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货币形式的演变 一、货币的起源 货币产生后,出现了很多关于货币起源的理论。其中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按照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货币是伴随着商品价值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最终产生的。商品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变化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上,一种商品的价值仅仅是简单的或偶然的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外一种商品上。即:1只绵羊=2把石斧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上,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了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即: 2把石斧 1件上衣
1只绵羊= 15公斤茶叶 一定数量的其它商品
3.一般价值形式(一般等价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了一个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身上,即:2把石斧 1件上衣 15千克茶叶 一定数量的其他产品都等于一只绵羊。 4.货币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了作为固定的一般等价物的金或银上,即:2把石斧 1件上衣 15千克茶叶 一定数量的其他产品都等于1克黄金。 二、货币形式的演变 货币产生后,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形式经历了从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演变过程。 1.商品货币
商品货币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自身价值(凝结在商品货币身上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与其作为货币所购买的那种商品的价值在量上相等。也就是足值性。
商品货币又包括两种形式:实物货币、金属货币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 实物货币自身存在一些不利于商品交换的弊端,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实物货币不易分割、(无法满足小额商品交换的需要); 2)实物货币不易保管;3)实物货币不便携带。 (2)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金、银
金属货币虽然克服了实物货币自身的一系列弊端,但其自身存在不利于商品交换的弊端,最突出的表现在于:金属货币的数量多少受制于金属的贮量和开采量,无法伴随商品交换数量的增长而增长。
2.信用货币 正是因为金属货币的数量越来越难以满足大量商品交换对交易媒介—货币的需求,因此,信用货币便应运而生了。 信用货币最大的特点在于:信用货币自身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所购买的那种商品的价值。即不足值。 信用货币又包括4种形式:纸币、银行券、存款货币、电子货币
1)纸币:即用纸制作的货币,在我国纸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交子。
2)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一种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纸质票证,本质上来讲也是一种纸币。 3)存款货币:在商业银行开立的活期存款账户中存入的用于转账结算的货币。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当交易的双方相距较远,交易金额较大时,用现金货币进行支付结算很不方便,而银行转账结算会给交易双方当事人带来很大的便利,于是存款货币这种形式的信用货币便产生了。
4)电子货币: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形式的信用货币。即处于电磁信号形态,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
例如银行发行的各种银行卡。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 货币产生后,在经济社会中所发挥出的作用即为货币的职能。
马克思将货币的职能概括为五个方面,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一、价值尺度(计价单位) 即用货币体现一切商品或劳务的价值时,此时的货币就在发挥着价值尺度这一职能。 二、流通手段(交易媒介) 即用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物时,此时的货币就在发挥着流通手段的职能。 三、支付手段 在商品赊购赊销现象中,用于支付赊购商品款项的货币即发挥着支付手段的职能,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借贷、上缴税款、发放工资,收取租金等活动中,货币发挥的也是支付手段的职能。 四、贮藏手段 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了,此时的货币发挥的就是贮藏手段的职能。
在这里我们可能会有疑问,人们为什么会选择货币作为体现自身社会财富的一个工具呢?因为货币作为体现自身社会财富的一个工具,将其贮藏起来最大的好处就是安全,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以货币形式贮藏财富的缺点——收益较低。 五、世界货币 当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上述四个职能时,就在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第三节货币制度 为了让货币在经济社会领域中更好的发挥上述五项职能,各国都出台了相应的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1.货币制度:是指国家对货币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和管理等进行的一系列规定。
2.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各国货币制度的内容往往是不同的,但其构成要素一般都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规定货币材料(币材)
即国家用法令的方式规定用哪种材料充当铸造货币的币材。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制。 目前,世界各国的法令中都不再规定货币材料,普遍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2)规定货币单位
一国在对货币单位加以规定时,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另一个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值。例如我国货币单位的名称为元。若几国同用一个货币单位名称时,则在前面加上国家名。如美元、日元、加元。
货币单位的值就是指货币单位的含金量(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或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比价(汇率)(目前,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 3)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
目前各国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有两种:主币和辅币 主币是指1个货币单位或1个货币单位以上的现钞。 辅币是指1个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 4)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
按照支付能力的不同,可分为无限法偿货和有限法偿。
无限法偿是指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论每次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购买商品、支付服务、结清债务、亦或缴纳税款等),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收。也就是说,无限法偿货币具有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的能力。 有限法偿是指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在法定限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 通常情况下,主币为无限法偿货币,辅币通常为有限法偿货币。 5)规定货币的铸造或发行
