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咬文嚼字 第一课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咬文嚼字》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唐代卢延让的《苦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古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着实令我们钦佩。那么今人对待语言文字的使用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今天让我们将借助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章来协助我们学习如何恰当的使用语言文字。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咬文嚼字》。题目是《咬文嚼字》,那么请大家先不看课文,我们先尝试自己来咬文嚼字一番。

二、作者简介

1、朱光潜(1897--1986)

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2、朱光潜三座右铭

①恒、恬、诚、勇(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 ②走抵抗力最大的路!(英国爱丁堡大学)) ③此身、此时、此地。( 20世纪30年代)

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 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

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淡薄名利,静心研究 三、解题

1、“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 ①形容过度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幻灯片显示)贬义。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2、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1)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仅仅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题目的含义: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贬词褒用

朱先生认为“咬文嚼字”应该从哪些方面具体咀嚼揣摩呢? 四、 理清思路,明确结构。

(一)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仅仅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 来说明“道理”? 1、郭沫若改剧本(1-2) 2、王若虚改《史记》(3-4) 3、韩昌黎改“推敲”(5)

4、苏东坡改诗句(6) 5、“柳腰桃面”等套语(7)

(二)这些事例,哪几个跟思想情感的变化最紧密? 前三个。

(三)归纳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5段)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第二部分(6—7段)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第三部分(第8段)结语: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重点赏析最后三段

快速浏览第六七段。

(一)找出什么是“直指意义”“联想意义”。 (二)它们有什么区别?

直指意义:易用,固定,偏于类型,易控制 联想意义:难用,游离,偏于个性,不易控制 (三)作者是怎样分析其中的道理的?

举出实例:

a、苏轼《惠山烹小龙团》“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b、“柳腰桃面”等套板反应。 正反对比

(四)惠山泉水泡小龙团

独携小团月 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1、阅读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

? 1)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 ? 诗中人物所实行的活动 ? 诗中表达诗人什么的情趣 ? 修辞

? 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 品茶,赏月

? 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 ? 比喻,对偶 2、小龙团—小团月

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能够协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能够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之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铁成金。 3、举例理解

一川烟草——朦胧愁绪(化虚为实)

写愁的具体形象的其他诗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长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动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重量)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水:清澈、和缓、流动

姑娘:纯洁、温柔、机灵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山:雄壮 、高大、包容

少年:有力、健壮、胸怀宽广

结论: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五)如何评价“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这种观点?

这段话是对文字在不同领域里具有不同特点的客观评价。科学领域的文字需要准确的,相对稳定的意义框架,越明显越好,越确切越好;而文学的语言则需要借助联想,使文字具有活生生的特殊意义,越有特色越好,越鲜活越好。当然,这需要阅读和写作的人都具有较深厚的文化积淀,否则是不可能做到这个点的。

对下面文字实行对比,体会科学文字与文学语言在表达上的不同。

A.银杏,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叶片扇形。种子椭圆形,外面有橙黄色带臭味的种皮,果仁能够吃,也能够人药。木材质密,可供雕刻用。是我国的特产。也叫公孙树。(《现代汉语词典》)

B.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白杨虽有你的葱笼而没有你的庄重。……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桠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曾产生过像你这样的高僧。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隐遁。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郭沫若《银杏》)

明确:作为词典上的科学文字,A句的语言准确、精密,没有任何感情色彩,而在B段文字中,郭沫若笔下的银杏,已经不但仅是银杏本身了,它象征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象征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这是只有文学作品才会具有的深广内涵,借助联想,体现了文学的文字生动、鲜活、富有深情。 (六)

1、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反对。“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3、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 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② 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4、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明确:① 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② 遇事往深一层想。 结论:误用联想 易生流弊

资料补充: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套板反应”的示例:

这个天,朱祁镇(明英宗)见了一位特别的客人,这位特别的客人叫朱瞻缮,是朱祁镇的叔叔,他正是当年传言中要来京城接任皇位的人。

为了打消朱祁镇心中的疑虑,以免有朝一日被不明不白地干掉,他特意来到京城说明情况。宾主双方举行了会谈,会谈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举行,双方回顾了多年来的传统友谊,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意见,朱瞻缮重申了皇位是朱祁镇不可分割的财产,表示将来会坚定不移地主张这个原则。朱祁镇则高度评价了朱瞻缮所做的贡献,希望双方在各个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合作。

这是一个套板的套板,我们为什么觉得可笑?因为这样的文字我们常能看到,是模式化的文章,不生动。

师:都是陈词滥调。现在很多人说话或写文章也常常落入“套板反应”的俗套,有的同学写作文也避免不了“套板”,重复着人云亦云的话语,重复着“公共语言”。有人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叫“失语”,而“集体失语”是很可怕的。想一想,你以前作文中有过“套板反应”和“失语”的情况么?

(七)对比阅读,体悟联想的善用与误用

1.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

2.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象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显得更天真活泼……

明确:第二段文字较为生动,尤其是细节描写“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活灵活现,非常生动,说明作者观察细致。同时,相关眼睛的描写,同中有别,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第一段文字虽然也文通字顺,描写也很细致,但有点“千人一面”之嫌,这种情况朱光潜先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套板反应”。

善用:意蕴丰富 点铁成金(正面)

联想意义

滥用:套板反应 毫无新意(反面)

(八)朗读最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说说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使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 B.文学是艰苦的事,必须勤奋。

C.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 请评说最后一段思路清晰严谨

紧紧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思路严谨,环环相扣。 (1)什么是咬文嚼字——就是使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因为文字和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3)怎样咬文嚼字——有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4)咬文嚼字的目的是——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 第一课时

《咬文嚼字》第一课时一、导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唐代卢延让的《苦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古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着实令我们钦佩。那么今人对待语言文字的使用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今天让我们将借助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章来协助我们学习如何恰当的使用语言文字。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咬文嚼字》。题目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9rzn7voys7zlrl1bkfq6d7jn4l91z0134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