、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学前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学习要求:
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理解学前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3、掌握学前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4、掌握并懂得运用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研究对象:0——6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三、研究任务:
1、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表现 2、揭示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及机制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二节 研究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类型:
按研究时间分: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
按研究范围分:整体研究 分析研究
按研究课题分:差异研究 相关研究 因果研究 按研究任务分:双生子研究 跨文化研究
二、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
1、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结论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发展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伦理性原则 尊重、有益、公正三原则 三、研究方法 按普遍程度分为三个层次: 1、哲学方法
新生儿从几乎完全无能到人类心理逐渐完备的过程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只能揭示关系,不能揭示关系的性质
不允许从“期待”出发,采用符合期待的结果 不能出示与教育目的相违背的问题
美国国家卫生部于1993年颁布了《保护人类被试行为规范回顾指南》,要求将实验对参与者可能产生的生理、心理伤害降到最小
2、一般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实验法 测验法 作品分析法 3、特殊方法
各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互补方能在效 第二章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学习要求:
1、了解三岁以内婴幼儿的心理及动作发展特点;2、理解婴儿无条件反射的意义和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 3、掌握婴儿常见的无条件反射的种类;掌握婴幼儿动
作发展规律;掌握三到六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一节 人生第一年
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一些心理现象开始萌芽的阶段。 一、初生到满月
新生儿期是人类一生中唯一能观察到纯正的先天本能行为表现的时期。 适应新生活
简介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和神经系统特点:新生儿面临生死存亡的斗争;身体软弱,娇嫩,神经系统简单,功能还不完善。
为适应人间生活逐渐产生人的心理: 生存方式的变化:寄生——独立
生活环境的变化:恒定舒适——变化无常 依靠无条件反射
这些无条件反射均在婴儿长到几个月时相继消失;若到时不消失,反而是婴儿发育不正常的症状。1、无条件食物反射:吸吮反射 觅食反射 2、无条件防御反射:眨眼反射 3、无条件定向反射:探究反射 4、返祖性反射: 抓握反射,4——5个月消失 巴宾斯基反射,6个月时消失
P23
晴天时,产院的婴儿象向阳花面向太阳
惊跳反射,3——5个月消失 击剑反射,4个月消失 行
走反射,2个月消失 游泳反射,6个月时消失
所举的无条件反射,前三种对新生儿维持生命和保护自己有现实意义,后一种没有,但在人类进化历史上,可能曾经是有意义的。如抓握反射,反映了人类社会需用爬树来保护和维持生命;无论是否有意义,都是最初学习的基础。 无条件反射的意义:
保证了新生儿基本的生命活动,是应付外界刺激的本能。
局限性:具有刻板性,不适应变化;数量有限。 条件反射的出现和心理发生 1、条件反射对儿童最初生活的意义:
弥补无条件反射的不足,是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的新机制;
标志着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 2、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 健全的大脑; 基础反射; 条件刺激物; 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的多次结合。 3、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
决定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 4、心理的发生:
出生即有,可追溯到胎儿期。 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
1、认识世界的开始:感觉的发生;视听的集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