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一国货币制度中要规定金属货币的铸造机构,在目前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一国货币制度中要规定信用货币的发行机构。例如:我国人民币由国家授权的中国人民银行发行。 二、国家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如下演变历程:
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1.金属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在16世纪以后开始盛行。可以根据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描述银本位制的基本内容:法律规定白银为货币币材,用白银铸造的银币为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溶化;与银币同时流通的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银币或等量白银;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到19世纪末期,由于白银的价值不断下降,大宗商品交易用银币计价和交易越来越不方便,多数国家先后放弃银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16~18实际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西欧各国流行的一种国家货币制度,其基本特征是: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法定币材,由黄金和白银铸造的金币和银币同为本位货币,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金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溶化,两者间可以自由兑换;黄金和白银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的初期,国家并不规定金银币之间的兑换比例,两种铸币按其市场实际价值进
行兑换,并行流通,这种金银复本位制叫平行本位制。在复本位制下,市场中的商品有两种价格:用金币标注的价格和用银币标注的价格。这两种价格会随着金银币市场比价的变化而变化。
金银币市场比价的频繁波动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不稳定,从而带来商品流通的混乱。许多国家将平行本位制改为双本位制,即用法律规定金币和银币的兑换比率,规定金币和银币按法定比价进行流通,试图割断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与市场金银比价的关系。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典型形态,但在这种制度下,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两种市场价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行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又被称为“格雷欣法则”。
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是英国。金本位制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态。
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其基本特点是:黄金为法定币材,金币为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溶化;辅币、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在这种货币制度下,已经不再铸造金币,市场中流通的都是银行券,银行券规定有法定含金量,但银行券只能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成金块。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这种货币制度与金块本位制相同之处在于,也不铸造金币,市场中流通的都是银行券,银行券规定有法定含金量;不同之处在于,银行券不能在国内兑换黄金,想要兑换黄金,只能先兑换成本国在该国存有黄金并与该国货币保持固定汇率国家的外汇,然后再用外汇在该国兑换黄金。 2.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一是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只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组成。 二是信用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投入到流通中去的。
三是国家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对信用货币的数量和结构进行管理调控。 3.我国的人民币制度
1)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开始发行人民币。 2)目前,我国人民币制度的三项主要内容。
一是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货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人民币主币的单位是元,辅币的单位有“角”和“分”两种,分、角、元均为十进制。 二是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
三是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 1.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1)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双挂钩”是指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2)实行固定汇率制。
(3)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货币事项进行国际磋商,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2.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
(1)将业已形成的浮动汇率和其他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汇率政策进行监督,并且尽量缩小汇率波动幅度。 (2)黄金非货币化。 (3)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
(4)国际收支调节形式多样化,主要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干预和贷款活动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四、欧洲货币联盟与欧元 1.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标志着欧洲货币制度正式建立。
2.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是指一定地域内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主要银行来发行和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 复习思考题 1.马克思是怎样用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富有逻辑地论证货币产生的客观性的?
参考答案:按照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货币是伴随着商品价值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最终产生的。商品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变化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上,一种商品的价值仅仅是简单的或偶然的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外一种商品上。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上,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了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3)一般价值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了一个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身上。 4)货币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了作为固定的一般等价物的金或银上。当价值形式发展到第四个阶段时,货币就产生了。 2.推动货币形式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变的动力是什么?
参考答案:推动货币形式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变的动力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的不断发展。 3.什么是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货币为什么具有价值贮藏职能?
