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提高对国际安全中冲突、竞争、合作及国家间战略互动等现象的分析能力。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联盟的形成与管理、安全困境的动力学、攻防理论、威慑理论、危机管理、军备控制、安全机制、战略行为的内部和外部约束等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国际问题研究方法是为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国际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本课程以《国际关系学研究方法》(李少军)、《国际关系实用研究方法》(阎学通)等学术著作为主要参考书目,从探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入手,分为理论性研究方法和实用性研究方法两块。第一部分包括对方法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马列主义研究方法、中国和西方国际问题研究方法比较、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的专题讨论。第二个部分主要包括文献批评、规范化问题、如何选题、如何进行课题研究设计等几个实际运用性较强的专题讨论。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是为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国际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本课程分析全球化的发展给当今世界带来的主要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国际组织的平台来进行全球治理。在借助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等国际制度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探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金融稳定理事会、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10+3”等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最后落脚点为崛起的中国如何利用国际组织来参与全球治理。 美国政治与外交是为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国际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作为考察美国全球战略与外交政策的一个关键的切入点,美国政治与外交的研究和教学已成为美国研究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课程通过系统阐述美国政治与外交互动的历史和现状,详细探讨美国外交政策发展演变的背景和动因,旨在加深学生对美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了解,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当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属性和内涵,为全方位开展美国全球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研究奠定基础。 宗教与国际关系是为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国际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20世纪下半叶以来,宗教在国际关系中愈益扮演着“冲突根源”与“和平使者”的双重角色,学界开始反思宗教与现代国际关系准则的真实关系及其适应性问题,特别是世界宗教的全球扩张对于国际关系的9 国际问题研究方法 汪 宁 钱 皓 10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朱杰进 刘宏松 11 美国政治与外交 王联合 12 宗教与国际关系 钮 松 影响尤为显著。宗教与国际关系目前正在成为国际关系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与前沿,其研究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乃至国家安全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程旨在运用社会科学方法,在区分“宗教”与“神学”概念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宗教转向”、现代国际体系中的宗教因素等根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宗教在次国家、国家和超国家等层面,以及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运行规律与特点,并通过具体案例加以分析,为理解国际关系提供独到且难以逾越的视角。 经济学基础是面向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国际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现代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概念、原理、分析方法和推导过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并辨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认识并把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分析逻辑,熟悉并掌握图形分析、实例分析以及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和计量软件辅助分析等基本分析方法和技巧,学会运用所学习的经济学分析工具分析基本的现实经济问题。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使学生能基本了解当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政府决策过程和国际经济体系的基本结构,掌握基础的计量分析工具,为继续学习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其它相关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国际公共管理是为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国际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本课程聚焦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体对国际公共事务加以管理的过程,具体内容包括:国际组织、跨政府网络、国际非政府组织等国际规制机构内部的组成、管理、运作;这些国际规制机构对国家、个人和其他组织实施的管理行为;国际规制结构彼此间的关系等。本课程将采取教师课堂讲授与课下文献阅读、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国际公共管理的基本原理,并形成对相关政策与现象进行独立分析的能力。 国际关系前沿是为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国际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以及发生的重大国际事件。通过系统讲解最新的国际关系理论,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国际关系的前沿理论,并能够用相关国际关系理论来分析、解释重大国际政治现实。重大国际事件的讲解,主要采取案例分析的形式,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解释重大国际事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13 经济学基础 汪段泳 14 国际公共管理 汤 蓓 15 国际关系前沿 韦宗友 16 中东国家政治与外交 中东国家政治与外交是为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国际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本课程整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研究力量,通过介绍当代中东国家政治制度、政党、政治思潮、社会文化、国际关系及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帮助学生了解中东政治与外交的前沿理论,培养其对中东政治和外交的分析和思辨能力,掌握中东研究的跨学科研究方法,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 伦理与国际事务是为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国际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本课程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和前沿文献,帮助学生理解国际伦理规范的哲学基础和生成机制。