参考答案: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是指,当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物时所发挥出的职能。 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贮藏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具有价值。 4.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1)规定货币材料(币材) 2)规定货币单位3)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 4)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 5)规定货币的铸造或发行。
5.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是什么?我国人民币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参考答案: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一是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只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组成。二是信用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投入到流通中去的。三是国家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对信用货币的数量和结构进行管理调控。 我国人民币制度的三项主要内容:
一是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货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人民币主币的单位是元,辅币的单位有“角”和“分”两种,分、角、元均为十进制。 二是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
三是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6.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1)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双挂钩”是指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2)实行固定汇率制。
(3)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货币事项进行国际磋商,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7.为什么说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参考答案: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内容与国际金汇兑本位制的特点是相符合的,所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8.牙买加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牙买加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
(1)将业已形成的浮动汇率和其他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汇率政策进行监督,并且尽量缩小汇率波动幅度。 (2)黄金非货币化。 (3)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
(4)国际收支调节形式多样化,主要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干预和贷款活动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第二章 信 用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考生应了解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理解信用的基本含义与作用;掌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优缺点;掌握现代各种信用形式的特点与作用。
第一节信用的含义与作用 一、信用的含义(此处着重掌握经济范畴中信用的含义即可) 通常来讲,信用从属于两个范畴:一个是道德范畴,一个是经济范畴。本章主要从经济范畴讨论信用问题。
经济范畴中的信用是指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因此,偿还性与支付利息是信用活动的基本特征。 二、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1.即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广泛存在着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现代信用活动就是建立在对盈余单位的盈余和赤字单位的赤字进行调剂的基础之上的。
注:盈余单位:货币收入大于支出的单位。例如:所有自然人的整体赤字单位:货币收入小于支出的单位。例如:非金融企业、政府 2.盈余单位(货币资金供给方)与赤字部门(货币资金需求方)的货币资金余缺调剂可以自己直接进行,也可以通过金融机构进行。 若货币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信用工具直接实现货币资金的互通有关,则这种融资形式为直接融资。 若货币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机构间接实现货币资金的相互融通,则这种融资形式为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中,资金供求双方形成了直接债权债务关系,而间接融资中,资金供求双方分别与金融机构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而资金供求双方之间并不存在债权债务关系。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各有优缺点。(重点)
(1)直接融资的优点:4个方面(见教材70页第二自然段)
①有利于引导货币资金合理流动,实现货币资金的合理配置。②有利于加强货币资金供给者对需求者的关注与监督,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益。③有利于资金需求者筹集到稳定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④直接融资由于没有金融机构获取利差等中间环节,因此,对于货币资金需求者来说,筹资成本较低;对于货币资金供给者来说,投资收益较高。 缺点:2个方面(见教材70页第三自然段)
①直接融资的便利度、成本及其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与效率。②对货币资金供给者来说,由于其要与资金的需求者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和所有权关系,因而资金需求者的经营状况会直接影响其本金的收回和收益率的高低,其在直接融资中承担的风险要高于间接融资。
(2)间接融资的优点:3个方面(见教材70页第四自然段) ①灵活便利;②分散投资、安全性高;③具有规模经济。 缺点:2个方面(见教材70页第五自然段)
①由于割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从而减少了资金供给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②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供求双方的信用中介,要从其经营服务中获取收益,这相应增加了资金需求者的筹资成本,减少了资金供给者的投资收益。 三、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双重性) 1.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积极作用(2点) 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动员闲置资金,推动经济增长。 2.消极作用
易导致信用风险的出现并聚集,进而威胁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本息而出现违约的可能性
第二节现代信用形式 按信用参与主体的不同可以将信用的存在形式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这一节要求我们大家重点掌握各种信用形式的概念、特征与作用。 一、商业信用 1.概念:是指工商企业之间以赊销或预付货款等形式相互提供的信用。 2.特征:商业信用属于直接融资的范畴 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商品资本。 商业信用的参与主体均为工商企业。 商业信用的期限较短。
3.作用:沟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生产和流通的顺畅进行。
比如说,产品具有良好销售前景的企业可能因为缺少现款而不能购买原材料,具有强大销售能力的商业企业也可能由于缺少现款而无法购进适销的商品。没有商业信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这种联系就会中断,原材料企业无法出售原材料,商品生产企业无法开工,销售企业无法购进适销商品,最终消费者的福利也因此受到损失。 4.商业票据
商业票据是在商业信用中被广泛使用的表明买卖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1)商业票据的基本特征
1)是一种有价票证,以一定的货币金额表现其价值;2)具有法定的式样和内容; 3)是一种无因票证;4)可转让流通。
(2)商业票据的类型
商业票据有商业汇票和商业本票两种基本形式。商业汇票是一种命令式票据,商业本票是一种承诺式票据;远期商业汇票有承兑行为,商业本票没有承兑行为。 (3)几种重要的商业票据行为 1)票据签发
票据签发又叫做出票,即出票人制作好一张商业票据并将其交给持票人的行为。票据一经签发就相当于出票人从持票人处得到了资金融通。 2)票据背书
票据背书就是指票据持有人在转让票据时,要在票据背面签章并作日期记载,表明对票据的转让负责。票据背书转让就相当于是票据转让人从受让人处得到了资金融通。 3)票据贴现
票据贴现是指持票人通过向商业银行转让票据而获得资金的行为。 4)票据抵押
票据抵押是指持票人将商业票据作为质押物向商业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的行为。
这里要注意:票据贴现与票据抵押是两个不同的行为,票据贴现相当于是持票人将商业票据卖断给商业银行,从商业银行处融通到了资金,当票据到期时由商业银行主张票据上的权利,而票据抵押行为中,持票人只是把商业票据作为一种质押物抵押给了银行,从银行取得了一笔贷款,当贷款到偿还期时,借款人要偿还借款并赎回商业票据,票据到期后仍要由持票人主张票据上的权利。 二、银行信用(是现代经济中最基本,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1.概念: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间接信用。 2.特征:银行信用属于间接融资的范畴。 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
银行信用的参与主体一个是工商企业,另一个是银行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
银行信用的期限可长可短,数量可大可小,可以满足存贷款人(即资金供求双方)的多样化需求。 3.作用:克服了商业信用自身的局限性,推动了商业信用的发展。
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但银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并不会取代商业信用,相反,银行信用的良好发展会促进商业信用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家信用 1.概念:是指以政府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目前以政府作为债务人的信用形式最为常见。
2.特点:国家信用属于直接融资的范畴(国家通过发行债券方式从资金提供者那里筹集资金) 目前国家信用的工具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和政府担保债券三种。 国家信用的参与主体中一方为政府,另一方为工商企业或自然人。 3.作用: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消费信用 1.概念: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其消费支出的一种信用形式。 2.特点:消费信用中既存在直接融资的情况也存在间接融资的情况。 消费信用的对象既存在商品资本也存在货币资本 。
消费信用的参与主体一方为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另一方为个人消费者。 3.作用:(双重) 积极作用:
有利于促进消费品的生产与销售,有利于扩大一定时期内一国的消费需求总量,从而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站在国家层面上讲) 提升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生活质量及其效用总水平。(站在消费者层面上讲) 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站在企业层面上讲) 消极作用:
消费信用的过度发展会掩盖消费品的供求矛盾。 消费信用的过度发展会危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安全。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道德范畴信用与经济范畴信用的关系?
『正确答案』二者的联系体现在道德范畴信用是经济范畴信用的支撑与基础。 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道德范畴信用的非强制性和经济范畴信用的强制性。 2.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是什么?
『正确答案』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广泛存在着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现代信用活动就是建立在对盈余单位的盈余和赤字单位的赤字进行调剂的基础之上的。
3.信用关系中的各个部门分别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正确答案』个人部门都是货币资金的盈余部门,是货币资金的主要贷出者;非金融企业是赤字部门,是货币资金的主要需求者;政府部门通常也是货币资金的净需求者;国外部门既可能是货币资金的提供者,也可能是货币资金的需求者;金融机构是对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进行资金调剂的部门。 4.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各有什么优缺点?
『正确答案』直接融资的优点:4个方面(见教材70页第二自然段)
①有利于引导货币资金合理流动,实现货币资金的合理配置。②有利于加强货币资金供给者对需求者的关注与监督,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益。③有利于资金需求者筹集到稳定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④直接融资由于没有金融机构获取利差等中间环节,因此,对于货币资金需求者来说,筹资成本较低;对于货币资金供给者来说,投资收益较高。 缺点:2个方面(见教材70页第三自然段)
①直接融资的便利度、成本及其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与效率。②对货币资金供给者来说,由于其要与资金的需求者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和所有权关系,因而资金需求者的经营状况会直接影响其本金的收回和收益率的高低,其在直接融资中承担的风险要高于间接融资。
间接融资的优点:3个方面(见教材70页第四自然段) ①灵活便利;②分散投资、安全性高;③具有规模经济。 缺点:2个方面(见教材70页第五自然段)
①由于割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从而减少了资金供给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②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供求双方的信用中介,要从其经营服务中获取收益,这相应增加了资金需求者的筹资成本,减少了资金供给者的投资收益。 5.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有哪些? 『正确答案』积极作用(2点)
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动员闲置资金,推动经济增长。 消极作用
易导致信用风险的出现并聚集,进而威胁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本息而出现违约的可能性。 6.如何理解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谈谈二者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正确答案』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区别:
(1)商业信用从参与主体上来讲都是工商企业,而银行信用的参与主体一个是工商企业另一个是银行。 (2)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商品,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 (3)商业信用的期限比较短,而银行信用的期限可长可短。
(4)商业信用自身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端,而银行信用对于这些弊端都给予了很好的克服。
商业信用或是银行信用都属于信用的形式,从经济范畴上来讲都属于以支付本金和偿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银行信用的出现推动了商业信用的发展。 7.国家信用工具都有哪几种?