课程内容分为九大主题:正义与国际正义、国际伦理思想的演变、国际规范的形成和传播、主权与人权、全球治理中的伦理、中国的国际伦理思想、国际安全伦理、国际发展伦理、国际环境与伦理、。 外交政策分析是为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国际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近现代国际关系实践中经典案例的介绍、分析,帮助学生把握对外政策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本课程以欧洲大国外交为主干,兼顾世界其他地区以及中小国家的外交实践,以案例分析为基本教学手段,深化学生对对外政策的国际国内环境、对外政策目标的确立、对外政策决策机制、对外政策的贯彻实施以及对外政策的重大调整等问题的意识。 本课程考察美国外交政策分析的主要概念方法以及美国对外关系史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对外关系史中的一些核心政策问题。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政策研究的关系是本课程的核心关注点。本课程采用课堂讨论的授课方式。学生需要在课前完成每一节的指定文献的阅读,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一个或多个学生(根据选课人数确定)将在课堂讨论前作主题发言,对指定阅读文献进行评估。 孙德刚 17 伦理与国际事务 熊文驰 18 外交政策分析 马 骏 19 美国外交政策 张绍铎 六、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法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和专业研究相结合,导师负责与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和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着重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学科点在研究生入学时提供详细的阅读书目,定期检查任课教师教学实施情况,认真组织学位论文的开题论证和答辩。各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由学科点集体讨论制定。
硕士研究生应在第一学期结束前,在导师指导下,根据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个人特点,制订个人培养计划,经导师和学科点审核通过后实施。硕士研究生个人
培养计划应对课程学习、科研工作、中期考核、开题报告、学位论文以及其他必修环节等项目的要求和进度做出具体规定并严格遵照执行。
硕士研究生需根据培养方案,在导师指导下制定每学期的学习计划,导师定期检查。研究生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导师和任课教师进行辅导和答疑。导师要与所指导的研究生保持经常联系,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学习和科研状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帮助。
(一)课程学习要求
硕士研究生第一至三学期以课程学习为主,按规定修满33学分的课程。课程教学以课堂授课为主,采用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应提供课程教学大纲、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参考资料、撰写读书报告或课程论文。每门课程的考核采取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和撰写论文三种形式之一或考试与撰写论文相结合的形式,由任课教师自选。成绩采用百分制。
(二)实践能力培养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和教学实践等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做1次研究设计和文献调研汇报,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做1次研究进展汇报,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
2. 研究生须听取4次学术讲座,每次撰写1千字以上的学术报告。 3.为导师做一学期的助教或助研工作。
实践环节的工作量为20学时。硕士生须填写《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实践考核表》。考核表于第六学期开学时上交,合格者获得2学分。
(三)科研能力培养
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独立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能力。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有关课题的研究,还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完成两篇学术论文的撰写。论文应达到可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水平(由导师认定)。
2.鼓励研究生参加校级(或校级以上)研讨会、学术征文比赛等学术活动。
七、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一)论文字数要求:3万字以上。 (二)论文质量要求:
1.选题应具有前沿性和新颖性,应当具有理论或现实意义,具有公认的学术价值。 2.论文应合理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在充分占有研究资料和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3.论文观点鲜明,材料准确翔实,论证逻辑严谨,层次结构清晰,语言表述流畅。 4.论文写作必须遵守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引文和引述他人的观点必须在注释中标明。如论文有学术不端行为,则不能进入答辩程序。
(三)未尽事宜另请参见学校研究生部对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如本专业对学位论文的要求与之有冲突,或不完善,以学校研究生部的有关要求为准。
八、 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一)论文盲审
在论文答辩前,根据上海市和学校的要求,参加学位论文的各级盲审,专家评审未达到合格以上标准者不得进行论文答辩,必须根据要求进行修改,直至达到答辩要求后再另行组织答辩。
(二)论文答辩
1.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三人组成,成员中应有一位外单位专家。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导师不能参加答辩委员会工作。
2.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应公开举行,认真安排,精心组织,以确保论文答辩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其流程主要包括:导师介绍答辩者学习成绩和科研情况、答辩者陈述、专家提问、答辩者回答问题、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者回避)、答辩委员会主席宣读决议书、宣布答辩结束等程序。答辩过程应由秘书详细记录在案。
3.论文答辩过程中,答辩人必须令人信服地回答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的各种与论文相关的问题。
4.根据答辩情况,论文答辩委员会就是否通过答辩作出决议。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须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通过。决议经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报送学科点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5.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应对论文进行修改,达到要求后经导师同意重新申请组织答辩。已通过答辩的硕士学位论文应送交研究生部和图书馆留档,论文摘要应予公布。
(三)学位授予
对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论文,经学科点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和投票表决通过后,依照程序报送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决定是否授予硕士学位。
九、 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1 2 3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作者或出版者 范·埃弗拉 塞缪尔·亨廷顿 汉斯?摩根索 必读或选读 必读 必读 必读