『正确答案』国家信用工具有中央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和政府担保债券三种。 8.什么是消费信用?大力发展消费信用对经济有什么益处?
『正确答案』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其消费支出的一种信用形式。 大力发展消费信用有利于促进消费品的生产与销售,有利于扩大一定时期内一国的消费需求总量,从而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 9.说说次贷危机和消费信用的联系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正确答案』次级抵押贷款是指美国的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的信用记录比较差,由此造成次级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比较大。次贷危机便与信贷消费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消费信用是指以消费者个人为债务方的信用消费方式,包括零售分期付款信用,信用卡,汽车贷款,住房按揭贷款和住房产权抵押贷款。低利率环境和房产价格的持续飙升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美国的次贷危机证实消费信用不可过度扩张,这也警示我们提醒我们,一定要建立整套的监管和预警机制,控制信用消费的风险。
第三章利息与利率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考生应理解货币时间价值的基本含义;理解终值与现值、到期收益率、基准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含义;理解利率的作用及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掌握利息成为收益一般形态的作用并会应用;掌握单利计息法和复利计息法,了解利率的决定理论与影响因素;了解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第一节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 (什么是利息和利率呢?我们先从货币的时间价值开始说起) 一、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息 1.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是指同等金额的货币其现在的价值要大于其未来的价值。
2.利息:是货币时间价值的体现。
二、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 作为货币时间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利息通常被人们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货币资金的提供者将货币资金提供给需求者使用,货币资金需求者运用货币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获得了利润,利润中要拿出部分以利息的形式交给货币资金的提供者,剩余部分作为自己的生产经营所得。
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将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倒算出该事物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便是收益的资本化。
C(收益)=P(本金)×R(利率) P=C/R
第二节 利率的计量与种类
一、利率的概念 利率是指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
例如: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为100元,所贷资金额为1 000元,则利率为100/1 000=10% 二、与利率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 1.终值
一笔货币资金按照一定的利息率水平所计算出来的未来某一时点上的金额,即本利和。 2.现值
与终值相对应,这笔货币资金的本金额就称为现值,即未来本利和的现在价值。 3.到期收益率
到期收益率是指投资人按照当前市场价格购买债券并且一直持有到债券期满时可以获得的年平均收益率。 三、利息的计量 1.单利法 单利计息是指只按本金计算利息,而不将已取得的利息额加入本金再计算利息。 其计算公式为:C=P×r×n
其中,C表示利息,P表示本金,r表示利率,n表示年限。例:银行向借款人发放一笔10000元的贷款,约期3年后偿还,若年利率为5%,单利计息,则到期后借款人要向银行支付的利息为: C=P×r×n=10000×5%×3=1500(元) 2.复利法
复利计息与单利计息相对应,它要将上一期按本金计算出来的利息额并入本金,再一并计算利息。 其计算公式为:C=P[(1+ r)n-1]
例:银行向借款人发放一笔10000元的贷款,约期3年后偿还,若年利率为5%,复利计息,则到期后借款人要向银行支付的利息为: C=P[(1+ r)n-1] =10000×[(1+5%)3-1] =10000×0.157625
=1576.25(元)要求会应用
四、利率的种类(在一国或一个地区范围内,利率的种类很多) 在一国的利率体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利率范畴,即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1.基准利率:是指在各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其决定作用即为该利率发生变动,其他利率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动)包括市场基准利率和一国中央银行确定的官定利率。 2.市场利率、官定利率和行业利率(按照利率的决定方式分类)
由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并由借贷双方自由议定的利率是市场利率,市场利率按照市场规律而自由变动。
由一国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是官定利率,官定利率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一种政策手段。
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如银行公会等,为了维护公平竞争所确定的利率是行业利率,行业利率对其行业成员具有一定的约束性。
3.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按照借贷期限内利率是否调整)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不随市场上货币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化而相应调整的利率。 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内会根据市场上货币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化情况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 4.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按照是否剔除通货膨胀因素)
实际利率是指在物价不变从而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 名义利率是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R=i+p
根据实际利率的计算公式,实际利率存在三种情况:当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正利率;当名义利率等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零;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 5.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按照计算利息的期限单位不同) 年利率是以年为单位计算利息,通常以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 月利率是以月为单位计算利息,通常以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 日利率是以日为单位利息,通常以本金的万分之几表示。
第三节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一、利率决定理论 1.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了解)
马克思提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率的下限应该是大于零的正数,因为如果利率为零,那么有资本而未营运的资本家就不会把资本贷出。因此,利率总是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波动。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利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借贷双方的竞争。一般来说,如果资本的供给大于资本的需求,利率会较低,反之,利率会较高。 2.西方利率决定理论(三种)(了解)
(1)传统利率决定理论;(2)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3)可贷资金论。 二、影响利率变化的其他因素 1.风险因素
在资金借贷行为当中,风险越高货币资金的提供者向货币资金的需求者收取的利息率越高,反之,就是越低。 2.通货膨胀因素
通货膨胀越严重,本金的贬值程度越深,资金贷出者的损失就越大,为了避免通货膨胀中的本金损失,资金贷出者通常要求名义利率伴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相应上升。 3.利率管制因素
利率管制是指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规定利率水平或利率变动的界限。 在实施利率管制的国家或地区,利率管制是影响利率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节利率的作用 一、利率的一般作用(从微观 (一)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1.利率的变动影响个人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分配
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利率的上升将会使人们减少即期消费,增加储蓄。 2.利率的变动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进而会影响人们对金融资产的选择
利率的变动会引起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市场价格的相应调整,这些价格的调整会让人们重新权衡手持现金、储蓄存款、债券、股票等各类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水平,进而对自己的资产组合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获得更大的投资收益。 3.利率的变动影响企业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
利率是企业融入资金的成本,当企业投资收益率不变而利率上升时,其支付利息后的收益将伴随着利率的上升而下降,企业会相应减少投资。
(二)利率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是与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分不开的。
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改变将共同作用于社会总储蓄、总消费和总投资这些宏观经济变量,使这些变量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如果居民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将会使社会总储蓄相应增加,总消费相应降低;企业减少投资,将会使全社会的投资总额减少。
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般来说,在经济萧条期,中央银行会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引导利率走低,促进消费和投资,以此拉动经济增长;在经济高涨期,中央银行则会通过政策操作促使利率提高,进而降低消费和投资,抑制经济过热。 二、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上述利率作用的充分发挥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的。 第一,微观经济主体对利率的变动比较敏感。
对于企业部门来说,要使其产权明晰,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唯有如此,其投资决策才会真正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才会对利率的变动富有弹性;对于居民部门来说,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金融市场中可供选择的用于投资的金融资产比较丰富,其储蓄和消费行为才会对利率的变动敏感起来。
第二,由市场上资金供求的状况决定利率水平的升降。 第三,建立一个合理、联动的利率结构体系。 三、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为了强化利率的调控作用,提升资金的配置效率,90年代后,我国稳步推进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正式启动。 复习思考题 1.利息为什么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有什么作用?
答:作为货币时间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利息通常被人们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利息是货币资金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与此相对应,生产者总是把自己经营所得的利润分为利息与企业主收入两部分,似乎只有扣除利息所余下的利润才是经营所得。于是利息就成为一个尺度,用来衡量投资收益的高低,如果投资回报率低于利息率则根本不要投资。
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可以将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倒算出该事物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便是收益的资本化。 2.经济学家为什么将到期收益率作为计量利率最精确的指标?
答:债券到期收益率是使从债券工具上获得的回报的现值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的利率,其计算是基于最基本的货币时间价值原理,所以经济学家认为这一指标对利率进行了最精确的描述。 3基准利率的概念有哪两种用法?
答:基准利率的概念通常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指市场基准利率,即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无风险利率。基准利率的另外一种用法是指中央银行确定的官定利率。
4在我国目前的利率体系中,哪些属于市场利率?哪些属于官定利率?
答:市场利率包括国债利率、同业拆放利率等,在西方国家通常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在我国目前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和对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5.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对经济活动发挥实质影响的是哪种利率?
答: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关系,大致写成:r=i+p式中,r为名义利率,i为实际利率,p为借贷期内物价水平的变动率。
当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正利率;当名义利率等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零;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
6.关于利率的决定有哪些代表性的观点?
答: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西方利率决定理论(传统利率决定理论、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可贷资金论) 7.在经济运行中,利率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 答:(1)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利率的变动影响个人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分配;利率的变动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进而会影响人们对金融资产的选择; 利率的变动影响企业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 (2)利率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利率可以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以整个国民经济发挥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8.利率作用的发挥需要什么样的前提条件? 答:第一,微观经济主体对利率的变动比较敏感。 第二,由市场上资金供求的状况决定利率水平的升降。 第三,建立一个合理、联动的利率结构体系。 9.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利率市场化?
答:为了强化利率的调控作用,提升资金的配置效率。
第三章利息与利率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考生应理解货币时间价值的基本含义;理解终值与现值、到期收益率、基准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含义;理解利率的作用及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掌握利息成为收益一般形态的作用并会应用;掌握单利计息法和复利计息法,了解利率的决定理论与影响因素;了解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第一节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 (什么是利息和利率呢?我们先从货币的时间价值开始说起) 一、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息 1.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是指同等金额的货币其现在的价值要大于其未来的价值。 2.利息:是货币时间价值的体现。 二、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 作为货币时间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利息通常被人们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货币资金的提供者将货币资金提供给需求者使用,货币资金需求者运用货币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获得了利润,利润中要拿出部分以利息的形式交给货币资金的提供者,剩余部分作为自己的生产经营所得。
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将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倒算出该事物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便是收益的资本化。
C(收益)=P(本金)×R(利率) P=C/R
第二节 利率的计量与种类
一、利率的概念 利率是指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
例如: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为100元,所贷资金额为1 000元,则利率为100/1 000=10% 二、与利率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 1.终值
一笔货币资金按照一定的利息率水平所计算出来的未来某一时点上的金额,即本利和。 2.现值
与终值相对应,这笔货币资金的本金额就称为现值,即未来本利和的现在价值。 3.到期收益率
到期收益率是指投资人按照当前市场价格购买债券并且一直持有到债券期满时可以获得的年平均收益率。 三、利息的计量 1.单利法 单利计息是指只按本金计算利息,而不将已取得的利息额加入本金再计算利息。 其计算公式为:C=P×r×n
其中,C表示利息,P表示本金,r表示利率,n表示年限。例:银行向借款人发放一笔10000元的贷款,约期3年后偿还,若年利率为5%,单利计息,则到期后借款人要向银行支付的利息为: C=P×r×n=10000×5%×3=1500(元) 2.复利法
复利计息与单利计息相对应,它要将上一期按本金计算出来的利息额并入本金,再一并计算利息。 其计算公式为:C=P[(1+ r)n-1]
例:银行向借款人发放一笔10000元的贷款,约期3年后偿还,若年利率为5%,复利计息,则到期后借款人要向银行支付的利息为: C=P[(1+ r)n-1] =10000×[(1+5%)3-1] =10000×0.157625
=1576.25(元)要求会应用
四、利率的种类(在一国或一个地区范围内,利率的种类很多) 在一国的利率体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利率范畴,即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1.基准利率:是指在各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其决定作用即为该利率发生变动,其他利率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动)包括市场基准利率和一国中央银行确定的官定利率。 2.市场利率、官定利率和行业利率(按照利率的决定方式分类)
由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并由借贷双方自由议定的利率是市场利率,市场利率按照市场规律而自由变动。 由一国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是官定利率,官定利率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一种政策手段。
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如银行公会等,为了维护公平竞争所确定的利率是行业利率,行业利率对其行业成员具有一定的约束性。
3.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按照借贷期限内利率是否调整)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不随市场上货币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化而相应调整的利率。 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内会根据市场上货币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化情况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 4.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按照是否剔除通货膨胀因素)
实际利率是指在物价不变从而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 名义利率是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R=i+p
根据实际利率的计算公式,实际利率存在三种情况:当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正利率;当名义利率等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零;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 5.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按照计算利息的期限单位不同) 年利率是以年为单位计算利息,通常以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 月利率是以月为单位计算利息,通常以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 日利率是以日为单位利息,通常以本金的万分之几表示。
第三节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一、利率决定理论 1.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了解)
马克思提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率的下限应该是大于零的正数,因为如果利率为零,那么有资本而未营运的资本家就不会把资本贷出。因此,利率总是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波动。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利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借贷双方的竞争。一般来说,如果资本的供给大于资本的需求,利率会较低,反之,利率会较高。 2.西方利率决定理论(三种)(了解)
(1)传统利率决定理论;(2)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3)可贷资金论。 二、影响利率变化的其他因素 1.风险因素
在资金借贷行为当中,风险越高货币资金的提供者向货币资金的需求者收取的利息率越高,反之,就是越低。 2.通货膨胀因素
通货膨胀越严重,本金的贬值程度越深,资金贷出者的损失就越大,为了避免通货膨胀中的本金损失,资金贷出者通常要求名义利率伴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相应上升。 3.利率管制因素
利率管制是指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规定利率水平或利率变动的界限。 在实施利率管制的国家或地区,利率管制是影响利率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节利率的作用 一、利率的一般作用(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1.利率的变动影响个人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分配
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利率的上升将会使人们减少即期消费,增加储蓄。 2.利率的变动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进而会影响人们对金融资产的选择
利率的变动会引起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市场价格的相应调整,这些价格的调整会让人们重新权衡手持现金、储蓄存款、债券、股票等各类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水平,进而对自己的资产组合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获得更大的投资收益。 3.利率的变动影响企业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
利率是企业融入资金的成本,当企业投资收益率不变而利率上升时,其支付利息后的收益将伴随着利率的上升而下降,企业会相应减少投资。
(二)利率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是与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分不开的。
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改变将共同作用于社会总储蓄、总消费和总投资这些宏观经济变量,使这些变量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如果居民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将会使社会总储蓄相应增加,总消费相应降低;企业减少投资,将会使全社会的投资总额减少。
一般来说,在经济萧条期,中央银行会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引导利率走低,促进消费和投资,以此拉动经济增长;在经济高涨期,中央
银行则会通过政策操作促使利率提高,进而降低消费和投资,抑制经济过热。 二、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上述利率作用的充分发挥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的。 第一,微观经济主体对利率的变动比较敏感。
对于企业部门来说,要使其产权明晰,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唯有如此,其投资决策才会真正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才会对利率的变动富有弹性;对于居民部门来说,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金融市场中可供选择的用于投资的金融资产比较丰富,其储蓄和消费行为才会对利率的变动敏感起来。
第二,由市场上资金供求的状况决定利率水平的升降。 第三,建立一个合理、联动的利率结构体系。 三、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为了强化利率的调控作用,提升资金的配置效率,90年代后,我国稳步推进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正式启动。 复习思考题 1.利息为什么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有什么作用?
答:作为货币时间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利息通常被人们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利息是货币资金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与此相对应,生产者总是把自己经营所得的利润分为利息与企业主收入两部分,似乎只有扣除利息所余下的利润才是经营所得。于是利息就成为一个尺度,用来衡量投资收益的高低,如果投资回报率低于利息率则根本不要投资。
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可以将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倒算出该事物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便是收益的资本化。 2.经济学家为什么将到期收益率作为计量利率最精确的指标?
答:债券到期收益率是使从债券工具上获得的回报的现值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的利率,其计算是基于最基本的货币时间价值原理,所以经济学家认为这一指标对利率进行了最精确的描述。 3基准利率的概念有哪两种用法?
答:基准利率的概念通常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指市场基准利率,即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无风险利率。基准利率的另外一种用法是指中央银行确定的官定利率。
4在我国目前的利率体系中,哪些属于市场利率?哪些属于官定利率?
答:市场利率包括国债利率、同业拆放利率等,在西方国家通常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在我国目前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和对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5.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对经济活动发挥实质影响的是哪种利率?
答: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关系,大致写成:r=i+p式中,r为名义利率,i为实际利率,p为借贷期内物价水平的变动率。
当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正利率;当名义利率等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零;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
6.关于利率的决定有哪些代表性的观点?
答: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西方利率决定理论(传统利率决定理论、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可贷资金论) 7.在经济运行中,利率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 答:(1)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利率的变动影响个人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分配;利率的变动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进而会影响人们对金融资产的选择; 利率的变动影响企业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 (2)利率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利率可以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以整个国民经济发挥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8.利率作用的发挥需要什么样的前提条件? 答:第一,微观经济主体对利率的变动比较敏感。 第二,由市场上资金供求的状况决定利率水平的升降。 第三,建立一个合理、联动的利率结构体系。 9.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利率市场化?
答:为了强化利率的调控作用,提升资金的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